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烟草和香芋上斜纹夜蛾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组建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2005和2006年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种群的增长倍数均以香芋高于烟草。无论烟草还是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均以“捕食及其它”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最大。如排除所有天敌等作用因子的作用,2005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2029和50.0371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29.3492和41.2873倍;2006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3.1421和75.4167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5357和70.5355倍。说明天敌等自然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有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烟草上的自然作用因子的作用要强于香芋上的自然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62.
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化饵料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实验采用蛋黄或鱼油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幼体为饵料的共6个实验组,即未强化卤虫组、蛋黄强化卤虫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蛋黄强化桡足幼体组、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对匙吻鲟仔鱼开口驯化14 d,动态监测和统计不同饵料组匙吻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并对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体重、体长、日增重和存活率4个指标,均为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尤其在存活率方面,鱼油强化卤虫组不足50%,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最高可达86.59%;不同饵料组生长模式方程都获得较好的拟合,从体重和体长生长曲线看,桡足幼体组从饲喂8天起体长和体重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卤虫组生长一直相对缓慢;胃蛋白酶活性在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饵料组对仔鱼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匙吻鲟仔鱼开口期以桡足幼体开口饵料驯化效果较好,特别是未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的存活率高,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生长速度较快,而以卤虫饲喂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3.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64.
黑脸琵鹭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其栖息地的研究对于该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月4—5日,对澳门地区的黑脸琵鹭进行了同步调查;3—5月,于路氹城黑脸琵鹭集中分布地放置4台红外相机对其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澳门地区黑脸琵鹭的最高数量为55只,其昼栖地以生态一区为主;黑脸琵鹭在黄昏时飞离生态一区(17∶00左右),夜间返回生态一区栖息,与以往的报道不同(夜栖地与昼栖地不同)。出现了新的夜栖地利用模式,即夜栖地和昼栖地相同,可能是黑脸琵鹭对澳门适宜夜栖地较少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65.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66.
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高脂膳食诱导后雄性食蟹猴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利用免疫比浊法对不同年龄段食蟹猴的后肢静脉血测定,并选择中年雄性食蟹猴饲喂高脂饲料,研究高脂膳食条件下hs-CRP值的变化及与总胆固醇的关系。结果显示老龄雄性食蟹猴的hs-CRP平均值高于中年和低龄食蟹猴(6.09 mg·L-1±2.06 mg·L-1VS.2.78 mg·L-1±1.48 mg·L-1&2.31 mg·L-1±1.52 mg·L-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雄性食蟹猴的hs-CRP值高于雄性群体均值(6.09±2.06 VS.3.19±2.16),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膳食诱导后,食蟹猴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升高(P<0.05),hs-CRP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升高(P<0.05),提示hs-CRP可能与高脂含量有一定相关性,在心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可作为辅助的预警指标。本研究确定了不同年龄段雄性食蟹猴的hs-CRP均值,且不同年龄段间hs-CRP存在差异;雄性食蟹猴经高脂膳食诱导后在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同时伴随hs-CRP水平的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以灵长类动物为实验动物的心血管病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7.
白蚁是热带和亚热带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无脊椎动物分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但因长期缺乏标准化取样方法,白蚁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回顾了白蚁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白蚁功能分类的现状,介绍了白蚁多样性取样方法的发展,分析了白蚁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差异、人为干扰的响应及其生态指示作用,以期为白蚁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68.
为探究黄毛鼠的婚配制度,通过雌雄黄毛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鼠的选择实验和遭遇实验,分析了熟悉性对两性间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选择实验中雌鼠对陌生雄鼠的关注频次比对熟悉雄鼠的更多;遭遇实验中尽管雌鼠探究和自身修饰行为、雄鼠的活动和攻击行为在遭遇熟悉或陌生异性鼠时有差异,但雌雄鼠的友好行为均无显著差异,暗示黄毛鼠是多配制,但需...  相似文献   
69.
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细菌与昆虫病原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s线虫专性共生。初生型共生细菌产生两种胞内晶体蛋白CipA and CipB,为共生线虫提供营养。为探索Cip蛋白是否对自由生活的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具有类似的营养功能,建立了Cip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表达体系,并用于饲喂无菌的P. redivivus线虫J1幼虫。重组酿酒酵母表达的Cip蛋白能为线虫所利用,表现为营养支持作用,体现为线虫生长发育速度的加快以及繁殖能力的提高,说明Cip蛋白能为此种自由生活线虫提供营养来源。  相似文献   
70.
蛹虫草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人工培养已产业化.蛹虫草作为一种药食通用的虫生真菌被深入研究,在人工培养、菌种选育、分子生物学、活性成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本文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概述蛹虫草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