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51.
黄蛟龙  曹致琦  张泽  朱大海 《遗传学报》2005,32(10):1027-1036
对于可观察到的分子序列进化模型的不同,提出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卡方检测,来检测在DNA序列间替代过程的同质性。这个卡方检测方法不管在座位间下列3个条件是否满足皆是成立的:(1)替代率的异质性;(2)进化率/模型的相关性;(3)替代模型的变异。计算机模拟也显示出卡方检测在各种生物学条件下的序列进化模型是非常有效的。在真实数据中,11种节肢动物线粒体DNA的比较中发现,水蚤或卤虫与其他9种节肢动物以高百分比违背了同质性进化模型假设,显然是由于AT含量高而引起的,且在两种蚊子的线粒体DNA比较中发现,其满足同质性假设仅有7.69%。还比较了卡方淦测与Kumar and Gadagkar的ID检测之间的效能差异:在较为复杂的模型下,卡方检测效率在许多情况下较ID检测方法略高;并且在犯Ⅰ-型错误以及卡方测验的效率曲线中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方法是保守的,而Kumar等的方法是不保守的。  相似文献   
52.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24.1区域(DSAP1)和15q25.1-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窝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相似文献   
53.
糖多孢红霉菌同源片段长度与染色体重组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同源片段长度与糖多孢红霉菌染色体同源重组率的关系,化学合成或用重叠PCR合成带有突变位点、在突变位点两侧长度为(26bp+27bp)、(500bp+576bp)和(1908bp+1749bp)的同源序列,克隆于糖多孢红霉菌同源重组载体pWHM3后,分别构建了pWHM1113、 pWHM1116和 pWHM1119质粒。以PEG介导转化糖多孢红霉菌A226原生质体,3个质粒分别获得每皿30个、69个和170个转化子,但pWHM1113质粒不能与染色体有效整合,pWHM1116质粒与染色体整合率为转化子的2%,而pWHM1119质粒与染色体整合率达到转化子的19%。 pWHM1116和 pWHM1119质粒均可进行有效的染色体二次重组,将突变位位点引入染色体。因此,同源片段长度为(500bp+576bp)或更长时,可与糖多孢红霉菌染色体进行有效的单重组和双重组。  相似文献   
54.
以小鼠白血病细胞系L1210为对象,探讨了抗白血病药物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HT或Har)对细胞内着丝粒蛋白含量及着丝粒蛋白CenP基因表达的影响。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结果显示,随HT作用时间延长,L1210细胞着丝粒荧光斑点减弱;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所用的抗着丝粒抗血清(ACA 血清)能够识别8种不同分子量的着丝粒蛋白:140、80、70、56、37、34、32和17kD。受HT作用,细胞中这些着丝粒蛋白的含量不同程度地降低。在L1210细胞中识别17、80 and l40kD蛋白质的ACA抗体也分别与分子量相当的已知为CenpA、CenpB和CenpC的3种蛋白发生交叉反应。Northern和Dot blot显示,HT的抑制作用使细胞中CenpB mRNA表达水平较之对照细胞下降。结果表明,HT可(通过抑制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细胞中某些着丝粒蛋白的含量;HT对细胞的杀伤及诱导凋亡作用可能与CenpB等着丝粒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5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 RFLP方法分析了中国汉族人群中 16 0例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disease,AD)患者和 195例正常对照老年人中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 ,APOE 3种等位基因ε2、ε3和ε4的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0 0 5 6、0 713、0 2 31和 0 0 82、0 84 4、0 0 74。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个体患AD的危险为非携带个体的 3 82倍 (χ2 =2 8 7,P <0 0 0 1)。 6 5岁以上APOEε4携带个体患AD的危险为非携带个体的 5 38倍(χ2 =2 9 8,P <0 0 0 1) ,说明年龄因素可能影响ε4与AD间的相互作用。APOE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轻、中和重度痴呆病人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提示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AD患者的痴呆程度无关联。APOEε4基因型频率在女性AD病人中的分布略高于男性AD病人 (4 3 0 %对 36 5 % ) ,女性ε4携带个体患AD的危险也高于男性ε4携带个体 (4 3倍对 3 3倍 ) ,但统计学分析未检测到这些差异的显著性 (P >0 0 5 )。ε2等位基因频率在AD患者男性亚组明显低于女性亚组 ,也低于对照人群的男性亚组 (P <0 0 5 ) ,提示ε2等位基因可能降低中国汉族男性人群AD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56.
结合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基因芯片技术,实时定量PCR芯片(qPCR array)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一种高度灵敏、可靠的方法。在基因功能分类基础上,结合qPCR准确定量的特性,qPCR array可同时定量分析上百个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是研究一组特定功能基因表达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7.
用ICP-OES法测定罗汉果中受花粉直感效应影响明显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授粉处理的罗汉果样品中Zn、Fe、Cr、Al四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受花粉直感作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Zn元素;罗汉果样品铅含量超过罗汉果行标NY/T 694-2003的限量标准,但符合药用植物绿色行标WM/T 2-2004,研究认为,罗汉果行标Pb标准不太严格,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高甜苷Ⅴ授粉组合("青皮3号"×"红毛1号")果实中B元素含量较高,为硼微肥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而低甜苷Ⅴ组合("青皮3号"×"红毛2号")果实中8种微量元素含量偏高,其中锰与提高呼吸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58.
八角茴香春果和秋果以及不同部位的莽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PLC法对不同季节和不同部位的八角茴香药材主成分莽草酸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枝条、叶片、春果、秋果的莽草酸含量依次为2.64%、4.94%、8.63%、12.16%;色谱条件:Venusil HILIC(5μm,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5%三氟乙酸(95: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莽草酸进样量在0.001~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莽草酸的线性回归相关系数r=0.9984,平均回收率为9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6%。该研究为制定八角茴香药材质量检测标准提供了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以来源于重庆、广西、湖南、广东、江苏、陕西等省区的72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产地与类型及采收方法对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为良种的选育和药材的采收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1)早熟型与中、晚熟型青蒿素含量的差异显著,其顺序为:中熟型>晚熟型>早熟型;(2)在同一管理条件下不同茎秆颜色的青蒿素含量之间差异显著,其顺序为:白杆型>黄绿秆型>紫秆型>绿秆型;(3)不同产地的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一致,青蒿素含量最高时期为孕蕾期,是最佳采收期;(4)不同部位之间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以叶片的青蒿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0.
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大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