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是一个受威胁的种群。以往有关该种群的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厦门以及邻近的南部漳州海域。为了获得厦门岛东部海域(包括晋江围头湾、小嶝岛以及大嶝岛部分水域)白海豚的分布和数量等信息,本文于2013年6—8月对该水域进行了船基样线法调查和照相识别研究。调查期间共目击到白海豚26群,照相识别白海豚个体27头。所有照相识别的白海豚个体均与厦门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中的个体匹配,表明厦门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区至少向东延伸至围头湾。本文白海豚遇见率为5.8群/100km和24.8头/100km,均要高于以往在厦门水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嶝岛—围头湾水域是厦门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值得优先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正>南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的水生哺乳动物,属于鲸目(Cetacea),海豚科(Delphinidae),瓶鼻海豚属(Tursiops)(Mller and Beheregaray,2001;Wells and Scott,2002)。南瓶鼻海豚是人工主要饲养的鲸类品种之一(刘仁俊等,2002;Zhang et al.,2012)。2011年4月30日,厦门市小嶝岛休闲渔村从福建东山引进两头南瓶鼻海豚进行人工饲养。饲养池位于北  相似文献   
3.
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和文化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华白海豚的研究逐渐兴起;近年来,随着3S技术、生态模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的发展应用,在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外学者利用截线抽样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研究了全球范围内已知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分布、数量等生态信息;在物种保护的背景下,开展了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选择偏好、栖息地质量评价及潜在栖息地的预测研究;探究了中华白海豚的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规律和其他行为的生态意义;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初步揭示了中华白海豚的遗传分化规律,以及该物种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的脆弱性;涉海工程、水下噪声、水体污染、渔业活动等人类活动仍是目前中华白海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该物种的生态学研究与保护提出了以下展望:(1)建立国家层面的动态基线数据库,以更好地追踪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动态及栖息地环境变化;(2)构建栖息地识别及保护...  相似文献   
4.
2011 年11 月5 日,福建省平潭县白青乡青峰村渔民出海作业时发现一头误撞定置刺网死亡的灰鲸,为福建省的首次灰鲸误捕案例,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海域的首次灰鲸误捕记录。本文描述了该灰鲸的外形特征和骨骼系统,并报道外形和骨骼的测量数据。该灰鲸系雌性,体长1 309 cm,体重约21 t,为目前本种在我国海域搁浅/ 误捕记录中的最大个体。头骨长281 cm,宽128 cm,重250 kg;脊椎式为C7 + T13 + L13 +Ca23 = 56;指式为Ⅰ1,Ⅱ3,Ⅲ7,Ⅳ5,Ⅴ3;肋骨14 对,V 形骨10 枚。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 形骨较之以前的报道存在差异,说明灰鲸的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 形骨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此外,本文还综述了西北太平洋灰鲸目前所面临的主要致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以栖息地位于厦门湾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为对象,尝试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建立海洋生态廊道的识别方法。研究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识别厦门湾内中华白海豚的适宜生境分布区和节点,并利用模型产出的生境适宜性结果生成海洋中的阻力表面,模拟计算节点与节点间在阻力表面上的最小成本路径,从而生成物种扩散网络。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主要受到航道距离、到岸线距离和叶绿素浓度三项因素的影响,主要适宜生境位于西海域至九龙江口和大嶝海域。潜在的核心生态廊道面积93.19km2,次级生态廊道面积170.41km2,九龙江口-鼓浪屿南侧-黄厝-大小嶝岛沿线可能是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主要迁移路线。在此基础上,从用海空间重叠和桥梁影响两方面开展了人类活动对廊道的干扰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旅游活动和航运活动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主要影响来源,其中核心廊道受旅游活动影响更大,次级廊道受航运活动的影响更大。此外,厦门岛北部的桥梁亦可能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连通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海洋生态廊道的空间定量化识别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区的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新的科学工具。  相似文献   
6.
On October 20, 2014, a dead crabeater seal (Lobodon carcinophaga) was found at Fildes Pennisula,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external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pathological anatomy were carried out one day later. The specimen was an adult female and looked unusually thin, with body length of 231 cm, body weight of 130 kg, and the 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 was only 1.8 cm,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a healthy seal. No obvious traumas were found on its body,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small wound located at the lower right side of body and part of the right eye was missed, which might have been eaten by a Southern giant petrel (Macronectes giganteus) according to the field observations. No pathologic change was found in the internal organs and there was no food residue in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after the autopsy. However, there was severe problem with the teeth; the incisors and canines had some wear or breaks, and three postcanines were missed and the rest of the postcanines were loose, with the roots becoming black and damaged. In addition, the gum tissue was black and festering. Therefore,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 death might be due to starvation caused by the dent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7.
吼叫是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经常发生的行为之一,而目前有关吼叫行为生物学意义的资料还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繁殖区内扬子鳄吼叫行为的监测和观察发现,5-10月,扬子鳄常在水池边形成合唱吼叫(即两条以上鳄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起吼叫);并且在交配期(6月份)吼叫声会引起四处分散栖息的个体向同一水体聚集,与非交配期相比具有明显的集群作用;交配期合唱吼叫具有6∶00-7∶00和11∶00-12∶00两个明显的高峰时间段,与其随后的交配高峰(夜间12∶00左右)都相差12h以上。分析表明,扬子鳄在交配期形成合唱吼叫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召集其它个体(包括雌性和雄性)形成集群,为集群后的水中寻找配偶和多次交配做准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