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激光光漂恢复技术测定了异硫氰基荧光素标记的林蛀卵表面分子在第一次卵裂前的运动。发现固着在玻片上的剥离“细胞膜”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扩散。扩散系数为(4.6±1.3)×10~(-12)cm~2/s,可动部份为15%。完整卵子上的分子运动形式为流动。细胞膜在不停地流动着。它可能起着协助细胞质运动的作用。细胞膜流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异,卵裂前不久,在大多数的卵子上,出现两个流动较慢的谷,少数细胞只测到一个谷。这可能与光漂起始时间,光斑与未来分裂沟的距离,和卵子间的差异有关。也讨论了这种速度变化与表面收缩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微机化荧光漂白恢复实验装置具有对FPR实验过程实时自动控制、实验数据自动采集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三参量非线性理论曲线拟合的功能。所采用的微型计算机是IBM PC/XT。  相似文献   
3.
林蛙受精卵表面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没有侧向运动,联在结合位点上的标记物在卵表面位置的改变应该可以反映卵表面运动。本文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术和侧向摄影法观测卵表面标记点位置的变化,得到下面的结果:1.卵裂前30—40min,整个卵表面都向预定分裂沟中心移动,表示卵表面在收缩。卵裂前15min左右,沟中心附近的卵表面开始松弛,随之是离沟较远处的卵表面松弛,显示卵表面有一个从预定分裂沟中心向四周传播的收缩波(图2—5)。如果以相邻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作图(图6),则出现两个波,一个是松弛波,一个是收缩波。本文对卵表面究竟出现一个波还是两个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分裂沟中心附近收缩时,高程逐渐下降,基部两侧逐渐加宽(图7和图8);卵松弛时,高程增加,基部收缩。所以卵高程的变化也是从预定分裂沟中心波浪形地向四周传播的。3.卵裂沟出现前3—5 min,预定分裂沟两端开始向沟中心收缩,这是卵裂起动收缩。以后收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亦增加,但预定分裂沟两侧的卵表面没有向预定分裂沟两端移动。这一结果支持了赤道区收缩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荧光漂白恢复(FPR)技术已发展成为定量测定细胞膜分子的流动性的方法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FPR技术应用于测定细胞膜中和细胞质内分子的运动,这些测定将有助于研究活细胞中膜分子的运动方式、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豫南地区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土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a)是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在河南省固始、淮滨、商城、潢川等县的丘陵水稻区呈点状、带状、片状分布。作者在现场调查中发现这种分布现象与土壤有一定的关系,故于1984~1986年在淮滨、固始二县进行了探讨性研究。调查区位于北纬31°48′~32°27′之间,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生物气候带,地形由南向北分为低山、丘陵、垄岗、平原四种类型,海拔50~300米,河流甚多,西南至东北流向,注入淮河。黄棕壤地带性土壤,水稻田占耕地面积的50~70%。水库和水塘为主要灌溉水源。稻田土主要有黄棕壤…  相似文献   
6.
动物极上荧光标记凝集素(SBA和WGA)的分布在卵割前是相当均匀的。卵割时,分裂沟外侧褶皱处的荧光增强。荧光光漂恢复曲线,在卵割前和卵割时,都是S形。表示凝集素受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是流动。卵割时的流动速度比卵割前的快些。卵割时,褶皱处“恢复”后的光强有时可比光漂前的大。认为除了流动以外,膜的褶皱亦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FPR实验装置的一些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漂白恢复(FPR)技术最初由 Peters 等(1974)提出,后经 Koppel 和 Smith 等加以改进和发展,目前已广泛用于测量细胞膜和人工膜分子的侧向运动。根据 FPR 原理,我们于1981年组装了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荧光漂白恢复(FPR)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现状和最新进展。其次论述了影响FPR测量的若干因素及FPR对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台自制的激光漂白荧光恢复测量装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是能够侧向运动的,那末,它的运动方式是扩散还是流动?如果是扩散,它的扩散系数是多少?1974年蒲慕明等用光漂恢复法测出了视网膜视杆外节盘膜中视紫红质的扩散系数。同年,Peters等利用荧光素能被光漂以及异硫氰基荧光素能与膜蛋白结合的特点,测定了红细胞膜蛋白的扩散系数,从而扩大了光漂恢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后,Jacobson等又改用了激光光源,改为激  相似文献   
10.
自1976年 Axelrod 等人首先建立了荧光漂白恢复(简称 FPR)理论以来,该理论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细胞膜中脂类和蛋白质的侧向运动。我们实验室于1980年建立了 FPR 实验装置,并测定了鼻咽癌细胞膜表面受体的扩散系数,和研究了林蛙卵表面受体的运动方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感到漂白后的初始荧光强度 F_k(0)、漂白后荧光恢复的渐近值 F_k(∞)以及漂白参量K 的不确定性均会增加实验结果计算的误差。Yguerabide 首先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减小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