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分别用蒸馏水、盐酸、氯化铵溶液处理的分子筛作催化剂,催化α-蒎烯异构为单 环单萜。结果表明,用蒸馏水处理后的分子筛做催化剂,产物的得率较高,为69.5%左右, 接近文献值。  相似文献   
92.
通过了解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致病菌分类地位和基因类型,初步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理。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基于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从“米良1号”和“红阳”猕猴桃感病枝条中分离获得5株溃疡病菌,编号为L211、L212、L321、L322、L323;通过形态特征和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分析,鉴定5株细菌均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Psa)。以菌株L211为代表进行体外猕猴桃枝条接种实验表明能引起典型溃疡病症状。通过菌株L211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 741条基因数目,长5 412 072 bp;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菌株L211携带121种毒力因子、71个植物互作因子和77个耐药基因;同时,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病原菌L211为基因Ⅲ型Psa。引起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基因Ⅲ型,与国内外报道的引起猕猴桃溃疡病大流行的致病菌一致。猕猴桃溃疡病发病...  相似文献   
93.
以拟南芥幼苗为受体植物,研究了不同浓度二萜类化合物β-西柏三烯二醇对拟南芥生长的活性作用以及作用机理,以揭示萜类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β-西柏三烯二醇对拟南芥幼苗的鲜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50μmol/L时抑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并对拟南芥鲜重的抑制率均大于30%。(2)经过β-西柏三烯二醇处理后,拟南芥叶片中叶绿素a、b含量显著下降,且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3)随着β-西柏三烯二醇处理浓度的增大,拟南芥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逐渐显著降低,而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增加。可见,β-西柏三烯二醇通过抑制拟南芥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引起膜脂过氧化,从而抑制拟南芥幼苗的正常生长和生理过程,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94.
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1,4-二烯-3,20-二酮(Ⅳ)是生产9-氟甾体激素的关键前体,以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21-醋酸酯(Ⅰ)为底物合成Ⅳ是工业化生产Ⅳ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分枝杆菌全细胞转化法与细胞裂解液转化法,发现分枝杆菌全细胞只能将Ⅰ转化为9β,11β-环氧-17α,21-二羟基-16β-甲基孕-4-烯-3,20-二酮(Ⅱ),而细胞裂解液可以有效地将Ⅰ转化为Ⅳ,其反应机制为底物Ⅰ自发水解为中间体Ⅱ,Ⅱ在C_(1,2)位脱氢酶(KSTD)的催化作用下发生C_(1,2)位脱氢反应生成产物Ⅳ。为进一步提高产物Ⅳ的转化率,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分枝杆菌中分别过表达编码KSTD的关键基因:kst D、kst D3和kstD_M,提高脱氢反应效率,结果表明1 g/L底物Ⅰ在pH7.0的重组菌株MS136-kst D_M细胞裂解液中反应45h,Ⅳ的转化率为78.4%,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8.9%;并优化缓冲液pH,提高反应速率,结果表明1 g/L底物Ⅰ在pH7.5的重组菌株MS136-kstD_M细胞裂解液中反应45 h,Ⅳ的转化率为92.8%,比出发菌株提高了63.4%。  相似文献   
95.
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对甾体化合物左旋乙基甾烯双酮进行15α位羟基化,合成了重要的药物中间体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对生物转化工艺进行了优化。重点对底物的助溶剂进行了筛选,同时对培养基成分,接种量,初始pH,通气量,投料浓度,投料时间,转化时间等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摇瓶发酵中,Penicilliumraistrickii对甾体化合物左旋乙基甾烯双酮生物转化,产物15α-羟基左旋乙基甾烯双酮转化率达到60%,在发酵罐放大试验中,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具有工业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雌蛾的求偶行为及其动态节律,并鉴定该虫的性信息素组分,为开发该虫的性诱剂并应用于种群测报和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棉大卷叶螟处女雌蛾单头放入塑料杯中,从暗期开始前0.5 h到暗期结束后0.5 h,每隔0.5 h观察并记录1次雌蛾的求偶情况;在棉大卷叶螟雌蛾求偶高...  相似文献   
97.
蔓生百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它们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5,11-豆甾二烯-3β-醇(3)、苯甲酸(4)、4-甲氧基苯甲酸(5)、1,8-二羟基-3-甲基蒽醌(6)、1,8-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蒽醌(7)、氧代狭叶百部碱(8)、百部定碱(9)、异狭叶百部碱(10)、绿原酸(11)、栀子苷(12)和藏红花素A(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8.
本文评述了苯丙烯酰5-羟色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植物中的分布与生物合成、提取、检测方法和生物活性作用,指出了其在功能食品开发和新药创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从肉座菌科真菌竹菌(Engleromyces goetzei P. Henn.)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到一个新化合物(2S, 3S, 4R, 10E)-2-[(2′R)-2′-hydroxytetracosanoyl amino]-10-octadecene-1,3,4-triol (1)和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cerebroside A、cerebroside B、cerebroside D、cytochalasin D、expoxycytochalasin D、cytochalasin C、loganin、cerevisterol、ergosta-7,22-dien-3β, 5α, 6α-triol、ergosta-4,6,8 (14), 22-tetraen-3-one、ergosterol peroxide和ergosta-5,7,22-trien-3-ol.利用现代波谱方法(1H-NMR、13C-NMR、2D-NMR和ESI-MS等)及化学方法将化合物1鉴定为一新的神经酰胺.除化合物cytochalasin D 外, 其余的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真菌中发现.首次从真菌界分离鉴定了一个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 loganin.  相似文献   
100.
为了评估桉树精油和α-蒎烯对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 Degeer的杀虫作用,采用生测方法测定了不同剂量和不同处理时间下,其幼虫和成虫的死亡率。结果表明:用桉树精油及其活性成分α-蒎烯处理白腹皮蠹成虫和幼虫后,可显著影响其死亡率(P<0.001)。白腹皮蠹的反应因化学物种类、剂量和暴露时间不同而异。当剂量为32 μL/cm3的桉树精油处理白腹皮蠹幼虫72 h后,死亡率可超过90%。同样的剂量对其成虫熏蒸72 h后也表现高毒。在相同的剂量和相同的暴露时间下,α-蒎烯对白腹皮蠹的成虫和幼虫也表现高毒,且成虫的抗性比幼虫强。Probit检验结果表明桉树精油比α-蒎烯更有效。以上结果说明这些天然产物对白腹皮蠹种群的控制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