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成文青  陶宇  吴未  欧维新 《生态学报》2020,40(5):1789-179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生态保护空间(Ecological Protect Area,EPA)进行优先级识别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城市生态压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以苏锡常地区为例,通过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确定EPA,进而采用景观连接度方法对其优先级进行识别,以优先级较高的林地和水域为"源地",构建EPA网络;同时由于景观连接度方法在识别优先级时,未能体现EPA对物种决策的非等权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引入空间句法进一步对EPA进行优先级识别。结果显示:1)苏锡常地区EPA中编号1、2的林地以及太湖的优先级最高,是区域网络的3个中心,需要优先保护;2)引入空间句法的优先级识别结果与基于景观连接度的优先级识别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后者优先级较高的8个EPA,在引入空间句法后优先级降低1—2个等级;后者优先级较低的4个EPA的优先级则上升了2个等级。同时也表明:基于连接度-空间句法的EPA优先级识别方法能够反映不同景观要素对物种决策行为的非等权重影响,强化了生态要素的空间配置的生态效应,为明确关键性生态空间,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补充,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运输过程中水质和鱼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运输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运输应激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重要问题, 标准化运输操作规程的制定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血浆皮质醇是经典的应激评价指标, 在运输过程中持续上升, 适用于鱼类短途和长途运输, 而血糖则更适用于鱼类短途运输。乳酸、CO2、渗透压等生理指标也应更多的被应用于运输应激评价。水质恶化(尤其是pH降低和氨累积)和应激反应是鱼类运输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现有的解决措施并不完善。水质和生理指标是相互影响的, 相关研究中应联合分析两者对运输的影响。文章综合分析了运输对鱼类造成的应激反应、水质恶化以及常用的抗应激运输措施, 进而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旨在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3.
通过PCR方法扩增了青海湖裸鲤体腔寄生舌状绦虫18S rRNA、COⅠ和COB基因部分序列, 并进行分子鉴定, 分析了3种基因的同源性, 利用这3种基因进行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分子鉴定, “面条样”绦虫为肠舌状绦虫, 克隆的18S rRNA、COⅠ和COB基因序列分别与AF254121(中国)、AF153910(中国)和JQ279109(阿尔及利亚)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0%、99.49%和93.32%。同时, 利用GenBank中其他种属绦虫的18S rRNA、COⅠ和COB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均与已鉴定的肠舌状绦虫聚在同一支上, 且与肠舌状绦虫中国广州分离株种属亲缘关系较近, 与其他绦虫所属分支相距较远。初步阐明了鉴定的肠舌状绦虫分离株与其他种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74.
将呼肠病毒BYD株S1片段编码的细胞吸附蛋白基因连接至pET-28a( ),构建表达载体pET-28a( )-S1,转化表达宿主菌E.coli BL21(DE3),分析表达载体能否表达预期大小的重组σ1,并进一步鉴定重组σ1的抗原性。SDS-PAGE实验表明,经IPTG诱导后,表达载体能表达53kD左右蛋白质,与重组σ1的预期大小相符;免疫印迹分析表明重组σ1有较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呼肠病毒诊断试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75.
室内测试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 4龄幼虫超氧物歧化酶的活性,并就α-三噻吩(α-terthienyl)和化合物5,即1-苯基-4-(3,4-亚甲基二氧)苯基-丁二炔等两种光敏化合物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300-400nm)基本不影响对照幼虫超氧物歧化酶活体(invivo)活力,但对其离休(in vitro)活力有抑制作用。经光敏化合物处理后,在紫外光照下,超氧物歧化酶活体活力基本不受化合物5的影响,但能被α-三噻吩抑制。离体情况下,两种化合物均促进其活力,α-三噻吩尤甚。表明无论在离体还是活体情况下,幼虫对α-三噻吩均比化合物5具有更高的光敏性。对两种光敏化合物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6.
