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为了筛选出防治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对七个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进行了对比实验。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动物,用右美沙芬、氯化铵作阳性药,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采用浓氨水引咳法和气管段酚红分泌法,对七个中药复方制剂的止咳化痰作用进行了观测。结果方7、方5可显著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P0.05),减少5 min内的咳嗽次数(P0.05),除方4组外,其他中药组的气管酚红排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方7、方5和氯化铵组小鼠的酚红排泌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结论七个中药复方组中,方5、方7的止咳化痰作用最显著,可在进一步实验研究后,作为PRDC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2.
乳酸菌是阴道菌群中的优势菌群,能够分解糖原产生乳酸、过氧化氢及多种抗微生物因子,可从多方面调节阴道内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比例,维持着阴道内的菌群平衡。当这种平衡被其他各种因素打破时,便会引起阴道疾病,通过补充活性乳酸菌可以达到对阴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本研究概述了六类常见的阴道疾病,并对近年来乳酸菌治疗此类疾病的机制极其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为了克服已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RSV)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如半受纳性和感染持续时间短,本文利用TALEN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IL2rg基因敲除(IL2rg-/-)的大鼠模型。方法 用hRSV滴鼻感染该动物模型,观察感染期(0~35 d)的临床表征、体重及体温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4、11、20、35天)鼻腔、气管、肺等呼吸道脏器的病毒总拷贝数;在观察终点(滴鼻感染后第35天)对感染动物的靶器官进行病理分析;观察不同时间点(滴鼻感染后第4、20、35天)外周血T、B、NK、NKT细胞的变化及不同时间点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1)通过鼻内接种hRSV后,纯合的IL2rg基因敲除大鼠的呼吸道内能保持较高的病毒载量,鼻腔中病毒的平均峰值滴度能快速升至1×1010 copies/g,至第5周时,病毒依然能维持复制,病毒载量亦可达到1×107 copies/g。(2)但其鼻、气管和肺组织,无明显病变。(3)感染hRSV的IL2rg-/...  相似文献   
74.
共基质对10株细菌降解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石油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出10株细菌(SB01—SB10),研究了有(或无)共基质(葡萄糖Glu,或菲PHE)对细菌降解芘(PYR)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PYR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时(MS1),SB01的PYR降解率最高,5 d可降解30.4%;以Glu为共代谢基质时(MS2),SB09的PYR降解率最高,可达37.7%;以PHE为共代谢基质时(MS3),SB10的PYR降解率为50.2%.Glu抑制SB01、SB03对PYR的降解,对SB01抑制作用最明显,使SB01的PYR降解率降低7.9%;Glu对SB02、SB07、SB08、SB10降解率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PHE对细菌降解PYR均有促进作用,对SB10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使其降解率提高298%.Glu与PHE对SB04和SB09降解PYR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异,而对其它各菌株而言,PHE对PYR降解的促进作用大于Glu.  相似文献   
75.
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由心脏衰老引发的各类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不可忽略的健康问题。心脏中,约95%的ATP来源于心肌线粒体,以维持心脏泵血功能。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心肌能量不足,心肌细胞受损死亡或心肌衰老。因此,线粒体的功能完好对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被认为是心脏衰老的一个关键特征。本文对心脏衰老与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行综述,主要概述了衰老心脏的特征,衰老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重点阐述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心脏衰老的5大因素,包括线粒体形态数量的改变,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败,线粒体酶的改变,线粒体相关代谢产物及应激信号的变化。总结了靶向线粒体的心脏衰老治疗方式及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靶向年龄相关的线粒体治疗心脏衰老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76.
以牡丹江地区的白牛槭(Acer mandshuricum)、茶条槭(Acer tataricum subsp. ginnala.)、糖槭(Acer saccharum)、五角槭(Acer pictum subsp. mono)4种槭树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取样,测定叶片性状指标(叶厚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气孔密度、叶脉密度、比叶面积及色素质量分数),分析叶片各性状的季节变化趋势,并探讨色素与叶性状间在不同季节下的关系。结果如下(:1)4种槭树均表现为在夏季具有较高的叶厚度、较低的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在秋季具较高的比叶面积和叶脉密度、较低的叶厚度。(2)4种槭树均为在夏季有较高的叶绿素a、b,在秋季色素质量分数均降低,季节变化区间分别为叶绿素a 77.40%~98.80%,叶绿素b 85.60%~99.53%,类胡萝卜素4.29%~78.52%。(3)色素与叶性状关系密切,季节动态下色素与比叶面积、气孔密度、叶脉密度正相关,与叶厚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负相关(P<0.05),但不同季节相关性略有差异。4种彩叶植物的叶片在应对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时形成了不同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为应对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CO_(2)过度排放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等问题,微藻固碳联产高值产品的CO_(2)减排策略备受关注,尤其是基于化学吸收法耦合能源微藻固碳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优良CO_(2)耐受小球藻Chlorella sp.为试验藻株,探究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化学吸收剂单乙醇胺(MEA)在体积分数为20%的CO_(2)和通气比为0.33的条件下对小球藻生理生化特性及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EA可缓解由高浓度CO_(2)造成的培养基酸化对微藻的生长抑制,且适宜质量浓度的MEA可以有效提高小球藻的生长代谢、CO_(2)固定效率及光合活性。在50 mg/L MEA的条件下,小球藻的生物量、CO_(2)固定率和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7 g/L、0.55 g CO_(2)(/L·d)和23.5%,与无MEA的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3.7%、45.6%和21.7%。综上所述,50 mg/L质量浓度的MEA作为CO_(2)吸收剂用于微藻培养体系可以显著提升小球藻在高浓度CO_(2)条件下的生物量、油脂积累以及固碳效率。以上结果可为微藻CO_(2)生物减排及清洁能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用高转移肺癌细胞DNA转染NIH/3T3鼠细胞,获得的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表现不同的成瘤潜伏期,鉴定了整合到鼠细胞中入DNA序列,并得到一株在裸鼠体内有转移活性的转化细胞株。  相似文献   
79.
葡萄产量与品质和花序数量、特点、结构等密切相关。葡萄品种资源众多,不同品种结实系数、花序着生节位以及花序的结构等存在差异,花芽分化的高低与修剪有关。为对葡萄花序有更好的认识,以及为更好地利用葡萄种质资源、葡萄育种亲本选择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本研究对205份葡萄种质资源的花序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葡萄花序类型有花序紧凑型、花序松散型、无卷须型、卷须紧靠花序型、卷须非紧靠花序型等,欧美杂种花序着生初节位分布在3和4,其结实系数为1或2。欧亚种初节位分布在4和5,其结实系数主要为1。抽生花序节位的芽比非抽生花序节位的芽大。花序增长速度在开花前7d时最大。  相似文献   
80.
小麦育种行业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小麦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对2017年小麦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