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当归属(Angelica L.)1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其中有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当归属植物花粉粒较大,分化明显,包含了伞形科花粉的原始、中等进化和进化的类型,其形态以菱形、椭圆形、近长方形、赤道收缩形为主,萌发孔为角孔或边孔,从花粉的这种多类型证明该地区的当归属植物既起源古老同时又在不断分化着。从孢粉学角度初步分析了当归属的属下系统,为该属植物种的划分及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
对河西走廊荒漠植物的群落类型、盖度、密度、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收集整理各区域的气候资料,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物种种类组成、总密度与海拔、经度呈正相关,与纬度呈负相关,在走廊的东南→西北方向上呈递减趋势。(2)在活动积温(>10℃)>3 200℃的荒漠地区,灌木(包括半灌木)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重要值可达到100;当活动积温在3 000℃左右时,群落往往是一些过渡类型,或以草本为优势种、以半灌木或灌木为伴生种,或以半灌木为优势种、以多年生草本为伴生种。(3)在年降水量110 mm以上的荒漠地区,植物群落生活型主要为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在年降水量110 mm以下的地区,生活型主要为小灌木或一年生草本;在年降水量小于50 mm的极端干旱地区,只有在雨季时有一年生草本生长。表明荒漠生态系统植被稀疏,生物量小,对气候因子,特别是降水变化敏感,对其保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3.
在甘肃省高台县通过对三角胶粘式和水盆式这2种类型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诱捕器的田间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诱捕效率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在苹果蠹蛾密度较低的条件下,三角胶粘式诱捕器平均日诱捕量为2.50只,比水盆式诱捕器高出近2.84倍,最早监测到成虫的时间也比水盆式诱捕器提前3~4d,因此,三角胶粘式诱捕器具有更高的监测效率。结果还显示地面植被的遮盖极大地降低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严重时会使诱捕器对密度较低的苹果蠹蛾种群的监测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64.
Evaluation of litterfall producti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nutrient cycling, forest growth, successional pathways, and interaction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forest ecosystems. Litterfall was intensively studi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2–2001 in two subtropical monsoon vegetation gradients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he two gradients include: (1) a successional gradient composed of pine forest (PF), mixed pine and broadleaved forest (MF) and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BF), and (2)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composed of Baiyunci ravine rain forest (BRF), Qingyunci ravine rain forest (QRF), BF and mountainous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MF). Mean annual litterfall production was 356, 861 and 849 g m−2 for PF, MF and BF of the successional gradient, and 1016, 1061, 849 and 489 g m−2 for BRF, QRF, BF and MMF of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respectively. As expected, mean annual litterfall of the pioneer forest PF was the lowest, but rapidly increased over the observation period while those in other forest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confirming that forest litterfall prod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successional stages and growth patterns. Leaf proportions of total litterfall in PF, MF, BF, BRF, QRF and MMF were 76.4%, 68.4%, 56.8%, 55.7%, 57.6% and 69.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from studies in other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Our analysis on litterfall monthly distributions indicated that litterfall production was much higher during the period of April to September compared to other months for all studied forest types. Although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mpacts of some climate variables (maximum and effective temperatures) on litterfall production in some of the studied forests, the mechanisms of how climate factors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teractively affect litterfall await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65.
