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212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506篇
  2011年   523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91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367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57年   12篇
  1956年   12篇
  1954年   5篇
  195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应用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对照组205例,肺癌病例组104例),抽提静脉血基因组DNA,采用PCR及多重PCR方法,检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M1和GSTT1单独及联合缺失基因型的遗传多态性在中国湖南人群中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体中的分布,探讨这些多态性基因型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GSTM1-/-基因型在湖南地区居民肺癌群体和正常对照人群中的频率分别为62.5%和46.3%(P<0.05);肺癌患者组GSTT1-/-基因型的频率(6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2.4%)(P<0.05).GSTM1-/-和GSTT1-/-联合基因型在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41.3%和22.4%(P<0.05).SPSS11.5软件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型在肺癌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GSTM1基因缺失和GSTT1基因缺失分别与肺癌的易感性相关;GSTM1和GSTT1基因联合缺失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32.
模拟黄腹角雉野外生存环境和自然种群结构,采用较大空间散放与多个体群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试验,其笼养繁殖性能比对照组传统对养方式显著提高.通过两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产卵量为8.5枚,卵受精率为82.6%,受精卵孵化率为88.7%;对照组平均产卵量5.7枚,卵受精率50.3%,受精卵孵化率72.4%,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间的卵重、卵形、产卵期进行了测定,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33.
利用套叠PCR和高保真DNA聚合酶进行基因多位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套叠PCR和高保真DNA聚合酶对人工合成的牛口蹄疫病毒VPI基因(FMDV-VPI,Foot-Mouth Disease Vims-VPI)的5个突变位点进行修复,修复的成功率为100%。  相似文献   
934.
为了建立一种在先天性智力低下患儿中快速分析脆性X综合征智力低下基因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gene 1.FMR-1)突变的方法,对先天性智力低下儿童进行脆性X综合征的大面积筛查和诊断,应用复式多聚酶链式反应一次性扩增FMR-1基因的(CGG)n的重复区,分析CGG重复序列的大小,判断FMR-1基因状态(正常、突变前、突变后),对脆性X综合征可疑患儿快速筛查,在113倒不明原因的先天性智力低下患儿中,分析有脆性X综合征携带者(FMR-1基因前突变者)7例(2男5女),脆性X综合征患者(FMR-1基因突变者)5例,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可以对脆性X综合征可疑患儿进行大面积初筛,确定携带者和患者。  相似文献   
935.
利用样点全采集法在湖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鱼类标本238条,它们隶属于4目11科32种.该地鱼类多样性系数(H′)为1.068.鱼类均匀度指数(J′)为0.835.优势种为马口鱼和波氏栉虾虎鱼。  相似文献   
936.
半滑舌鳎早期形态及发育特征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半滑舌鳎卵子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 ,卵径 1 18-1 3 1mm。卵膜薄、光滑、透明 ,具弹性。多油球 ,一般为 97-12 5个 ,多数在 10 0个左右 ,油球径 0 0 4-0 11mm。在培养水温为 2 0 5-2 2 8℃的条件下 ,卵子授精后 3 7h仔鱼孵出 ,3 0min后仔鱼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 2 56-2 68mm。 1日龄仔鱼 ,出现胸鳍芽。 1 5日龄仔鱼 ,巡游模式基本建立。 2日龄仔鱼 ,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 3日龄仔鱼 ,出现鳔泡 ,个体发育进入后期仔鱼期。 18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 2 5日龄稚鱼 ,右眼开始向上移动。 2 7日龄稚鱼 ,右眼已转到头顶。 2 9日龄稚鱼 ,右眼完全转到左侧 ,胸鳍退化 ,各鳍鳍条发育完全。 57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79日龄幼鱼 ,鳔退化、鳞片发育完全 ,侧线 3条。研究结果表明 :前期仔鱼培育期间 ,除了严格控制适宜的培养水温外 ,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一定密度的适口饵料 ,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措施之一 ;稚鱼变态期间加强鲜活饵料的投喂是提高稚鱼变态成活率的关键所在。仔鱼孵化后出现的管状感觉器官以及背、臀鳍膜上的泡状结构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尚不清楚。半滑舌鳎成鱼无鳔和无胸鳍 ,而在早期发育期间具有鳔泡和胸鳍 ,这是生物个体发育史中祖先特征的重演  相似文献   
937.
毕蔚林 《人与生物圈》2004,(6):FJ01-FJ0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最初数千年漫长时间里,就是和其它野生动物残酷竞争的一段历史。因此,在物竞天择的蛮荒岁月里,牧羊人的故事里总有狼群的影子,而丛林人的故事中也总有野兽出没。那时的人们在敬畏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  相似文献   
938.
为了提高P277肽抗1型糖尿病的作用, 把P277肽融合在卡介苗热休克蛋白65的C端, 构建了pET28a- HSP65-P277高效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可溶性表达。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了融合蛋白HSP65-P277。使用HSP65-P277在没有任何佐剂存在的情况下免疫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 通过三次腹腔注射, 每月收集被免疫动物的血清, 血糖浓度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HSP65-P277免疫组小鼠血糖平均值及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和其余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 融合蛋白HSP65-P277抗NOD小鼠糖尿病的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的P277和HSP65。为进一步开发能用于临床的1型糖尿病疫苗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路, HSP65-P277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新的抗I型糖尿病的疫苗。  相似文献   
939.
通过分泌和感知一系列信号分子,细菌能够根据自身菌体密度的变化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一系列重要的表现型,包括毒力因子的产生,生物膜的形成以及菌体发光等.这种广泛存在的信号机制被称为群体感应.在沙雷氏菌种中已经发现了多套群体感应机制.粘质沙雷氏菌AS-1从土壤中分离,其中含有LuxI/LuxR的同类蛋白,被称为SpnI/SpnR.粘质沙雷氏菌AS-1合成AHLs分子N-hexanoy1-L-homoserinelactone(C6-HSL)和N-(3.oxohexanoyl)-L-homoserine lactone(3-oxo-C6-HSL)作为其信号分子,通过群体感应感知菌体密度来控制基因的表达.通过基因替代的方法制得了spnR基因破坏的变异株,命名为粘质沙雷氏菌AS-1R.对粘质沙雷氏菌AS-1R的研究表明SpnR蛋白消极的调控沙雷氏菌红色色素的产生,运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形成等一系列由群体感应控制的性状: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天然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卤化呋喃能够有效的抑制粘质沙雷氏菌AS-1的群体感应,但并不干扰AHL-SpnR的相互作用.为运用粘质沙雷氏菌群体感应调节抑制其致病性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同时也为卤化呋喃对群体感应抑制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0.
长江口两种重要石首鱼类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波  金显仕  戴芳群 《动物学报》2008,54(2):209-217
通过对2006年夏、秋季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采集的575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1089尾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胃含物样品的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摄食习性以及随栖息地、季节和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水域的白姑鱼是底栖动物食性,小黄鱼是混合动物食性,甲壳类在它们食物中均占83%以上的比例,2种石首鱼类的食物重叠系数为0.55。由于摄食的优势饵料种类的差异,使这2种石首鱼类之间不存在严重的食物竞争。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两种石首鱼类所摄食的鱼类的比例均有所下降。结果还表明:白姑鱼的摄食习性较为稳定,受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变化的影响较小;而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