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热点. 但是由于受到分化的心肌细胞纯度的影响,限制了心肌分化的机理研究以及临床应用. 本实验构建含有心肌特异性启动子α MHC启动的灭瘟素(Blasticidin,简称Blar)抗性基因及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αMHC-Blar-2A-EGFP-Rex-mCherry-2A-neo. 应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将慢病毒转染到人胚胎干细胞(hESCs),胚胎干细胞特异性启动子Rex启动mCherry和neo抗性蛋白的表达. 经过G418药物筛选,建立G418和mCherry阳性的细胞系. 通过PCR及流式细胞术,进一步鉴定稳定转染的hESCs细胞系;核型分析表明,该细胞系在建立过程中仍保持细胞核型的稳定. 在诱导稳定转染的h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实验中,分化的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特异的肌钙蛋白(cTnT),同时具有EGFP和Blasticidin药物筛选的双标记.本实验建立的这一细胞系可用于心肌细胞的纯化,为深入研究心肌发生发育的关键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2.
38株维氏气单胞菌分离株的AFLP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人工设计合成的通用接头以及与接头序列相匹配的专用引物, 对38株维氏气单胞菌分离株和1株维氏气单胞菌标准菌株进行AFLP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5对引物使39株维氏气单胞菌扩增出1080条可见条带, 片段长度在50-1000 bp之间, 其中多态性条带727条, 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54条多态性条带, 平均多态性检出率为66.7%。按UPGMA方法对条带进行聚类分析, 建立聚类分支树状图, 将39株维氏气单胞菌分为9个基因型, 其中第四类群基因Ⅳ型包含了14株菌株, 约占总菌数的35.9%, 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区, 推测其可能是引起斑点叉尾 发病的主要流行性基因型。不同地区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具有地域性差异, 而同一地区分离株既存在相同基因型现象, 也存在基因型多样性现象。    相似文献   
93.
2011 年11 月5 日,福建省平潭县白青乡青峰村渔民出海作业时发现一头误撞定置刺网死亡的灰鲸,为福建省的首次灰鲸误捕案例,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海域的首次灰鲸误捕记录。本文描述了该灰鲸的外形特征和骨骼系统,并报道外形和骨骼的测量数据。该灰鲸系雌性,体长1 309 cm,体重约21 t,为目前本种在我国海域搁浅/ 误捕记录中的最大个体。头骨长281 cm,宽128 cm,重250 kg;脊椎式为C7 + T13 + L13 +Ca23 = 56;指式为Ⅰ1,Ⅱ3,Ⅲ7,Ⅳ5,Ⅴ3;肋骨14 对,V 形骨10 枚。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 形骨较之以前的报道存在差异,说明灰鲸的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 形骨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此外,本文还综述了西北太平洋灰鲸目前所面临的主要致危因素。  相似文献   
94.
翠菊根系养分捕获形态塑性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佳  牟溥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1):1172-1183
为验证以下3个假设: 1) NO3 -和NH4 +及其不同供给方式显著影响根系生长; 2) NO3 -和NH4 +以及不同供给方式对根内激素含量影响显著; 3)根构型(1级根长、单位2级根上1级侧根密度(分枝强度)和1级根在2级根上的根间距)与根内激素(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细胞分裂素(玉米素核苷+玉米素) (CK (ZR + Z))含量显著相关,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 使实验植物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在两种氮肥(NO3 -和NH4 +)、不同施氮浓度(NO3 -: 0.2、1.0和18.0 mmol·L -1; NH4 +: 0.2、4.0和20.0 mmol·L -1), 以及脉冲和稳定两种施用方式处理下生长。在处理35天后收获植物, 测定根系生物量、根系构型指标(根系1级根长、单位2级根上1级侧根数和1级根在2级根上的根间距)和根系中激素含量(IAA、ABA和CK (ZR + Z))。结果显示: 1)实验处理对根生物量和根系中IAA、ABA和CK (ZR + Z)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施用NH4 +使根生物量和根内IAA含量显著低于施用NO3 -; 高浓度NO3 -和NH4 +处理亦使根生物量和IAA降低; 相对于稳定处理, 脉冲施氮显著降低根生物量和根内IAA含量; NO3 -使根内CK (ZR + Z)含量显著高于施用NH4 +, 且与施氮浓度及施氮方式无关; NO3 -处理下, 高浓度使根内ABA含量提高, 且脉冲处理使ABA含量升高。NH4 +处理下, 高浓度使根内ABA含量降低, 而施氮方式对其没有显著影响。2)根构型因素与根内激素关系各异: 各激素与1级根间距无显著关系; IAA和CK (ZR + Z)与1级根长和侧根密度有显著回归关系。3)根构型因素与根生物量的关系是根生物量与1级根长和侧根密度有显著正回归关系, 与1级根间距无显著回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翠菊根生长的 “反常”可能是由于其对脉冲高浓度NH4 +耐受阈值低所致。该研究通过实验建立了氮养分种类/供应方式通过改变激素、影响根构型而影响根生长的联系, 进一步探究了植物根养分捕获塑性机制。  相似文献   
95.
