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明恢63的感光基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水稻恢复系明恢63是中国应用面积最大、利用最广泛的恢复系。利用抽穗期感光性近等基因系EG0~EG7及ER~LR对明恢63进行的分析表明,明恢63在E1、E2、E3位点分别带有E1、e3、E3基因,在Se-1位点带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进一步用抽穗期QTL近等基因系NIL(Hd1)和NIL(Hd4)进行的研究表明,明恢63带有显性感光基因E1和无感光功能的Se-1^e基因,并推测明恢63带有能抑制E,基因表达的隐性抑制基因。认为籼型杂交稻抽穗期受不育系和恢复系感光基因及感光性抑制基因的共同作用。初步讨论了明恢63广适性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32.
水稻谷蛋白突变体的筛选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国内外水稻品种种子的全蛋白分析,筛选到3个谷蛋白突变材料。其中编号W3660种子中37~39kDa与22~23kDa谷蛋白亚基的含量较普通水稻明显降低,而13kDa醇溶蛋白多肽含量则大幅升高;W204和W379种子中37~39kDa与22~23kDa谷蛋白亚基的含量介于普通品种与W3660之间,W379还具超大含量的57kDa多肽,实验证明此多肽属谷蛋白成分。用W3660和普通水稻栽培品种惊人糯(Otorokimochi)构建了杂交群体。后代种子总蛋白SDS-PAGE分析显示,低谷蛋白和高醇溶蛋白性状总是相伴出现;F1种子全部呈现低谷蛋白含量和高醇溶蛋白含量特性;F2种子中呈现低谷蛋白和正常蛋白性状的比例约为3:1;从F3种子分析推断出的F2植株基因型,其低谷蛋白纯合型,杂合型和正常型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W3660的低谷蛋白和高醇溶蛋白性状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而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3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before and after heading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otosynthesis of flag leave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panicles were investigated on super high-yielding rice cv. Xieyou 9308 (the yield of up to 12 t/ha) with rice cv. Xieyou 63 as a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the capacity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before and after heading in Xieyou 9308, i.e. biomass and daily dry matter production, wa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in Xieyou 63, especially after heading; (ii) CO2 assimilation capacity in flag leaves in Xieyou 9308, namely Leaf Source Capacity (LSC),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Xieyou 63, and the supply of photosynthate in leaves and the demand of grain filling were completely synchronous in Xieyou 9308, but photosynthetic function in flag leaves in Xieyou 63 declined sharply 20 days after heading and it wa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demand of grain filling.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high efficient photosynthetic function in  相似文献   
134.
LDH和SOD同工酶同时显色法及其运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同工酶染色法,使得LDH和SOD同工酶在同一块凝胶板上同时显色,既经济又快速,增加了同工酶分析的精确性,并且介绍了本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5.
利用γ射线处理显性矮秆粳稻品种KL908,获得3份遗传稳定的半矮秆突变材料1042-4、1042-13和1045-7.遗传分析表明,这3份材料的半矮秆性状遗传均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其中,控制1042-4和1045-7半矮秆性状的基因与矮仔占的sd-1基因等位,而控制1042-13半矮秆性状的基因与矮仔占的sd-1和新桂矮的sd-g基因非等位.  相似文献   
136.
贾俊岭  周玲  左建民  王琦  曾毅 《病毒学报》2003,19(3):245-248
为进一步研究利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进行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构建了含有去除致癌基因的EB病毒LMP1片段(LMP1△)的穿梭质粒pAdTrack CMV LMP1△,将它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 1用电转染的方法共同导入大肠杆菌BJ5183中,在宿主菌重组酶的介导下进行同源重组。通过抗性筛选,获得含有重组腺病毒基因的质粒;然后再通过脂质体将重组腺病毒质粒导入腺病毒包装细胞HEK293细胞中,在HEK293细胞E1蛋白的反式作用下,病毒被包装。将包装病毒的细胞裂解上清进行PCR鉴定证实,病毒DNA中含有目的基因的特异性片段。RT PCR证明了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得以转录,免疫酶和Westernblot的结果也显示,LMP1△蛋白在真核细胞得到表达。将扩增后的病毒感染HeLa细胞,测定病毒滴度为3.0×109PFU/ml。为初步探讨其免疫效果,采用肌肉注射和滴鼻的方式感染Balb/c纯系小鼠,免疫酶检测其特异性抗体,LDH法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两种免疫途径均可诱发小鼠针对LMP1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且Ad5作为免疫对照组的小鼠则没有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7.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意蜂工蜂、雄蜂和蜂王以及两种不同大小幼虫之间的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同工酶分别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工蜂、雄蜂和蜂王之间LDH同工酶数目无差异,但活性上存在差异;而酯酶同工酶在幼虫阶段与成虫阶段及工蜂、雄蜂和蜂王之间则有着不同的同工酶谱型。说明意蜂同工酶在种内的表达受到发育程度、进食质量、分化方向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首次从中国特有的单属单种植物羽叶点地梅(Pomatosace filicula Maxim.)分离到13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技术(尤其是2D—NMR:TOCSY,HMQC,HMBC)及化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化合物3为一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其结构为13β,28-epoxy-16-oleananone-3-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命名为羽叶点地梅甲苷(pomatoside A)。  相似文献   
139.
水稻小穗分化调控基因fzp(t)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V20B/花1B杂交后代中发现了水稻小穗分化受阻的突变体fzp. fzp株叶形态正常, 但植株分蘖数明显减少, 最显著的变异是fzp植株的小穗分化完全被阻断, 在正常植株枝梗分化为小穗的部位, fzp植株却形成一团枝梗. 遗传分析表明,fzp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其相应基因拟名为fzp(t). 显然fzp(t)是控制小穗分化的关键基因. 在一些F2群体中, 因遗传背景发生改变, 部分突变型植株表现为“中间类型”, 推测可能是冗余基因或其他修饰基因、互作基因的作用.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和BSA分析方法, 将突变基因fzp(t)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长臂末端, 其中RM172和RM248位于fzp(t)一侧, 它们与fzp(t)的遗传图距分别为3.3和6.4 cM; RM18和RM234位于fzp(t)的另一侧, 与fzp(t)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1和25.3 cM.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0.
骨牵引钉道周围皮温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骨牵引术后钉道酒精护理的效果。方法:采用钉道周围皮温测定方法,观察30例骨牵引钉道酒精护理的住院病例每周的皮温变化,并与自身体温对照,计算出钉道周围皮温与体温的温差(△T)。结果:骨牵引术后2周时钉道周围皮温最低,骨牵引术后5周时最高。与2周时上道周围皮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牵引术后钉道酒精护理可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相应局部皮温升高。皮温测定对预测骨牵引钉道炎症情况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