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目的】筛选适宜低温贮藏的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 Waterston最佳龄期和温度,为柑橘木虱Diaphrina citri Kuwayama生物防治提供充足的天敌产品。【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亮腹釉小蜂1-5日龄蛹的发育形态以及2、4、6、8、10℃贮藏10 d对亮腹釉小蜂羽化率的影响。以亮腹釉小蜂3日龄蛹为对象,研究了其在10℃条件下,储藏3、6、9 d后对羽化成蜂产卵量的影响。【结果】亮腹釉小蜂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属于典型的离蛹。随着发育时间的增加,亮腹釉小蜂蛹的颜色不断加深,分节明显。在贮藏10 d的情况下,随着日龄的增加其平均羽化率升高,4日龄蛹在8℃和3日龄蛹在10℃温度处理下贮藏10 d后其羽化率84.17%和86.23%,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4日龄蛹在10℃、5日龄蛹在8℃、10℃条件下均未达到期望贮藏的10 d期限。在10℃条件下,贮藏3 d的亮腹釉小蜂3日龄蛹羽化后,其前20 d的平均单雌产卵量达到159.9粒,贮藏6 d和9 d的蛹羽化后其前20 d单雌产卵量则分别为159.6粒和101.9粒,对照组亮腹釉小蜂前20 d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14.8粒,与3、6、9 d处理组差异显著。【结论】亮腹釉小蜂适宜低温贮藏的虫期为3日龄蛹,且以10℃低温贮藏3-6 d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62.
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结合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毗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征的差异:①毗虫啉是高活性的神经毒剂,扑虱灵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②吡虫啉对褐稻虱三龄若虫的浸苗活性是扑虱灵的9.3倍,对成虫和卵的杀伤作用显地高于扑虱灵。③水稻茎叶对呲虫啉的吸收传导能力略高于扑虱灵,根对毗虫啉的吸收能力显高于扑虱灵。④毗虫啉对褐稻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力大,扑虱灵安全。这两种药剂上述特征的差异性在生产上对种群控制效果表现为,呲虫啉前期的速效性要显高于扑虱灵,中期的控效作用和后期的持效作用二相当。  相似文献   
63.
含氟量分析在中国几种人类化石上试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用骨化石含氟量的多少,来测定骨化石的相对时代,是近几年来在古脊椎动物学及考古学上应用较广而且收到一定效果的一种方法。学者们应用了这种方法,对于在地层上曾经有过争论的—些骨化石,特别是人骨化石,做过很多次的实验,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在解决人类化石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成就,要算解决了英国“曙人”(辟尔当人)和“喀里山人”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64.
内生真菌Shiraia sp. Slf14是从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中分离出来的一株能产生石杉碱甲和竹红菌素A的菌株。为了解菌株Shiraia sp. Slf14的基因特征,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对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 Slf14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进行质量控制及组装、功能注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和次生代谢产物分析。内生真菌Shiraia sp. Slf14的基因组大小为32 067 383 bp, N50的值为525 954 bp, G+C含量为47.96%;预测得到基因组中共有11 242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s, CDS)、 106个tRNA和27个rRNA;在GO、 KEGG、 KOG和CAZY中分别注释到3 822个、 3 223个、 8 837个和563个基因;系统发育结果表明内生真菌Shiraia sp. Slf14属于竹黄菌属(Shiraia)。预测结果表明,内生真菌Shiraia sp. Slf14中存在50个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具有合成多种...  相似文献   
65.
本实验通过对大鼠反复4次缺氧5min(常压,氧浓度10±0.5%)的缺氧预处理与经典的缺血预处理(Mury法)的对比观察表明,两者均能明显降低心肌丙二醛含量和肌酸激酶的漏出,提高心肌超氧化物岐化酶,Ca2+Mg2+-ATPase、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维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提示这种非创伤性缺氧预处理具有与缺血预处理相类似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PCR技术在鼠肺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希望能建立一种可行、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方法 使用支原体通用引物及鼠肺支原体特异性引物对14 份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和拭子支原体培养液进行PCR扩增,2 % 琼脂糖电泳鉴定。另设M53 和ATCC19612 二株标准鼠肺支原体菌株作阳性对照。结果 通用引物对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检出率8/14 ,拭子支原体培养液检出率14/14,鼠肺支原体特异引物PCR扩增对大鼠喉气管拭子洗液检出率0/14 ,拭子支原体培养液3/14。通用引物扩增M53 和ATCC19612 二株标准株均呈现阳性,而鼠肺支原体特异引物扩增M53 和ATCC19612,只有M53 呈现阳性。结论 PCR通用引物检测比普通分离培养省时省力,而我们采用国外某学者认为对鼠肺支原体有特异性的引物,是否可用于鼠肺支原体的特异性PCR 检查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7.
海洋真菌能够产生大量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探明海绵共生真菌产黄青霉LS16发酵液中抗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活性物质,本实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抑菌活性进行跟踪,采用VLC(vacuum liquid chromatography)、Sephadex LH-20柱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海绵共生真菌LS16乙酸乙酯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进一步实验证明,化合物2具有抗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活性。根据该化合物的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确定其分子式为C15H15NO3,为生物碱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8.
双斑恩蚜小蜂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寄生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邱宝利  任顺祥  吴建辉 《昆虫知识》2005,42(1):64-67,F002
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bimaculataHeratyetPolaszek是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作者对双斑恩蚜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双斑恩蚜小蜂的生活习性、寄生行为进行了观察。双斑恩蚜小蜂成蜂26℃时平均寿命约为7d,每雌产卵量273粒,雌蜂比例占据绝对优势,雌雄性比约为8∶1。双斑恩蚜小蜂的寄生过程大致分为寄主定位、寄主检查、穿刺、产卵、清扫、梳理和休憩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69.
从升麻(CimicifugafoetidaL.)根茎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四环三萜皂甙和5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是12β-乙酰基升麻醇-3-O-β-D-木糖甙(1),升麻醇(2),25-O-乙酰基升麻醇(3),升麻醇3-O-β-D-升麻醇木糖甙(4),阿科特素(5),小升麻甙B(6)。其化学结构经光谱解析和化学方法鉴定。  相似文献   
70.
细胞色素P450介导抗性的进化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P450是超基因家族,由其介导的杀虫剂代谢解毒的增强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普遍而主要的机制。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代谢抗性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进化可塑性:即使是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种类杀虫剂的胁迫下,进化选择出的抗性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也有所不同,抗性的产生也可以是几种不同细胞色素P450协同作用或控制P450表达的调控因子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