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4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4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3年   4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线粒体DNA的AP—PCR指纹图谱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细胞质雄性不育(CMS)与线粒体基因组的关系,应用AP-PCR 分析,用7 个任意单引物对6 种水稻品系线粒体DNA 进行了扩增。水稻线粒体DNA 的AP-PCR 产物可分为三种类型:(1)所有供试品系均能扩增的片段,它们代表了线粒体DNA 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序列。有4 个引物检测到这类片段。(2)2 个以上水稻品系共同出现而在全部供试材料间存在差异的扩增片段,这类片段是检测水稻线粒体DNA多态性的主要来源。(3)一种细胞质类型所特有的扩增片段,从引物R2 和V5 的扩增产物中发现了这类片段,它们可能与CMS有关联。另外,WA型不育系珍汕97A 与其杂种之间在6 个引物的扩增图谱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说明两者的线粒体DNA序列结构可能存在某种差别  相似文献   
32.
刺果番荔枝中的番荔枝内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刺果番荔枝(Annona m uricata L.)的种子中分离到3 个单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用波谱方法鉴定为海南哥纳香甲素(how iicin A, S13)、乙素(how iicin B, S5)和新化合物4-去氧海南哥纳香乙素(4-desoxyhow iicin B, S2)。  相似文献   
33.
经颅多普勒超声波对80例偏头痛病人与110例正常对照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病例组血流速度异常为87.5%。根据血流速度改变,本组分为血流速度增快型与血流速度减慢型,这有助于偏头痛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4.
分散角质层的分类和命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简略讨论了分散角质层对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古环境的意义;简述了气孔器的形态学、发生学和形态一发生学的分类;在介绍并讨论了分散角质层的分类原则和命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35.
36.
本文就甘露醇亚硒酸盐和亚硒酸盐两种增菌培养基对沙门氏菌各血清变型的选择性增菌作用作了研究。研究述及37℃下沙门氏菌与埃希氏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三种竞争菌混合培养生长动力学过程,测出了评价增菌培养基优劣的客观指标EI值;按沙门氏菌传统分离方法,对加有终浓度为10~1、10~2、10~4、10~6、10~8个活菌/毫升的沙门氏菌株与正常人大便的两种增菌培养基,经37℃下孵育20至24小时后作SS琼脂平板划线分离和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通过两种培养基EI值及沙门氏菌分离结果的比较证实,甘露醇亚硒酸盐培养基对沙门氏菌株的选择性增菌作用明显优越于亚硒酸盐培养基(P<0.001)。  相似文献   
37.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07例自然人群和228例胃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的检测,同时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结果比较。结果:自然人群中HP抗体阳性率为14.66%,不同性别、职业、民族间HP抗体的阳性率无差异。各年龄组间HP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胃病患者HP抗体阳性率为61.41%,GMT为1:430.53,明显高于自然人群的14.66%,GMT 1:15783,两者差异显著。ELISA法与尿素酶试验和涂片镜检结果存在相关关系。认为ELISA法结果可靠,可用于人群普查及HP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38.
Zanthoxylum armatum and Zanthoxylum bungeanum, known as ‘Chinese pepper’,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extraordinary complex genomes, phenotypic innovation of adaptive evolution and species-special metabolites. Here, we report reference-grade genomes of Z. armatum and Z. bungeanum. Using high coverage sequence data and comprehensive assembly strategies, we derived 66 pseudochromosomes comprising 33 homologous phased groups of two subgenomes, including autotetraploid Z. armatum. The genomic rearrangements and two whole-genome duplications created large (~4.5 Gb) complex genomes with a high ratio of repetitive sequences (>82%) and high chromosome number (2n = 4x = 132).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high-quality genomes shed lights on the genomic basis of involutional reproduction, allomones biosynthesis and adaptive evolution in Chinese pepper, revealing a high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omic evolu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henotypic innovation. Our study provides genomic resources and new insights for investigating diversification and phenotypic innovation in Chinese pepper, with broader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plants under severe environmental changes.  相似文献   
39.
牙茜葭  任惠泽  董孝斌  周旭 《生态学报》2023,43(4):1426-1436
2021年4月,我国15头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从西双版纳一路北迁至昆明市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分析我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如何影响野生亚洲象分布,对保护亚洲象与提高当地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模型计算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1990、200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与需求指数,通过空间标准化匹配出四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探究我国野生亚洲象偏好分布的供需模式。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90—2015年,林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率分别为1.09%、-4.82%、-4.86%。1990、2005、2015年生态系统供给总价值分别为6108.55亿元、7434.41亿元、13973.37亿元;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在研究的25年内,亚洲象分布于高供给-高需求与高供给-低需求区域,且有向高供给-高需求区域迁徙的趋势。  相似文献   
40.
庄明浩  鲁玺  王艳芬  杨树 《生态学报》2023,43(5):1775-1783
探究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研究是系统推进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重点综述了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家庭能源消费因素的贡献率和影响消费行为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晰;另一方面,目前主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或者生态系统或者环境或者居民健康其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鲜有研究系统的考虑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综合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结合青藏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未来需要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加强研究。宏观层面:(1)亟需厘清青藏高原家庭能源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驱动机制,形成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生态效应-环境效应-健康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模块化的牧区“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评估模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评估方法。微观层面:(1)迫切开展青藏高原家庭能源消费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研究;(2)深入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和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量化研究;(3)加强牧区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