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刺激隐神经C类纤维诱发体感皮层电反应(平均诱发电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猫的隐神经A类纤维单独兴奋时,可引起同侧脊髓背表面电位 A-SSP(潜伏期 2.6±0.4ms)和对侧体感皮层诱发电位 A-CEP。A-CEP由早成分(潜伏期 9.6±1 1ms)和晚成分(203.0±10.gms)组成。当 C类纤维选择性传入时,出现特异的 C-CEP(潜伏期 134.4±25.9ms)和C-SSP(115.8±15.6ms)。C-CEP的幅值较A-CEP 小,并随C类纤维传入的数量而改变。C-CEP的最大幅值位于后乙状回一定部位,多为负或正-负电位,在皮层深层其相位倒转。与A-CEP相比,C-CEP的中枢延搁时间较长,跟随频率较低,对镇痛药较敏感。表明C-CEP不同于A-CEP,它是由C类传入所引起的,是在体感皮层内产生的。当A类和C类纤维同时传入时,只有A-CEP和A-SSP出现,而不出现C-CEP和C-SSP。在阻断电流逐渐增强过程中,C-CEP较C-SSP后出现;而在撤销阻断过程中,则C-CEP较C-SSP先消失。提示C类传入在中枢可能被A类传入所抑制,这种抑制可以发生在脊髓和脊上水平,后者可能更强。  相似文献   
12.
Mg~(2+)离子对紫膜表面电位效应的自旋探针—ESR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带正电荷自旋探针CAT_(12)在紫膜结合相和水相的分布,利用自旋探针顺磁共振(ESR)技术测定了Mg~(2+)对紫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我们的结果表明紫膜具有σ为3.02×10~(-4)Ch-arges/(?)~2的表面电荷密度.据此σ用Gouy-Chapman理论计算得到Mg~(2+)离子浓度与表面电位((?)_i)的关系与实验结果极为一致,这表明离子通过表面电位的变化引起紫膜的表面pH值的改变从而影响紫膜的结构与功能,Mg~(2+)对紫膜表面电位的影响明显地比K~+要大,说明镁离子可能在紫膜的结构与功能中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晓棠  徐有恒 《生理学报》1989,41(3):278-283
正常情况下处于S期的CFU-S比例低于10%。氨甲酰胆碱(Cach 10~(-13)—10~(-9)mol/L)和Impromidine(Impro 10~(-9)—10~(-4)mol/L)在体外与小鼠骨髓细胞短时培育后,增加了CFU-S对细胞毒剂羟基脲的敏感性。反应最大时,9d和13dCFU-S的减少率分别是32.8和60.6%(Cach)以及38.4和49.5%(Impro)。这种效应可分别被胆碱能N受体阻断剂筒箭毒(10~(-6)mol/L)和组胺H_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呱(10~(-6)mol/L)所阻断,表明9d和13d CFU-S表面胆碱能N受体和组胺H_2受体的密度或活性存在差别,再次证实了CFU-S是一个不均一的细胞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描述DNA超螺旋结构的基本关系式和各种参量,综述了计算超螺旋的几何参数,定量分析DN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时的特殊构象,以及基于物理模型解释和预见精确的超螺旋空间构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用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的方法研究了蜂毒素与嗜血菌紫膜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与三种在结构和电荷上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与紫膜的作用相比较,可以年出蜂毒作为带正电荷的分子与同样带正电的表面活性剂DTAB在引起紫膜凝聚方面表现相同;但在对紫膜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的影响上却与具有刚性结构的CHAPS相似,表明蜂毒可在紫膜表面以一种刚性较大的构象(如α螺旋)存在,不能进入膜蛋白流水区的深层.另外,从紫膜-Triton-蜂毒混合作用体系的研究中得到如下推测:蜂毒与Triton竞争菌紫质分子周围的结合位点,可排斥位于菌紫质周围的Triton分子.表明蜂毒具有比Triton更强的与菌紫质的亲和力,从而提供了支持蜂毒分子存在与膜蛋白-菌紫质的直接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系列凝集素柱层析法,并配合外切糖苷酶处理研究了在视黄酸(RA)作用1—5天过程中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表面N糖链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RA促进3~H-甘露糖(Man)参入细胞表面N糖链,使高甘露糖型N糖链的百分比下降,复杂型百分比上升,并促进二天线N糖链的生物合成,使多天线特别是四天线和C_2,C_(21)b三天线N糖链的合成减少。