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5-脱氧杂氮胞苷抑制小鼠附植前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甲基化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有关键作用.在小鼠附植前胚胎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通过将体外受精胚在5-AZA-CdR中持续培养,研究5-AZA-CdR对小鼠附植前胚胎发育的影响,为附植前胚胎发育机理的研究及5-AZA-CdR的毒副作用研究提供试验基础.从原核期加入不同浓度的5-AZA-CdR时,胚胎不能发育到桑椹胚(0.2 和1.0 μmol/L)和4-细胞胚(5.0 μmol/L);从2-细胞期加入时,胚胎阻滞于未致密化的8-细胞(0.2 和1.0 μmol/L)和3/4-细胞期(5.0 μmol/L);而当从4-细胞加入时,虽然胚胎能够发育到早期桑椹胚,但发育比例同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 < 0.05).进一步检测凋亡、基因组DNA甲基化和整体转录活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5-AZA-CdR导致8-细胞和早期桑椹胚发生早期凋亡,而低浓度的5-AZA-CdR引起8-细胞和早期桑椹胚基因组DNA甲基化的降低和转录活性的降低,并且这种降低呈浓度依赖性.所以加入低浓度的5-AZA-CdR时,胚胎的DNA甲基化降低,引起转录活性的降低,进而导致胚胎发育的停滞.  相似文献   
82.
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泻湖湿地植物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4—2007年每年的7—9月4次实地调查及参考相关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山东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区系的特征。区系中有单细胞浮游藻类59属192种,底栖多细胞大型海藻58属74种,维管束植物55科134属194种。区系中的单细胞浮游藻类包括近岸广布种116种、近岸暖水种31种、近岸温带种26种;维管束植物被划分为6大生态类群,包括盐生植物24种、水生植物22种、湿生植物35种、中生植物103种、旱生植物6种、沙生植物4种,保护区内湿地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均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或盐生植物,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维管束植物按照生活型划分,有20种高位芽植物、4种地上芽植物、54种地面芽植物、48种地下芽植物和68种1年生植物,其中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占区系植物总种数的比例较高,占52.58%,反映冷湿气候和局部低洼积水环境对区系的形成起较重要作用。维管束植物属有14个地理分布区类型,包括世界分布属42属、温带分布属55属、热带分布属30属、古地中海属2属、东亚分布属4属、中国特有分布属1属,其中世界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分别占区系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1.34%和41.04%,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和冷湿气候对湿地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核糖开关是一类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适配子,通过结合小分子代谢物调控基因的表达。它位于特定的mRNA非编码区,可以不依赖任何蛋白质因子而直接结合代谢物并发生构象变化,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参与调控生物的基本代谢途径。目前已知核糖开关不仅广泛存在于细菌的代谢相关基因中,还存在于某些真菌和植物中。对核糖开关的深入研究将为基因功能研究、生物传感器研发以及新型抗菌药物开发等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4.
川乌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川乌(Radix aconiti)植物的根和茎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61株,经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同时采用纸片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有29株内生真菌显示抗菌活性,占菌株数的47.54%;毛壳菌属是抗菌活性菌株的优势种属;活性高且抗菌谱广的菌株有3株,主要分布在毛壳菌属和束丝菌属。结果表明:川乌植物内生真菌中广泛分布着有抗菌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85.
以在宿主菌株BL21(DE3)中成功表达的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a-溶血素蛋白为研究对象, 分析比较通过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和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试剂盒(Ni-NTA spin columns)纯化所得到的重组蛋白的蛋白含量和生物特性方面的差异。SDS-PAGE分析检测纯化产物, 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 兔红细胞测定半数溶血效价。结果显示这2种方法得到的纯化产物在53 kD处均呈现单一清晰带, 达电泳级纯度。与此同时, 凝胶过滤对目的蛋白的纯化率为14.04%, 蛋白含量为0.337 mg/mL, 溶血活性为1519 HU/mg; 镍柱亲和层析的纯化率为17.5%, 蛋白含量为0.35 mg/mL, 溶血活性为1463 HU/mg。由此可见, 凝胶过滤得到的纯化产物在蛋白含量和蛋白活性方面丝毫不亚于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试剂盒。  相似文献   
86.
佟铸  谷涌泉  李建新  张建 《生物磁学》2009,(14):2745-2747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是近年来令人关注的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骨髓刺激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它具有抽取骨髓血少、获得细胞量多且安全性高的优点。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骨髓刺激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促进肢体缺血改善的机制。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寒区新兵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以SCL-90、PSQI测评1000名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分析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①有效问卷892份,睡眠质量差者8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②睡眠质量差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睡眠质量可者.⑨回归分析与PSQI分值相关性最大的SCL-90因子分是抑郁、躯体化及偏执.结论:寒区新兵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8.
胚胎干细胞的生长是由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调控的,本文简要叙述了Oct-4、Nanog、Sox2三个转录因子对胚胎干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为将来更好的开发利用胚胎干细胞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
根据基因库中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PRT) EST (BU803192) 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λgt11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锚式PCR对SjHGPRT基因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行扩增、测序,用电子软件拼接,获得SjHGPRT全长cDNA (1 270 bp),经序列分析,推断该片段含有编码SjHGPRT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其编码基因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SmHGPRT) 全长编码基因碱基一致性为82%,其理论推导的氨基酸组成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一致性约为83%. 将其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上,在大肠杆菌M15中获得准确、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28 ku. 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蛋白质印迹检测,在预测位置上出现明显的识别条带. 重组蛋白动物免疫保护性结果显示:在虫荷、每克肝卵、每克粪卵和雌子宫内卵数方面,疫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 0.05,P < 0.01). 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SjHGPRT) 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大肠菌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动物免疫保护效果,是一种潜在的具有部分免疫保护性的抗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90.
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7的表达及气味结合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 在昆虫嗅觉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 ORs)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OBPs在昆虫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阐明昆虫嗅觉识别的机制, 同时可为利用干扰昆虫嗅觉识别来进行害虫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克隆了一个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7基因(GenBank登录号: JQ675724), 并进行了原核表达, 以1-NPN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了AlucOBP7蛋白和10种棉花挥发物及 6种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 在10种棉花挥发物中, AlucOBP7能够和2 己酮及水杨酸甲酯有效结合, 结合常数分别为55.13 μmol/L和28.26 μmol/L。在6种盲蝽性信息素类似物中, 4-氧代-反-2-己烯醛和AlucOBP7 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结合常数为23.14 μmol/L。丁酸乙酯、 丁酸丁酯及己酸己酯也能够和AlucOBP7 有效结合, 但结合能力中等, 结合常数分别为30.58, 39.26和35.81 μmol/L。初步推测, AlucOBP7 可能是绿盲蝽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 PBPs), 并在感受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发挥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