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地标(landmarks)是否影响犬蝠(Cynopterus sphinx)的空间记忆,我们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犬蝠和地标在觅食过程中空间记忆形成的关系。实验组按照每天地标数分别为0、2、4、8、0的数目连续进行5天实验,对照组不设地标进行相同条件的实验。结果显示,两组犬蝠第一次取食所用的时间与实验天数之间极显著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s: 实验组r=-0.593, P<0.01;对照组r=-0.581, P<0.01);实验组取食成功率与实验天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 Correlations: r=0.177, P>0.05);对照组取食成功率与实验天数之间显著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s: r=0.445, 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犬蝠第一次取食的时间差异不显著(GLM: F0.05,1=4.703, P>0.05),两组间取食的成功率差异也不显著(GLM: F0.05,1=0.849, P>0.05)。这些结果说明了随着时间增加,犬蝠对取食地的空间记忆逐渐形成,放置地标在犬蝠对取食地空间记忆形成的过程中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犬蝠的嗅觉灵敏度,我们以6 只成年犬蝠对不同浓度的成熟香蕉汁和纯水对照的选择倾向和取食时间各进行了连续5 个夜晚的室内观察。香蕉汁的浓度分别为100% (120 g),50% (60 g 香蕉汁和60 g 纯水),25% (30 g 香蕉汁和90 g 纯水),12. 5% (15 g 香蕉汁和105 g 纯水);另取纯水(W)与熟烂的香蕉汁(OR)各120 g 作为对照。将以上食物和对照随机注入不同的容器内,观察犬蝠对不同浓度的香蕉汁、熟烂香蕉汁和纯水的选择。结果表明,犬蝠对纯成熟香蕉汁的选择性最强,取食次数和取食量均最高,而停留时间也最长;说明犬蝠具有分辨不同浓度的气味差异。我们推测犬蝠在野外觅食时可能优先取食成熟水果。  相似文献   
4.
TZ060107株新城疫病毒(NDV)在含有对它抗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上分3个独立系列连传50代,每10代扩增其HN和F基因并测序。选择变异最大的系列A1-50病毒,再在含有抗A1-50抗体的CEF培养上分3个独立系列连续传50代,同时设3个不带抗体的独立传代系列作为对照。对第60、70、80、90、100代病毒的HN和F基因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有抗体组HN基因的非同义突变(NS)对同义突变(S)比值NS/S为5.25,明显高于无抗体组NS/S的2.375。前50代在抗体选择压作用下已发生的稳定NS突变在含有抗A1-50抗体的细胞培养中传代仍能稳定保持,且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NS突变位点。在有抗体组经传50代后F基因发生的稳定非同义突变,在抗A1-50血清作用下再连传50代后也仍然保持,且又出现3个新的稳定的NS突变。不同传代病毒与原始病毒间的血清交叉血球凝聚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在含有抗NDV血清的细胞培养上传代代数的增加,病毒与原始病毒间在抗原性的差异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动物的白化主要是由于动物的黑色素细胞缺乏或者黑色素生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体色异常现象。白化现象有完全白化和局部白化两种,部分白化指皮肤、毛发等的局部白化;完全白化是指由于完全缺少黑色素,皮肤和毛发白色,眼睛红色,可  相似文献   
6.
动物行为观察中个体识别是非常重要的。而现有对蝙蝠的标记方法,如臂环和颈圈等并不能满足室内红外线摄像头下识别个体进行行为观察的需要。本文采用体毛染色和臂环相结合的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标记,可在室内行为观察中识别个体。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2002 ~ 2007 年在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采用标记重捕法对扁颅蝠的扩散行为进行研究, 共标记669 只(成体316 只,亚成体353 只;雌雄分别为293 只和376 只),重捕到139 只(重捕率20. 8% )。结果表明,大部分扁颅蝠雌雄后代在性成熟前发生扩散,其亚成体扩散率无性别差异(雄
性82.2% ,雌性66.7% ;P > 0.05)。对成年雌雄两性扩散率(雄性76.5% ,雌性58.5% )的分析亦未见性别差异(P > 0.05),但亚成体和成体合并结果显示雄蝠扩散率(80.7% )高于雌蝠(62.3% ,P < 0.01)。此外,我们还测量了扩散的距离,雄性后代的扩散距离(787. 5 ± 26.980 m,n = 37)比雌
性(517.4 ± 25.308 m,n = 24)远(P < 0. 01);在出现扩散的61 只后代中,仅有一只(0. 7% )雄性亚成体扩散到其它的竹林,其余个体均在出生竹林内的不同竹筒之间进行扩散。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26日在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翠鼻峰一无名洞捕捉到1只雄性蝙蝠,体型中等,前臂长60.7 mm,体重21.4 g。耳大,椭圆形,两耳于前额上方约15%的高度相连,耳屏细长双叉;鼻叶较简单,后鼻叶椭圆形,顶部钝圆、两侧缘向外隆凸,中央具一条显著的纵形隆脊,隆脊下部与隆起的间鼻叶相接,间鼻叶呈三角形,顶部W-形,前鼻叶呈马蹄状,前端紧接吻部;无尾,第二指仅具第一指骨;上门齿缺失,上犬齿前后基部均有一较大的副尖,Pm3缺失,下颚第二前臼齿(Pm3)缺失。经鉴定,该蝙蝠为中国新记录——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 spasma)。该文给出此蝙蝠的形态与头骨测量数据,并与国内分布的另一种假吸血蝠——印度假吸血蝠(M. lyra)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巩艳艳  崔治中 《中国科学C辑》2009,39(12):1175-1180
本实验研究了抗体免疫选择压对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和F基因变异的影响。将NDV野毒株TZ060107分别接种到含有抗NDV的单因子血清(A组)与不含抗体的(B组)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连续传代,每组设3个独立的传代系列。分别对第10,20,30,40,50代病毒的HN和F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有抗体A组HN基因发生突变的位点数明显多于无抗体B组,且非同义突变(NS)与同义突变(S)比值NS/S为6,明显高于无抗体B组NS/S的3.4。在有抗体A组有5个碱基位点发生稳定的非同义突变,而且其中3个(aa#353,521和568)与已知的抗原表位密切相关。F基因在有抗体A组也出现2个稳定的非同义突变,无抗体B组没有产生稳定变异。但不论在有抗体A组还是无抗体B组,F基因变异的NS/S比均小于2.5。本研究表明,抗体免疫选择压可显著影响HN基因变异,但对F基因变异的影响小于HN基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