【目的】本研究采集了新疆地区驴腺疫病料,从样品中分离鉴定可疑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基因水平的分型与进化分析。【方法】对采集的新疆地区某驴场驴腺疫病驴颌下淋巴结拭子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2个分离株(HT111、HT321)进行染色、培养、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对其16S rRNA及SeM基因进行测序和进化分析,并通过PCR扩增7个管家基因,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其分子分型。【结果】2个分离株均属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其中HT111对测试的13种抗生素中的3种(青霉素、克拉霉素和四环素)耐药,HT321对8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呋、青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土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序列分型发现了一种新的ST型为ST420 (HT321),分离株HT111为ST179型。【结论】本研究在新疆地区首次分离了驴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并鉴定出一个新的ST型(ST420),为驴腺疫的流行病学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是大面积种植前的一个必要步骤,水稻Oryza sativa访花昆虫有上百种,包括家蝇Musca domestica。本研究旨在明确访花昆虫家蝇介导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的风险。【方法】2010年,我们使用转基因水稻B1, B6和G8-7作为父本(花粉供体),用同源非转基因水稻Jiazao 935和Wuyunjing 7作为母本(花粉受体),并用家蝇作为授粉昆虫,在浙江大学华家池和长兴试验基地开展了田间种植试验,对收割的后代水稻种子进行室内种植培养,对种苗用潮霉素B和草甘膦处理进行转基因杂交种检测,对存活植株进行潮霉素和草甘膦抗性基因PCR检测,测试家蝇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频率。【结果】对浙江两个测试基地3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共计超过216 500粒后代水稻种子进行的检测及结果表明,在毗邻区域杂交种少,家蝇授粉区和无家蝇授粉区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水稻逃逸频率均较低(0~0.64%)。【结论】家蝇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频率较低,家蝇没有增加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逃逸的风险。  相似文献   
67.
Li  Dingyun  Wang  Ting  Lai  Jiajun  Zeng  Deqiang  Chen  Weijuan  Zhang  Xiaochong  Zhu  Xiaofeng  Zhang  Guoxiong  Hu  Zhiwei 《Cytotechnology》2022,74(5):559-577
Cytotechnology - Ferroptosis is a regulated form of cell death driven by small molecules or conditions that induce lipid-bas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ccumulation. Cation channel transient...  相似文献   
68.
筇竹构件生物量积累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远  董文渊  浦婵  谢泽轩  钟欢  李吉  张炜 《生态学报》2022,42(9):3516-3524
以大关县3种土层深度0-40 cm、0-80 cm和0-120 cm的天然筇竹林为研究对象,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竹子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关系,以期为筇竹林适宜立地条件选择、适地适竹及定向培育提供的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同一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则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且薄土层和厚土层各土壤物理因子差异显著(P<0.05)。(2)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筇竹总生物量以及构件秆、枝、叶、蔸、鞭和根生物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土层厚度差异显著(P<0.05)。(3)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筇竹构件枝、叶、蔸、鞭、根生物量分配相应增加,秆生物量分配则相应减少,但各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4)土壤物理因子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有着显著影响(P<0.05),单一土壤物理因子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结论:土壤物理因子沿土层厚度的变化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的生境中,筇竹会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秆,并通过减少叶生物量来响应水分缺失的不利环境,这对筇竹林立地条件选择有指导意义,即筇竹宜选择较深厚土层经营,以促进生物量积累和种群生长。  相似文献   
69.
为了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细胞发生发育的模式,采用Wright’s、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方法对齐口裂腹鱼的头肾、中肾、脾和肝组织印片进行染色,了解其发生的具体组织和发育的一般过程。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其他细胞,且这些细胞系的发育均经过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通过观察和统计不同阶段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比例及染色特征,发现原始阶段的血细胞体积较大,其中原始单核细胞最大,大小为(18.90±1.59)μm×(16.32±0.70)μm,在4种组织中原始阶段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头肾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0.64%和0.59%,原粒细胞和原淋巴细胞分别在中肾和脾中比例最大,在肝中少量存在,此外在各组织印片中均发现血栓细胞的存在,在肝中发现巨噬细胞。因此头肾、中肾和脾是齐口裂腹鱼的主要造血组织,少量细胞在肝中产生。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除原始粒细胞PAS染色阴性外,其他阶段均呈阳性,且阳性随不断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从原单核细胞到成熟的单核细胞,PAS阳性逐渐增强;而SBB染色发现,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均呈阳性,未成熟的细胞染色程度不一致,成熟的细胞阳性染色最为强烈。在红细胞系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过程,而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仅出现由大变小的过程,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还出现了染色质固缩和血红蛋白增加。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