在跨大陆交流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扩散、融合及其与古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人骨材料的缺乏使学界对该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来源及其与青铜时代人群的关系并不清楚。本文以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五坝墓地(4400~3800 BP)中出土的14例成年个体颅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非测量和测量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五坝人群属东亚类群,与青海省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群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对河西地区史前时期人群变迁历史的梳理则表明该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新石器时代晚期,来自河湟地区的农人成规模地向河西走廊扩散,同时带来了波浪式的文化传播;青铜时代早中期,该区人群的颅面部形态特征变得相对复杂,但人群属性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青铜时代晚期以后,欧亚草原游牧人群的大规模南下使河西人群的颅面部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也使该地区迎来了考古学文化和生业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77.
目的:了解从业人员对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含铝食品添加剂知晓、使用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标准宣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1—10月通过面对面自填表格或调查员询问相结合方式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择餐饮单位或执法机构从业人员,搜集标准使用中从业人员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结果:共回收256家单位的514名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65%的调查对象知晓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调整,56%的调查对象知道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含铝食品添加剂调整使用范围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年龄、餐饮单位业态类型对标准知晓率有影响,各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文化程度、从业年限对标准知晓率无影响。结论 调查对象对硫酸铝钾、硫酸铝铵含铝食品添加剂标准调整知晓率偏低;哪些小麦粉制品中可以使用硫酸铝钾、硫酸铝铵含铝食品添加剂不清楚。建议可以以调查、开会培训、发放宣传册、广播、电视等多形式对从业人员进行标准宣贯,强化标准的概念。应结合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改善含铝食品添加剂的现有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青海藏区沙眼患者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分别采集患者的单眼结膜和结膜囊拭子标本至1 mL样本保护培养基中。取50μL样本采用离心法感染BGM细胞,37°C培养72 h,连续传代3次,相差显微镜观察衣原体包涵体。对临床样本和分离株分别进行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A序列分析。【结果】共采集了45例活动性沙眼患者的115份临床样本,其中54份样本为ompA PCR阳性,15份样本为沙眼衣原体培养阳性。ompA分析发现,青海藏区沙眼衣原体有3个不同的同源ompA变异株,均为基因B型,都包含有一个泌尿生殖道型沙眼衣原体特有密码子。分离株QH111L和QH111R分别来自编号111患者的左眼和右眼样本,它们ompA基因的可变区有一个非同义碱基差异。该碱基变异仅存在于111号患者的左眼样本中,说明QH111L可能是新出现的ompA突变体。【结论】青海藏区的眼型沙眼衣原体流行株为基因B型,至少存在3个不同的ompA变异株。从青海藏区分离培养了15株眼型沙眼衣原体,发现同一患者的左右眼样本中的沙眼衣原体有不同ompA。本研究为研制沙眼疫苗和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也将有助于理解沙眼的进化和传播。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感染耐亚胺培南(IPM)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榆林市中医院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并对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2013~2015年我院共分离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185株,其中IPM耐药99株(53.51%),IPM敏感86株(46.49%)。绝大部分菌株分离自痰液标本(138株,74.59%),其次是血液标本(14株,7.57%)与尿液标本(12株,6.49%);来自ICU送检标本菌株数量最多(84株,45.41%),其次是呼吸内科标本(53株,28.65%)与神经内科标本(30株,16.22%)。不同标本类型及科室中IPM耐药及IPM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IPM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其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CSL)敏感性最高(50.51%);IPM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尚可,其中以IPM敏感性最高(93.02%)。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广泛,多重耐药性严重甚至出现泛耐药,应当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以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80.
在多年《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进行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 立足多元化教学主体, 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即时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归纳为 :(1)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生产实践; (2)基于教学主体多元化的多元教学模式的灵活选择;(3)开设《农业生态学》综合大实验和田间综合训练,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 (4)生态学理论知识与农业生态实践的合理平衡; (5)设置多种交流平台 , 方便学生随时与教师互动。教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 该教学改革法是适用于生态学和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较为成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