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华南地区香蕉、荔枝寒害的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华南地区(广东、广西、福建)224个气象站点1951—2006年气候资料和香蕉、荔枝历史灾情资料,采用日最低气温≤5.0 ℃、持续日数≥3 d寒害过程的积寒和表征香蕉、荔枝年度寒害的气候致灾风险信息,构建了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寒害综合气候风险指标,编制了香蕉、荔枝寒害等级风险概率地理分布图和气候风险区划图,并评述了香蕉、荔枝寒害气候风险的区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研究区香蕉、荔枝抗寒性降低,寒害致灾风险增加;香蕉、荔枝寒害各等级气候风险概率均呈纬向分布.基于综合气候风险指数的大小将香蕉、荔枝寒害划分为高、中、低3个气候风险区,这为农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2.
荔枝DNA提取及RAPD扩增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用RAPD技术开展对荔枝种质资源的分析,以S43(GTCGCCGTCA)为引物,通过试验设计,分别研究了退火温度、模板浓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荔枝RAPD-PCR反应的影响。建立并优化了适宜荔枝RAPD分析的扩增体系:20μL的反应体系,30ng的模板DNA度,0.25μmol/LRAPD引物、1.0UTaqDNA聚合酶,0.2μmol/LdNTP为荔枝适宜的RAPD-PCR扩增条件。  相似文献   
103.
广东省香蕉与荔枝寒害致灾因子和综合气候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广东86个站点1951~2004年的气候资料、1955~2004年的寒害灾情资料以及已有的成果,对香蕉、荔枝寒害的致灾因子和寒害综合气候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蕉、荔枝寒害的临界温度可以定为5.0℃,其致灾因子包括寒害的极端最低气温、最大降温幅度、持续日数和有害积寒,它们之间相关性明显。利用主成分分析对4个致灾因子进行综合简化,得到了一个物理意义清晰,且方差占总方差大部分的寒害综合气候指标。采用广州4个致灾因子的权重计算了全省86个站点历年的寒害综合气候指标。寒害综合气候指标数值的大小与香蕉、荔枝单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用来分析香蕉、荔枝寒害的轻重。  相似文献   
104.
贵妃红荔枝开花与落果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荔枝新品种——贵妃红进行单穗雌雄花、花穗群体雌雄花以及落果特性的观察,总结出贵妃红荔枝的开花和落果特性,并提出若干针对性的保果壮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5.
红火蚁入侵对荔枝园土壤性理化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荔枝园发生区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类红火蚁不同发生区之间、红火蚁蚁巢4个不同方位之间以及距红火蚁蚁巢中心不同距离之间的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从对照区、轻度发生区到重度发生区土壤粘粒变得越来越细,酸性逐渐升高.土壤有机质、碱解N、有效P的含量在轻、重度发生区较对照区分别下降了29.0%与39.9%、42.1%与53.6%、43.3%与52.6%,但速效K的含量在轻、重度发生区较对照区则分别升高了8.5%与34.0%.此外,在红火蚁发生区,蚁巢上的土壤理化性质与蚁巢以外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不同(p<0.01).蚁巢上的土壤明显比蚁巢以外的土壤酸性强.土壤有机质、碱解N、有效P的含量在蚁巢上明显最小,但土壤速效K的含量在蚁巢上明显最高.蚁巢不同方位上土壤的理化性质相对差异较小,红火蚁在荔枝园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随机性.  相似文献   
106.
