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牡丹腔孢叶斑病及其病原物的共无性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腔孢叶斑病于2007-2008年在山东省菏泽、济南、泰安、肥城等地牡丹上普遍发生,除危害牡丹叶片外,也发生于枝干上,在病枝上形成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的病斑,病斑绕茎可致枝条干枯,于病部形成稀疏的黑色扁平状子实体;叶片上病斑黄褐色,圆形至长圆形,直径10-35mm,具褐色至黄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于其上形成橘黄色至橘红色子实体。叶斑上的病原物载孢体盘状、有柄,为Hainesia lythri;病枝上的病原物载孢体为封闭的半球形结构,显示Pilidium concavum的典型特征。两种载孢体中形成的产孢细胞及分生孢子形态一致。分别从多份牡丹病枝、叶上分离获得的7株和21株分离物,在培养性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基本相似。依据上述特性及部分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将山东牡丹叶斑上的病原物鉴定为Hainesia lythri,病枝干上为Pilidium concavum。二者是同一病原真菌的共无性型。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本文通过27例下颌骨缺损重建钛板修复术后并发症的探讨,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临床减少或者避免产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因下颌骨切除后植入钛板91例中发生并发症的27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术后出现感染导致钛板取出的8例,固位螺钉松动的9例,钛板浅化外露的4例,钛板折断的3例,咬合关系严重错乱的3例。结论:术后感染是钛板植入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放疗更加剧了感染的危险性。钛螺钉松脱是另一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颌力负担及钛板桡曲力度大小有关,钛板浅化外露及折断移位的发生主要与缺损部分及钛板植入的形状有关,放疗同样会增加钛板外露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3.
本文综述了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转基因动物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人HMGB1分子的克隆、重组蛋白表达与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RT-PCR,从重症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的mRNA中扩增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HMGB1,转化入大肠杆菌,测序证实其序列与基因数据库中HMGB1基因(NM_002128)一致。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GST-HMGB1,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经Thrombin酶切得到HMGB1。结果显示:经Western-blotting检测,GST-HMGB1 和HMGB1均具有免疫活性; ELISA和MTT检测发现,两者均能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大量TNF-α,明显刺激HeLa细胞增殖。GST-HMGB1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MC4R基因的SNPs及其与屠体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黑素皮质素受体(MC4R, melanocortin-4 receptor)基因的突变与猪、鼠和人等的食欲、肥胖、生长等性状有关, 而鸡MC4R基因的功能却知之甚少. 利用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和DNA测序的方法, 对资源家系F2代鸡群MC4R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存在4个单核苷酸多态(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位点. 其中, 在MC4R基因5′调控区-524 nt发生了碱基的转换突变(C→T), 导致突变型基因比野生型基因多了一个NF-E2和一个cap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在MC4R编码区(61 nt)发生了碱基的错义突变(G→A), 导致此处蛋白质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 在MC4R编码区315和336 nt发生了碱基的颠换突变(G→T)和转换突变(C→T), 这两个突变为同义突变. 通过最小二乘分析SNPs与屠体性状的关系, 结果是突变的BB, DD和FF等基因型与鸡的体重、全净膛重(或半净膛重)、腿肉重等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关系, 但与腹脂重不显著. 结果表明, MC4R基因可以作为影响和控制鸡体重、生长等屠体性状的主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6.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是一项将外源染色体转入哺乳动物细胞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MMCT可用于生产具有重要医学药用价值和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转染色体动物.制备高质量的微细胞是关系MMCT技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荧光染色和吉姆萨染色分析,结果表明,A9(neo12)细胞经0.2mg/L秋水仙素酰胺处理48h后,89%的细胞产生微核化,每个细胞平均形成10个微核.微核化的细胞在含有20mg/L细胞松弛B的Percoll密度梯度介质中,经39000g高速离心后,包含微细胞、完整细胞、细胞核和细胞碎片的混合液,依次通过8μm和5μm孔径的滤膜过滤后可获得纯化的微细胞溶液.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吉姆萨染色观察,可见微细胞为一群直径约为3~5μm的类细胞核的球形物质.微细胞PCR技术首次用于检测微细胞溶液的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溶液中均匀分布着带有目的染色体的微细胞,适用于进一步作转染色体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17.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我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美国、澳大利亚、东盟等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18.
以不同类型的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生产牛的转基因克隆胚胎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利用所构建的含新霉素抗性(Neor)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双标记选择载体, 通过电穿孔的方法, 分别转染了牛胎儿成纤维细胞、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胎儿卵巢上皮细胞、颗粒细胞, 经过800 μg/mL的G418筛选14 d后, 均获得了阳性细胞株. 分别以未转基因牛颗粒细胞和4种细胞系的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 进行了牛的体细胞核移植. 结果表明: (ⅰ) 转基因与未转基因牛颗粒细胞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44.6% vs 42.8%)、移植妊娠率(19% vs 25%)差异不显著(P>0.05); (ⅱ) 比较4种类型转基因细胞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 发现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49.1%)和颗粒细胞(44.6%)最高, 牛胎儿成纤维细胞(37.2%)次之, 胎儿卵巢上皮细胞的重组胚囊胚发育率(22.5%)最低, 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 以上结果显示, 供体细胞的转基因与否对牛克隆胚胎的体外和体内早期发育影响不明显;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牛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和颗粒细胞可以有效地生产牛转基因囊胚, 并且绿色荧光蛋白作为一种无毒性作用的筛选标记, 可用于转基因胚胎的筛选.  相似文献   
119.
Fattiness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estimate meat quality, which has high heritability. In this experiment, F2 chickens derived from Broilers crossing to Silk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xtracellula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EX-FABP) gene on abdominal fat accumulation. 1.6 kb of the 5′ region of the gene was amplified by six pairs of primers, and th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were detected by the technique of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and then confirmed by sequencing. There were four nucleotides variations found, A-G at-1807, C-A at -1805, T-C at -1011 and a C insertion at -100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of least squar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birds with BB genotype defined by the second pair of primer have a higher abdominal fat weight and abdominal fat percentage than the birds with the other genotypes (AA and AB). It implied that EX-FABP gene could be a candidate locus or linked to a major gene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abdominal fat traits in chicken.  相似文献   
120.
多趾是脊椎动物常见的肢体异常,在不同物种间具有相似的表型。研究表明,有相同的基因和发育机理控制不同物种间的多趾表型;最近在人和鼠上的研究进一步表明PPD应是由于干扰了位于Lmbr1内含子内的Shh长程顺式调控元件引起的。对脊椎动物多趾性状的发生机理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Abstract: Polydactyly is a common abnormal limb phenotype in vertebrate and there is similar limb phenotype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Research shows that polydactyly has a similar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this kind of polydactyly character seems to be controlled by homologous genes among specie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n human and mouse further shows that PPD should be caused by the disruption of a long range cis-acting regulator for Shh within Lmbr1 intron. Her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related genes controlling polydactyly character of vertebrate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