结果提示,N糖链结构的这些变化可能是RA诱导SMMC-7721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苯环结构的有机物,它们结构稳定,不易分解,并可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细菌具有超强的分解代谢能力,能降解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等多种难降解芳香族污染物。吸附和转运是细菌进行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内代谢的前提。虽然芳香族化合物的细菌降解已取得较为显著的研究进展,但吸附和转运机理仍不甚清楚。本文讨论了细菌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有积极作用的细胞表面疏水性、生物被膜形成和细菌趋化性等影响因素,总结了FadL家族、TonB依赖性受体蛋白、OmpW家族等外膜转运系统和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转运体、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转运蛋白等内膜转运系统对该类化合物跨膜运输作用,并对跨膜转运机制进行了讨论和阐述,旨在为芳香族污染物的防控和治理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γ-氨基丁酸可由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 GAD)催化谷氨酸一步合成,反应体系成分简单、环境友好。然而,绝大多数GAD酶催化pH偏酸性且反应范围狭小,需要加入无机盐维持最适催化环境,增加了生产附加成分。此外,随着产物γ-氨基丁酸的生成,溶液pH会逐渐上升,不利于GAD酶的持续转化。本研究首先从实验室保藏的一株高产γ-氨基丁酸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中克隆得到谷氨酸脱羧酶LpGAD,基于酶蛋白表面电荷修饰,选择9个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及组合突变,酶学性质表征结果显示三突变体LpGADS24R/D88R/Y309K在催化pH区间内酶活力整体提高,尤其拓宽了在偏中性pH 6.0下的酶活,为野生酶的1.68倍。接下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了酶活提高的机理。此外,将LpgadLpgadS24R/D88R/Y309K突变基因分别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E01中过表达,通过优化确定了摇瓶最适转化条件为反应温度40 ℃,菌体量OD600=20,底物L-谷氨酸100.0 g/L,5-磷酸吡哆醛添加量为100 μmol/L。5 L发酵罐中,不调节pH,通过分批投料底物L-谷氨酸,γ-氨基丁酸产量高达402.8 g/L,较对照菌株提高了1.63倍。本研究成功拓宽了LpGAD的pH催化范围及酶活,提高了γ氨基丁酸的转化效率,为实现其规模化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林蛙受精卵表面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没有侧向运动,联在结合位点上的标记物在卵表面位置的改变应该可以反映卵表面运动。本文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术和侧向摄影法观测卵表面标记点位置的变化,得到下面的结果:1.卵裂前30—40min,整个卵表面都向预定分裂沟中心移动,表示卵表面在收缩。卵裂前15min左右,沟中心附近的卵表面开始松弛,随之是离沟较远处的卵表面松弛,显示卵表面有一个从预定分裂沟中心向四周传播的收缩波(图2—5)。如果以相邻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作图(图6),则出现两个波,一个是松弛波,一个是收缩波。本文对卵表面究竟出现一个波还是两个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分裂沟中心附近收缩时,高程逐渐下降,基部两侧逐渐加宽(图7和图8);卵松弛时,高程增加,基部收缩。所以卵高程的变化也是从预定分裂沟中心波浪形地向四周传播的。3.卵裂沟出现前3—5 min,预定分裂沟两端开始向沟中心收缩,这是卵裂起动收缩。以后收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亦增加,但预定分裂沟两侧的卵表面没有向预定分裂沟两端移动。这一结果支持了赤道区收缩的假说。  相似文献   
20.
用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可以较好地脱附土壤及水溶液中的多环芳烃,以有利于多环芳烃的进一步生物降解或化学降解。研究了鼠李糖脂对多环芳烃增溶及脱附的各种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