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分析了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开展情况,包括工作措施,成效,经验体会存在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42.
于作物生长季对东北黑土区典型农田中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类型、物种、厚度、覆盖度、生物量)进行分析,并使用数显推拉力计测定比较了无结皮土壤与不同生物量(以叶绿素含量表征,分别为5~15、15~25、25~35、35~50 mg·g-1)生物结皮层中土壤的崩解差异。结果表明: 1)东北黑土区农田中发育有藻和藓两类生物结皮,其中,毛枝藻和细叶真藓最为多见;藻结皮的厚度和生物量显著小于藓结皮,并总体上呈现由藻结皮逐渐向藓结皮演替的趋势。2)农田生物结皮的覆盖度、厚度和生物量与耕作扰动的频率和强度呈负相关,传统耕作农田中其平均覆盖度、厚度和叶绿素含量仅为27.8%、1.52 mm和6.49 mg·g-1,但在免耕地中可增加至83.5%、2.74 mm和34.16 mg·g-1。3)生物结皮显著削弱了土壤崩解作用,与无结皮土壤相比,4种生物量下生物结皮的土壤崩解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43.1%、50.1%、55.5%和59.8%,土壤最大崩解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1.4%、17.7%、33.2%和36.6%。4)土壤崩解速率和最大崩解率均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即生物结皮对土壤崩解的影响主要缘于其在发育过程中自身特性的改善及其覆盖后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综上,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后耕作扰动的减少,生物结皮在东北黑土区农田中有较高的发育潜力,它们发育后能削弱表层土壤崩解、提高土壤抗冲性,对农田土壤侵蚀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正>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C端19 000区(Pf MSP119)是保护性抗体的标靶,但是,一个主要的血期候选疫苗pf MSP142其中包含了Pf MSP119的保护性表位,临床试验表明它的免疫原性和效力不是最佳的。根据用约氏疟原虫小鼠模型所作的概念验证研究,作者将重组的Pf MSP119(rPf MSP119)与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缺失了其低复杂性的  相似文献   
44.
基于西北夏玉米生产实际和降雨特征,用自制模拟降雨器,于2010年6-9月研究了250、350和450 mm模拟雨量下翻耕、免耕、免耕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6-9月250 mm雨量下免耕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26%,产量比翻耕高16.5%;350 mm雨量下免耕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分别比翻耕高17.6%和6.1%;在450 mm雨量下免耕的蓄水效应低于翻耕,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低1.1%,产量比翻耕低0.6%.免耕覆盖克服了免耕在雨量充沛时水分蓄积量低于翻耕的缺点,在3种雨量下均可有效抑制棵间蒸发,减少翻耕地表裸露造成的无效水分消耗,增加土层贮水量,增大蒸腾量占水分消耗的比例,250 mm雨量下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48.6%,产量比翻耕高32.9%;350 mm雨量下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51.6%,产量比翻耕高27.1%;450 mm雨量下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23.7%,产量比翻耕高13.1%.综上,免耕夏玉米在250和350 mm雨量下相对于翻耕有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势,免耕覆盖夏玉米在250、450 mm雨量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翻耕.  相似文献   
45.
按照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PA)基因成熟肽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从炭疽杆菌pOX1质粒中扩增出PA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了pET-PA原核表达重组质粒,限制性酶切分析和DNA序列测定均证实该克隆插入片段为PA基因的成熟呔编码序列。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46.
炭疽保护性抗原(PA)是炭疽毒素的重要组分,同时也是现有炭疽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炭疽杆菌的致病与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以重组PA为免疫原,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结合炭疽毒素敏感细胞的毒性中和试验,大量筛选抗PA单克隆抗体,获得了9株炭疽毒素中和性单抗。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单抗以IgG1亚类为主,分别识别PA 3个结构域的4个不同中和表位区。针对结构域2的4株单抗识别同一表位区,其中3株单抗的中和活性强于抗PA多抗;针对结构域4的4株单抗识别两个不同表位区;另有1株单抗识别位于结构域3的表位。实验结果提示PA具有多个中和表位,分别位于其不同结构域,其中结构域2、4包含主要中和表位。实验中获得的针对不同表位的中和性单抗为深入研究PA的免疫保护机理提供了工具,也为研制针对炭疽毒素的被动免疫制剂和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的不同结构域进行了缺失突变,以期找到免疫原性降低而功能变化不大的PA蛋白突变体。方法:在对PA结构域的缺失突变体进行表达时,意外发现不同的突变体表达效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遂用DNAStar软件对PA的4个结构域和突变体进行分析。结果:PA蛋白结构域2的表面特性与其他结构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推断这种表面特性影响了PA突变体的可溶性特征。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内源性硫化氢(H2S)对大鼠高肺血流性肺血管结构重建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分流组、分流+炔丙基甘氨酸(PPG组)、假手术组和假手术+PPG组。对分流组和分流+PPG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建立高肺血流动物模型。分流4周后,以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肺组织H2S含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动脉胶原Ⅰ和胶原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其抑制物-1(TIMP-1)的表达。结果:分流4周后,大鼠肺组织H2S含量明显升高(P〈0.05) 应用PPG干预4周后,分流+PPG组大鼠H2S含量明显降低 分流组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肺腺泡动脉胶原Ⅰ和胶原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分流+PPG组大鼠肺动脉胶原Ⅰ和胶原Ⅲ蛋白表达与分流组相比进一步升高(P〈0.05) 分流+PPG组大鼠肺动脉MMP-13、TIMP-1的蛋白表达及MMP-13/TIMP-1比值比分流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内源性H2S可能通过增加肺动脉壁胶原成分的降解、减少胶原含量而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和肺血管结构重建中发挥保护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9.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宁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结果表明:在15 cm土层内,保护性耕作土壤的交换性K、Ca、Mg含量和盐基总量(SEB)较传统犁耕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明保护性耕作使土壤的保肥和缓冲能力增强.相关分析表明,这与土壤的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保护性耕作土壤的K/SEB和Ca/Mg高于传统犁耕,而(Ca+Mg)/SEB、Ca/K和Mg/K低于传统犁耕,说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交换性盐基比例关系的影响以交换性Ca、K特别是K的相对富集为主要特征;保护性耕作提高了交换性K、Ca、Mg含量与SEB的分层比率(0~5 cm/5~15 cm和0~5 cm/15~30 cm),表明交换性盐基在耕层剖面的垂直变异性增强.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