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研究共刺激分子4-1BBL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的作用, 用PCR 和overlap PCR 方法构建人4-1BBL胞外区/抗CD20 Fab’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 序列; 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 并用SDS-PAGE和HPLC鉴定纯化产物; 采用玫瑰花环试验鉴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DNA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人4-1BBL胞外区/抗CD20 Fab’融合蛋白已构建成功。表达可溶性产物的产量达200 mg/L以上, 纯度较高, 具有与激活的Jurkat (4-1BBL+) 和Raji细胞(CD20+)结合的活性。这将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2.
探讨TWIST1在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迁移及体外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用有靶向人TWIST1基因shRNA(pLL3.7-shTwist1-GFP)的慢病毒液感染试验组细胞,同时以携带Scramble shRNA的慢病毒液(pLL3.7-shCtrl-GFP)感染对照组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感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shRNA的基因沉默效率。通过制作细胞生长曲线、Annexin V/7AAD染色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小管形成实验、qRT-PCR检测TWIST1表达降低对HUVECs的增殖、凋亡、迁移、血管形成能力以及血管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组TWIST1基因表达下降为对照组的30%,表明shTWIST1能有效降低TWIST1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敲降TWIST1能明显抑制HUVECs的增殖(P<0.01),诱导细胞凋亡(P<0.05)。试验组HUVECs划痕愈合率、体外生成的血管样结构数目和总小管分支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HUVECs中VEGFR2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通过探究HUVECs表达的TWIST1在内皮细胞增殖、存活、迁移和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中的作用,为TWIST1作为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Tet2(Tet家族成员2)在DNA去甲基化修饰、表观遗传调控及骨髓造血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Tet2敲除小鼠逐步发展为淋系白血病和髓系白血病。但Tet2在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进一步研究发现,Tet2敲除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更多处于G2/M分裂期,其细胞分裂时间缩短,生长速度加快。长周期培养-起始细胞实验表明,Tet2敲除的MSC支持造血干细胞扩增和髓系分化的能力增强。通过点杂交实验发现,Tet2敲除后,骨髓细胞DNA总甲基化水平升高。对Tet2缺失的骨髓细胞进行甲基化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组转录调控区域等多个功能性结构域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同时,敲除Tet2的MSC分泌IL-8、IL-1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敲除Tet2的MSC更多分泌促进造血干细胞髓系分化的GM-CSF和CCL-3等细胞因子。Tet2可以影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支持作用,进而调节造血。  相似文献   
64.
rhM-CSFsR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配基结合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胎盘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M-CSFR)胞外具有结合活性区域的cDNA,经平端连接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的His-Tag下游,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重组的人可溶型M-CSFR(rhM-CSFsR)在宿主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8%.重组蛋白经Ni2+组氨酸结合树脂螯合层析柱纯化,获得了纯化的rhM-CSFsR,经SDS-PAGE显示为单一区带,其表观分子量为34kD.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证明rhM-CSFsR有明显的M-CSF专一结合活性,Kd值为7.8nmol/L,只有一个M-CSF结合位点.本实验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rhM-CSFsR具有明显的配基结合活性,提示M-CSFR的糖基化程度对于其配基结合活性不是必不可少的,为深入进行rhM-CSFsR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分离培养脐血CD34- 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MSC)及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取足月妊娠健康产妇胎儿脐血 ,分离其中单个核细胞 (MNC) ,去除CD34+细胞 ,体外用低糖型DMEM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细胞周期分析、体外诱导分化实验以及检测造血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脐血CD34-细胞中可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可诱导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表达IL 6、SCF和SDF 1等造血生长因子。结论 :从足月妊娠健康产妇脐血CD34- 细胞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具有与其它来源MSC类似的表型及分化潜能 ,在体外传代可保持其低分化状态并表达造血因子 ,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具有促进造血作用  相似文献   
66.
CHP调节NHE1活性影响细胞生长和死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钠氢离子交换蛋白(NHE)定位于细胞膜,它的重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内pH值。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CHP)是NHE必要的活性调节亚单位。研究了NHE1结合CHP与否对细胞生长和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CHP结合于NHE1细胞质调节区域之中靠近细胞膜部位,二者以疏水键结合而形成蛋白IV级结构。在细胞内pH5.4的非生理条件下,表达没有CHP结合能力的突变体NHE1-4R细胞只有表达野生型NHE细胞7.6%的最大摄取钠活性;在细胞内pH7.2的生理条件下,这个比例降至1.2%的摄取钠活性。与野生型NHE1比较,有血清时表达突变体NHE1-4R的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在血清饥饿时这些细胞因自身的胞浆酸性化而死亡数增加。实验结果证明,CHP是NHE1生理活性的必要调节因子,它能影响细胞生长和死亡。  相似文献   
67.
p18INK4C属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其突变或缺失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T细胞白血病,但目前关于p18调控T细胞发育及功能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p18基因敲除(p18KO)小鼠,系统地研究了胸腺中T细胞的早期发育及成熟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功能,并利用逆转录病毒的方法在Lin?造血干祖细胞上过表达p18,移植4个月后检测其对T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p18的缺失对胸腺T细胞的早期发育影响不明显,但随着p18KO小鼠周龄的增加会促进CD4+CD8+双阳性T细胞的数量,此外,p18还通过影响CD3+成熟T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及IFN-?,GATA3,Tbx21和Foxp3等的表达增强脾脏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进一步在造血干祖细胞上过表达p18后会影响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进而纠正T细胞在数量上的异常.本研究阐释了p18在T细胞早期发育及后期活化中的调控机制,并证实可通过在干祖细胞水平改变p18的表达进而影响T细胞的分化,这对p18调控T细胞功能异常及参与T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8.
该文主要研究将进行胎儿肺部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fetal lung,FL-MSCs)转变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首先使用酶消化法对胎儿肺部组织进行分离,然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并成功获得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使用共聚焦技术检测获得的细胞,发现角蛋白表达呈阴性;共聚焦技术检测c-Myc、Oct4、Nanog以及Nestin四个干性相关因子,发现它们呈阳性;检测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免疫表型,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判断标准;然后进行诱导分化实验,发现这些细胞可以向成脂、成骨细胞分化,经过以上实验鉴定获得的成纤维细胞为FL-MSCs。使用Yamanaka四因子体系对FL-MSCs进行诱导,可以形成类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细胞)的克隆,采用核型分析、STR检测分析以及畸胎瘤形成实验初步验证获得的克隆为iPS。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Rictor基因对胚胎发育过程中胎肝造血的影响。方法:利用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特异性在小鼠内皮(VEC-Cre)和造血(Vav1-Cre)系统敲除Rictor基因;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特异敲除Rictor基因后小鼠胚胎第15 d胎肝中的各系细胞比例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造血干细胞的变化。结果:利用VEC-Cre和Vav1-Cre小鼠敲除Rictor基因后,胎肝中各系细胞比例均有所减少,B细胞比例的减少较为明显,造血干细胞比例也明显减少。结论:Rictor基因敲除损害胎肝组织中造血干细胞的产生和各系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0.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细胞)是指将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入已分化的成体细胞,使其重编程为形态及功能上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的一类细胞。因此,i PS细胞技术避免了传统ES细胞在临床应用方面的道德伦理问题,使其在再生医学、疾病建模、新药筛选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近年来,i PS细胞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取得较大突破,包括体外诱导生成造血干/祖细胞、疾病模型的建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等。该文对i PS细胞诱导重编程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