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浓度和干预时间对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分化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VPA(0.1、0.3、0.5、0.75和1.0mmol/L)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以NB培养基组做对照,分别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后3天、7天、10天和14天用免疫荧光双标鉴定并计数微管蛋白-Ⅲ(β-tubllin III)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比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时相点组间比较,3天时各组中神经元分化比例无显著差异;7天时不同浓度VPA组与对照组分化神经元比例开始呈现差异;10天时这种差异继续增大,0.75 mmol/L VPA组中神经元比例为82.15±0.93%;14天时保持这种差异;但各时相点1.0 mmol/L VPA组与0.75 mmol/L VPA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发现,3-10天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显著增加,但14天时神经元分化的比例较10天无显著变化。结论:0.75mmol/L VPA在10天时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2.
毛囊来源的神经嵴干细胞(Epidermal Neural Crest Stem Cell,EPI-NCSC)由于取材方便,具有多种分化潜能,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在神经损伤修复领域中,EPI-NCSC主要被应用于脊髓损伤的修复。为了探讨EPI-NCSC对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对原代培养的GFP-SD大鼠来源的EPI-NCSC的体外性质进行了考察,并以其为种子细胞,将其等量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混合后,预置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 acid co 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导管中,同时,以等量的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氏)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代替EPI-NCSC作为对照,以用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 mm距离的缺失。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分析结果显示,EPI-NCSC在PLGA膜上的初期粘附率为89.7%。在第1、3、5、7天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89.3%、87.6%、85.6%和96.6%。细胞周期与DNA倍体分析表明,与PLGA共培养的EPI-NCSC与单独培养的EPI-NCSC相比较,二者的细胞周期变化趋势相同,增殖指数变化趋势也相同。在神经导管移植4周,术部实现了组织学水平的修复。大鼠手术一侧后肢感觉功能有所恢复,坐骨神经指数有所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在PLGA导管中预置EPI-NCSC,有望实现较好的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芩苷作为一种黄酮类成分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它是否对异常增生的瘢痕具有抑制增生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黄芩苷抑制人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2.24×10-2 ~ 2.24×102 mmol/L)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发现浓度为2.24×100~2.24×102 mmol/L黄芩苷处理组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转染后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RT-PCR及Western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其mRNA水平及细胞的帽状依赖翻译的表达.2.24×102 mmol/L黄芩苷处理后,黄芩苷作用组的mRNA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帽状依赖结构的翻译明显被黄芩苷所抑制.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被黄芩苷干预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相关的蛋白的表达;m7GTP琼脂糖珠沉淀结合蛋白4E-BP1与eIF4E的变化.发现增殖相关的蛋白mTOR、p70S6K、S6、4EBP1、eIF4E及其上游的AKT表达明显下调(P<0.05),而PTEN表达明显上调.p-AKT(Ser473)、p-mTOR(Ser2448)、p-S6(Ser235/236)、p-4EBP1(Thr37/ 46)、p-PTEN(T380/S382/383)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在黄芩苷作用下的增生性成纤维细胞中的游离的4E-BP1明显减少(P<0.05),而与eIF4E结合的4E-BP1明显增加(P<0.05)黄芩苷诱导游离的4E-BP1与eIF4E结合,从而抑制帽状依赖蛋白翻译.以上结果说明,黄芩苷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人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细胞谱系示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谱系示踪(cell lineage tracing)是指利用各种方式标记细胞,并对包括其后代所有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迁移等活动进行追踪观察。自20世纪以来,谱系示踪技术为研究器官发育、组织损伤修复以及单细胞的分化命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近些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细胞谱系示踪技术也有所突破,尤其是诱导性重组酶Cre/loxp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细胞谱系示踪技术的应用范围。本文将结合细胞谱系示踪技术在多种研究中的应用,对该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皮质酮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XBP1-S及ATF6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皮质酮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的作用.