3株抗水稻和荔枝病原菌的海洋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块法测定分离自广西北部湾的3株海洋真菌MF-3、MF-6和MF-13的抗荔枝和水稻病原菌抗菌活性,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当采用平板对峙法时,3株海洋真菌对荔枝霜疫霉、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等4种指示菌的菌丝生长均有强的抑制作用;菌丝块法试验结果发现3株真菌的发酵液均对荔枝霜疫霉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菌丝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94.29%、98.16%和86.37%,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抑制效果次之,其菌丝相对生长抑制率达到80%左右;其中,MF-3菌株对荔枝霜疫霉、炭疽菌、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F-6对霜疫霉、水稻纹枯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广谱性。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将MF-3鉴定为布雷正青霉(Eupenicillium brefeldianum),MF-6为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MF-13为短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耐盐度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真菌是适应海洋环境的兼性海洋真菌。该3株海洋真菌表现的抗真菌活性,对应用于荔枝或水稻病害的生物防治和新型农药的研发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中国96个荔枝种质资源的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本实验室已获得的荔枝果皮cDNA文库EST序列,通过SSRIT在线检索,从3391条EST序列中,发现305条含有SSR,占整个文库EST的8.99%。利用SSR-ESTs序列共设计100对EST-SSR引物,其中62对在荔枝上有扩增产物,50对有扩增多态性,即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接着从96份荔枝种质中选取12个品种的基因组DNA,开展核心引物筛选,共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EST-SSR分子标记30个;这30个EST-SSR分子标记在96份资源共扩出284条带,不同引物的扩增条带在3~18条之间,平均9.47条,其中有28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率高达99.30%,每对引物的Nei's基因多样度范围为0.186~0.396,香农信息指数范围为0.318~0.558;此外,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525处,可将96份荔枝种质资源分成了8大类群,该8大类群基本与其生态类型和植物学性状特征相符。在此基础上,还对荔枝的主栽品种和特殊种质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该30个EST-SSR分子标记在不同品种间可产生较清晰可辨的多态性差异,为荔枝品种以及种质资源鉴别和鉴定的分子指纹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8.
基于SSR标记的荔枝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3对本课题组自主开发设计的SSR特异引物对中筛选出22对多态性引物,对46份荔枝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54个等位基因,其中每对引物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4,共获得23个特异性标记,各标记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值、平均期望杂合度和PIC值分别为0.451、0.355和0.507。其中L it6位点各数值最高,是最理想的选择标记。利用22对多态性引物对46份荔枝种质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结果表明:大多数种质相似系数在0.63~0.95之间,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并发现淮枝(广东)与淮枝(海南)两者可能为同名异物品种。  相似文献   
109.
绿僵菌SC0924含氮杂环类代谢产物及其抗荔枝霜疫霉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绿僵菌(Metarhizium sp.SC0924)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12个含氮杂环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环(丙氨酸-脯氨酸)(1)、环(脯氨酸-酪氨酸)(2)、环(缬氨酸-亮氨酸)(3)、环(亮氨酸-异亮氨酸)(4)、腺嘌呤(5)、腺嘌呤核苷(6)、尿嘧啶(7)、胸腺嘧啶(8)、胸腺嘧啶脱氧核苷(9)、4-乙酰氨基咪唑(10)、焦谷氨酸正丁酯(11)和光敏素(12).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试验表明化合物2和3具有较弱的抗荔枝霜疫霉活性.  相似文献   
110.
捕食是影响牡蛎种群建立和牡蛎礁发育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测定了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对4组规格(W1:壳高10-20mm;W2:壳高20-30mm;W3:壳高30-40mm;W4:壳高>40mm)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ikamea)的捕食偏好性和捕食效率。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蟳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着日本蟳的捕食效率(P<0.05),即日本蟳对W1组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4组(P<0.05),W3组的被捕食效率介于中间(P>0.05);日本蟳对W1组熊本牡蛎的捕食效率显著高于W2和W3组(P<0.05),W4组的被捕食效率与其他处理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牡蛎种类(P=0.590)和规格大小(P=0.357)对脉红螺的捕食效率均无显著性影响,不同规格的两种牡蛎均呈现较低的被捕食效率。黄口荔枝螺对2种牡蛎的捕食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917),但牡蛎规格大小显著影响其捕食效率(P=0.035),即对W1组熊本牡蛎捕食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规格组(P<0.05),但其对不同规格近江牡蛎的捕食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种牡蛎的壳厚与其壳高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研究结果表明,3种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对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并未表现出差异性的捕食偏好,但对不同规格牡蛎的捕食效率具有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