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92.
全脊柱MR成像9例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脊柱MR成像中因体位设计、参数设置、病人配合等因素造成全眷柱MR成像失败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采用GE SIGNA双梯度HDx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专用8通道全脊柱相控阵线圈,GE AW4.3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拼接处理软件pasting 1.1.利用自动移床技术一次定位分两段扫描,即颈胸段和胸腰骶段;将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通过pasting 1.1软件将上下两段同一序列图像分别进行自动的无缝隙拼接生成全脊柱图像.结果:79例中全脊柱MR成像失败9例;其中4例因体位设计不当或在两序列扫描间歇期由于患者左右移动,使得脊髓正中面不能拼接在一幅图像中;有3例因上下两段的层数、扫描起始位置不一致或扫描定位时定位线偏转了一定角度,使得全脊柱图像序列中有几幅只有上段或只有下段原始扫描图像;有1例因下段扫描野过小使得全脊柱图像序列中胸12椎体层面信息缺失;还有1例因扫描下段T2W1像时患者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使得全脊柱图像T2WI序列中颈1-腰5只有22个椎体显示.其余70例均获得准确、直观的全椎管内脊髓及椎体结构的影像.结论:要获得高质量的全脊柱MR成像,必须选择正确的扫描参数,体位设计时要求操作者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一次性摆好体位,还要和患者有良好的沟通以便取得患者最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93.
64层MSCT血管成像对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及离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及离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和超声怀疑主动脉缩窄的21例患儿行胸片、心脏大血管彩超及CT主动脉成像,其中5例行DSA检查,1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CT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等,对主动脉缩窄程度、长度、侧枝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原始数据、VR、MPR、MIP及CPR几种后处理方式对主动脉缩窄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为主动脉缩窄,2例为主动脉离断.病变部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动脉导管开口附近20例(95.2%),正对左锁骨下动脉1例(4.8%).病变部位位于动脉导管近段2例,动脉导管附着处3例,动脉导管远段16例.多层螺旋CTA对主动脉狭窄诊断的总体准确率和敏感性均为100%,对主动脉缩窄的显示以靶血管VR最好,其次是CPR和MPR;对侧枝血管的显示以整体VR和CPR最好,其次是MIP和MPR;而整体VR和原始轴位图像对主动脉缩窄显示较差.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各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为主动脉缩窄及离断患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膀胱镜检对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PsA(FPSA)的影响.方法:32例BPH患者,均行膀胱镜检,研究其对患者血清PSA、FPSA的影响程度及时阃.结果:膀胱镜检前患者平均血清PSA值为2.28±1.86ng/ml,FPSA值0.48±0.31ng/ml;镜检后24h内PSA值4.89±3.72ng/ml,FPSA值1.07±0.65ng/ml;镜检后第3天患者平均血清PSA值2.42±1.92ng/ml,FPSA值0.51±0.28ng/ml.镜检后24h内患者血清PSA、FPSA值较镜检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镜检后第3天患者血清PSA、FPSA值较镜检前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各组F/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镜检可引起BPH患者血清PSA和FPSA值显著改变,但对F/T值改变无影响,重复血清PSA和FPSA的测定可在膀胱镜检后72h进行.  相似文献   
95.
植物钾营养高效分子遗传机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王毅  武维华 《植物学报》2009,44(1):27-36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种类植物的钾营养效率存在差异, 已有证据表明这种差异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植物细胞依靠细胞膜上的各种钾转运体和通道蛋白吸收和转运钾离子, 这些膜蛋白的活性调控是植物钾营养效率调控的关键和基础。本文对植物钾营养高效性状分子遗传机制以及相关基因的分子功能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 并讨论了改善作物钾营养高效性状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6.
四眼斑水龟低温胁迫条件下体重与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南的正常温度下,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在人工饲养环境中无冬眠现象,也未观察到繁殖行为。为研究冬眠对四眼斑水龟繁殖的影响,于2004年12月~2005年2月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实验。选取29只成体四眼斑水龟分成2组,实验组9♀5♂共14只进行低温处理,在8·46±1·61℃干燥环境中保持32天;对照组10♀5♂共15只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实验组平均体重减小8·68±2·45%,雌雄差异不显著;雄性个体背甲宽从8·55±0·26cm减小到8·46±0·22cm,差异显著(P<0·05);雌性个体背甲长从12·97±0·80cm减小到12·94±0·81cm,差异显著(P<0·05);雌雄四眼斑水龟甲壳表面积相对低温胁迫前均减小;对照组龟养殖于常温下,甲壳无显著变化,两组龟体重变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影响失重率主要因素是胁迫时间,环境温度对失重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0·811,P<0·05);形态特征的变化可能与繁殖机制、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鉴别试验的方法。方法:取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以1:10比例加入lmol/L盐酸调节pH值,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同时设以氢氧化铝、未处理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疫苗、出血热疫苗,以及试剂盒的阴、阳性作为对照。结果:狂犬疫苗、出血热疫苗及氢氧化铝对照为阴性,直接检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呈弱阳性,加入盐酸调节pH值后原倍样品呈弱阳性,10倍稀释后呈强阳性。采用该方法检测5批疫苗均呈强阳性。组内平行试验,组间重复试验。结论:将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调节pH值后10倍稀释,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呈阳性,而且稳定可靠,该方法可用于该疫苗的鉴别试验。  相似文献   
98.
王毅  王燕 《植物科学学报》2010,28(6):696-697
报道了中国海南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奇花玉凤兰Habenaria anomaliflora H.KurzweilS.Chan-tanaorrapint。本种的主要特征是花不规则,花萼与花瓣相似且唇瓣无距。  相似文献   
99.
益生菌生物药物是指通过口服表达药用多肽(蛋白)的重组益生菌活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新型口服给药系统。为了构建一种能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的酵母生物药物,文章首先构建了酿酒酵母(S.cerevisiae)整合型表达载体pNK1-PGK,并且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证明其表达功能正常,利用该载体将10×GLP-1 (Glucagon-like peptide-1)基因转化到酿酒酵母INVSc1中,通过营养缺陷型和Western blotting成功筛选出表达10×GLP-1的长效促胰岛素降糖酵母(Long-acting GLP-1 hypoglycemic yeast, LHY)。该酵母生长迅速,外源基因10×GLP-1表达稳定,表达量达到1.56 mg/g细胞湿重。通过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高糖饮食联合诱导的方法构建了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用LHY对其进行口服灌胃治疗,证明LHY具有较好疗效,明显降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00.
喻泓  吴波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523-532
在干旱、半干旱区草场上,由于饮水的需求导致牲畜经常性地集中在水源点周围,从而使草地生态系统以水源点为中心呈梯度退化,形成水源圈.按照放牧影响程度的大小,以水源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可将水源圈划分为“牺牲带”、过渡带和自然带3部分,水源圈内的植被、土壤等对放牧的响应也呈梯度变化.由于水源圈内存在着“天然的放牧梯度”,使其成为研究放牧对植被、土壤的影响和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绝佳场所.本文对水源圈的概念、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以促进干旱、半干旱区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