方法:分离成年雄性C57/BL6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以终浓度为0、10、50及1000 ng/ml皮质酮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时间为1h,提取细胞总蛋白,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蛋白及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转导通路转录因子XBP1-S和ATF6蛋白质表达变化.结果:低浓度皮质酮(10、50ng/ml)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1h后,均可显著地增加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蛋白表达,以50ng/ml皮质酮组增加最明显,而当皮质酮浓度达1000ng/ml时,GRP78蛋白增加不显著.并且,低浓度皮质酮(10、50ng/ml)可显著增强未折叠蛋白反应两个重要转录因子XBP1-S和p50 ATF6蛋白表达.结论:这些结果表明低浓度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皮质酮可诱发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激活未折叠蛋白质反应信号转导通路,其可能与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Du Q  Wang ZG  Ge HJ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3):221-224
创伤后发生炎症反应以促进损伤恢复,反映了天然免疫的活化。Toll样受体家族(TLRs)不仅能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近来发现其某些成员,尤其是TLR4对于无菌性损伤后释放的众多内源性分子即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也有反应。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敲除动物证实,在局部损伤、失血性休克、股骨骨折等模型中,TLRs在局部炎症反应、远隔器官损害、全身炎症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TLRs,对于深入理解创伤后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发生、发展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阐释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的机制,甚至可能寻找到调节创伤早期炎症反应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组织细胞线粒体数量及功能的休克敏感性差异。方法:在整体和细胞水平模拟失血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模型,通过mtDNA检测、线粒体形态分析和线粒体ROS检测观察休克不同时相点肠组织(肠上皮细胞)、血管组织(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组织(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变化。结果:对于失血性休克(缺氧)刺激,肠组织线粒体数量的休克敏感性明显强于血管和心肌组织(P<0.05)。肠、血管、心肌组织中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分别开始于失血性休克后0.5小时、1小时和2小时。对于脓毒性休克(LPS)刺激,肠组织线粒体数量的休克敏感性明显弱于血管和心肌组织(P<0.05)。肠、血管、心肌组织中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分别开始于脓毒性休克后9小时、6小时和3小时。只有高浓度长时间LPS刺激才会引起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数量的明显增高。各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对各型休克刺激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晚于线粒体数量异常的发生(P<0.05)。结论:各型休克的组织器官敏感性差异可能与不同组织细胞中线粒体的休克敏感性不同有关。线粒体数量异常增加是引起休克后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功能障碍的始动环节,不同组织细胞线粒体的休克敏感性差异也是影响休克组织器官损伤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磷酸酶PTEN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PTEN,是1997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于PTEN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障碍是导致神经胶质细胞瘤形成的重要致瘤因素.新近研究表明,PTEN除了与肿瘤形成有关外,还与其它脑部病变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就PTEN在神经损伤、神经发育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揭示以PTEN为分子治疗的靶点,探索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脑组织腺苷A2A受体基因缺失的小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在采用2次6.2 Gy X线间隔照射对敲除A2A受体基因的雌性C57BL/6小鼠进行清髓处理后, 将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移植到其体内, 使其脑组织的A2A受体仍保持缺失型。然后对移植效果进行鉴定, 并对模型的生理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发现: 骨髓移植6周后, 受体小鼠的白细胞性染色体基因由雌性变为雄性; 骨髓中A2A受体阳性细胞率为94.85%, 而脑内A2A受体mRNA与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比较, 无显著差异。模型小鼠除心率略低于野生型小鼠外, 在呼吸频率、脑含水量以及脑内谷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上均与野生型小鼠和A2A基因敲除小鼠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的培养方法。方法:制备G418抗性的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成滋养层细胞,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复苏后,应用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的ES细胞培养液,培养小鼠ES细胞,观察集落的生长情况,并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良好,ES细胞呈克隆状生长,且保持未分化状态。结论:建立了小鼠胚胎干细胞培养的有效方法,为下一步基因打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