为了评估黄连须(FRC)和小檗碱(BBR)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非特异性免疫及对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 鱼喂食含1.00%、0.50%、0.25%, 0.10%, 0.00%的FRC和0.05%BBR的饲料28d。喂养28d后, 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 记录感染14d后的存活率。检测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补体C3水平来评价药物对草鱼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 与模型组相比, 喂养饲料含有FRC和BBR的各组提高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草鱼补体C3水平。喂食0.50%FRC组感染细菌后的存活率最高, 与模型组比较增加44%。FRC和BBR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最小抑菌浓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FRC和BBR可以用作免疫刺激剂以提高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和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疾病的抵抗。    相似文献   
96.
文县疣螈繁殖初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6年4~9月、2007年4~9月,在四川青川初步观察了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的繁殖习性,并研究了其主要特点,包括繁殖期雌雄差异、繁殖迁徙、交配与产卵、幼体发育等,同时在甘肃文县观察了其幼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文县疣螈的繁殖期一般为4月上旬至9月上旬,繁殖期成体性比不断变化.该螈具有繁殖迁徙现象,迁徙及求偶行为由雄性占主动.求偶、交配及产卵均在水塘周围岸边的陆地上进行,产卵集中在5月初至7月末,雌螈平均产卵数为42.8枚(n=6),卵的平均孵化期为26.8 d(n=119).卵群的平均孵化率为46.3%(n=6).随着气温的升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增加,雌螈产卵量和孵化率升高,卵的平均孵化期缩短.  相似文献   
97.
98.
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mt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分析本家mtDNA序列,探讨淮阴一非综合耳聋大家患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tDNA与非综合征耳聋相关位点nt1555,nt7445的区域和人类种群研究的D-loop区,PCR-异源双链分析,PCR-RFLP、PCR产物克隆序列测定等技术对该家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该家系中全部母系亲属有mtDNAA1555G突变,而家系中非母 个体,对照组(100例正常个体)的mtDNA1555位点均为A。该家系mtDNA7445位点无突变;该系属于Ⅱ型线性体;发现家系D-loop区存在未见报道的碱基插入。提示mtDNAA1555G位点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患致聋的主要因素之一。遗传背景可能对家系疾病的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目的】以基因组信息为指导,定向激活海洋来源真菌Arthrinium arundinisZSDS1-F3中沉默的聚酮合成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PKS-NRPS)类生物合成基因簇,鉴定次级代谢产物结构。【方法】通过启动子工程和异源表达的策略激活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沉默或低表达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分离,通过HR-ESI-MS和NMR数据分析鉴定产物结构,结合基因重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导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结果】依据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海洋来源真菌A. arundinis ZSDS1-F3中选取一个编码PKS-NRPS类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开展研究,在宿主Aspergillus nidulansA1145中实现了基因簇的异源表达,从中分离到2个新化合物,并推导了其生物合成途径。【结论】基因组信息指导下的天然产物挖掘,可以目标明确地分离产物,加快真菌中新颖天然产物的发现步伐。  相似文献   
100.
为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氮沉降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及硅添加对土壤氮矿化的促进作用, 该试验设置不同浓度的氮肥单独添加(0、20、40、60 g·m -2, 分别为对照CK、N20、N40、N60)以及与硅肥配施(硅酸4 g·m -2, Si4), 测定不同处理下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以及净矿化速率。结果显示: (1)单独添加氮肥, 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0-20 cm土层N20、N40、N60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别较CK增加63.48%、126.04%、247.03%和80.66%、152.52%、244.56%; 随着土层深度增加,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有下降, 20-40、40-60 cm土层较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平均减少53.90%、76.05%, 铵态氮含量分别平均减少48.62%、68.23%。(2)土壤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及净矿化速率随着氮肥浓度增加均呈上升趋势。相同氮肥添加浓度下, 土壤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CK外)。(3)与单独添加氮肥比较, 氮硅肥配施, 土壤氮含量有显著提高, 在0-20 cm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较CK分别增加98.78%、192.62%、330.16%和99.96%、195.82%、306.32%, 20-40、40-60 cm土层也有类似趋势。同时, 氮硅配施促进了土壤氮矿化行为, 在0-20 cm土层, N60Si4处理下的土壤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较单独施氮时分别增加35.88%、27.41%。以上结果表明, 与单独氮肥添加相比, 氮硅配施不但能提高土壤氮含量, 而且能促进土壤氮的矿化作用, 对大气氮沉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