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动物分子水平研究中的取样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珉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3,22(1):18-22
对野生动物进行分子水平研究时 ,在取材上经常存在野外找不到动物或得到的材料提取不到足够的DNA等困难。但随着PCR技术的产生和DNA提取技术的进步 ,研究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新鲜的组织样本 ,从而取样的范围扩大到微量的血液、单根的毛发、羽毛、指甲、唾液、粪便、骨骼 ,甚至古代化石等样品 ,研究范围随之也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陈珉 《生命世界》2010,(7):87-88
<正>在高中生物会考中,识图题占相当大的比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答好识图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学生在会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按照高中生物毕业会考标准的要求,会考性质是鉴别坚持正常学习的高中学生生物知识和能力素质是否达到毕  相似文献   
3.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4.
獐不同组织材料DNA提取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珉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6,25(3):481-484
根据野外采集的獐肌肉、皮张、毛发、血迹、骨骼和粪便等不同样本的特点采用相适合的DNA提取方法,并对肌肉、皮张、毛发、骨骼的提取进行了改进,通过对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基因PCR扩增反应以及测序结果证实,这几种DNA抽提方法及相应改进的可靠性,并可以提高野外非损伤性取材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在长期的工农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严重缺乏.近年来上海市加紧生态保护与恢复性建设工作,期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重引入大型哺乳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因其较强的适应性、极广的食性和对湿地环境的偏好而成为重引入的适合物种.而任何物种的重引入不仅要经过科学论证,还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才具有可持续性,但已有的重引入项目中鲜有此类研究的报导.为此我们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此衡量獐在上海重引入的社会意义和上海市居民的支持程度.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獐的重引入具有4909万元的社会价值,并受到92.4%的上海居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陈珉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3,22(1):18-22
对野生动物进行分子水平研究时,在取材上经常存在野外找不到动物或得到的材料提取不到足够的DNA等困难。但随着PCR技术的产生和DNA提取技术的进步,研究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新鲜的组织样本,从而取样的范围扩大到微量的血液、单根的毛发、羽毛、指甲、唾液、粪便、骨骼,甚至古代化石等样品,研究范围随之也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边界分析,形成问题系统并进行边界分析。基于问题视角,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需完善政府和民营医院对其发展定位和管理,重塑医院品牌等。基于研究视角,指出民营医院的研究需与实践紧密配合,考虑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和策略措施的可操作性等。  相似文献   
8.
圈养白头叶猴春季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5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动物园5只白头叶猴的行为进行24h昼夜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圈养白头叶猴一天的活动起于06∶00左右,结束于18∶00或18∶30。白天白头叶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取食和移动,平均频次依次是13.79次、4.75次和2.18次。夜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移动和抓挠,平均频次依次是22.13次、0.43次和0.26次。不同个体昼夜活动节律差异很大。其中,移动、理毛、玩耍和其它行为的差异显著。夜间无理毛和玩耍行为,移动行为在夜间21∶00,00∶30,03∶00和04∶30出现高峰。在22∶30,01∶00,02∶00,03∶30,04∶30和05∶30则出现抓挠高峰。这预示白头叶猴夜间休息时处于一个"轻睡眠"状态。同时,雌雄白头叶猴昼夜移动行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到2012年4月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目标取样、扫描取样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6只成体雄獐(Hydropotes inermis)的6种领域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雄獐粪便中的睾酮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雄獐的许多领域行为发生频次表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包括打斗、威胁、取代、追逐和粪尿标记;擦额标记行为频次虽月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领域行为一样在11月份出现频次峰值.发情期(2011年10月~2012年1月)和非发情期(2011年9月、2012年2~4月),打斗、威胁、粪尿标记和擦额标记行为发生频次差异显著;取代和追逐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6种领域行为的发生频次均在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粪便睾酮含量在发情期和非发情期差异显著,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其含量在12月份达到峰值(51.16±9.85) ng/g.雄獐的威胁、擦额标记、粪尿标记和打斗行为发生频次与睾酮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取代和追逐行为与睾酮水平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獐的警戒行为特征并为重引入项目提供管理依据,以人为干扰源观察獐的警戒反应,发现其警戒模式包括听 (listen) 或扫视 (scan) ,盯视 (stare) ,走开 (walk away) ,跑开 (run away),吼叫 (bark) 和压脖 (stretch) 。利用逃跑起始距离对上海松江圈养 (自由采食) 獐、上海华夏圈养(人工饲喂) 獐和江苏盐城野生獐进行警戒性比较,得出:人工饲喂獐警戒性最小,野生獐警戒性最大。可通过野化训练提高人工饲喂獐的警戒性;人类活动、种群密度、围栏和区域面积可能影响獐的警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