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酚酸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利  杨雨春  王君  杨立学 《生态学报》2019,39(18):6710-6720
酚酸物质是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酚酸物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作用机制。以山河屯林业局奋斗林场次生林(SF)、落叶松人工林(LP)、农田地(FL)和撂荒地(AL)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 cm、5—10 cm和10—20 cm层的土壤总酚、复合态酚、水溶性酚和9种酚酸物质,并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各土层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5 cm和5—10 cm土层中,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溶性酚含量最高,而在10—20 cm土层中,则是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在0—5 cm土层中,次生林土壤的总PLFA、真菌含量比农田地和撂荒地分别高14.61%、80.91%和55.63%、156.55%,同时,次生林的土壤真菌∶细菌(F∶B)显著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农田地和撂荒地(P0.05)。0—5 cm层和5—10 cm层的土壤总酚与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而在10—20 cm层,三种土壤酚类物质与微生物群落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0—5 cm层土壤中的阿魏酸、2,4-二羟基苯甲酸和β-谷甾醇均对真菌群落和F∶B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0—20 cm层中,只有β-谷甾醇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表层土壤的酚酸物质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酚酸物质对表层土壤各类群的微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深层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52.
运用压力室-容积技术(P-V技术)对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和生长于同一生境的近缘种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Bunge) Maxim.)的7个水分关系参数饱和含水量时最大渗透势(Ψssat)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Ψstlp) 、初始质壁分离时渗透水相对含量(ROWCtlp)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 、质外体水的相对含量(AWC) 、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Va / V0),以及细胞最大弹性模量(εmax)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二者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探讨了二者生存力、适应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四合木的εmax、ROWCtlp值和RWCtlp值均显著低于霸王,而ΨssatΨstlp值、AWC和Va / V0高于霸王。二者保持膨压的能力和方式不同,四合木表现为较小的细胞体积和较强的持水能力,主要以高的组织弹性来保持膨压,而霸王主要以增加细胞质浓度的渗透调节来维持膨压,弹性调节较弱。且四合木保持最大膨压的能力和维持最低膨压的极限渗透势低于霸王,耐旱性弱于霸王。2)自然条件下,四合木和霸王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进程均呈"双峰"曲线,主峰出现在11:00时,次峰出现在15:00时左右,光合作用的午间降低是由气孔导度(Gs)降低造成的。二者相比,四合木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低于霸王,光合能力和对干旱环境适应能力弱于霸王。研究表明四合木在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生存力、适应力弱于霸王。  相似文献   
53.
近7年来,紫金牛属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非常活跃,已相继从紫金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4个皂苷类化合物,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查阅了近7年来国内外关于紫金牛属植物中皂苷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皂苷类化合物的种类、结构特点、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紫金牛属药用植物中皂苷类成分提供详尽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树皮的化学成分,通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分离纯化,从蒙椴树皮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其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数据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计曼尼醇乙酸酯(2),羽扇豆醇(3),二十四碳酸(4),三棕榈酸甘油酯(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1-5、7均为首次从椴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5.
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 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岛素受体基因(INSR)的第8外显子NaiⅠ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同胞对(家系内对照)和随机病例-对照两种实验设计,并结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了224个样本的INSR基因第8外显子NsiⅠ多态性,并洲定了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空腹血糖等生理指标;结果:两种实验设计中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INSR基因在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屎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聚乙二醇-400(PEG400)与丙烯酸直接缩合反应,在不加有毒带水剂的条件下合成了丙烯酸聚乙二醇酯(PEGA)。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丙烯酸/PEG400的摩尔比为2.0:1.0,反应温度是110℃,阻聚剂对苯二酚为0.4%(以醇酸总质量计),反应时间为6小时,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为0.8%(以醇酸总质量计),产率为76.7%。产品结构经IR和1HNMR表征,证明是所需的产物。  相似文献   
57.
甘蓝热胁迫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高温胁迫引起植物体损伤是很常见的,人们已从多方面探讨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工作集中在生理生化、膜结构、热激蛋白及作物产量等方面[1—4],超微结构的变化也有少量报道[5—7]。但目前要建立一个高温对植物体影响的模式还比较困难。本文探讨了甘蓝不同耐热品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在热胁迫后的差异,目的是建立植物耐热程度的细胞学指标,为育种工作者选育耐热性品种提供细胞学依据。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为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L.)耐热品种“夏光甘蓝”和感热品种“京丰甘蓝”。…  相似文献   
58.
59.
通过精确模拟东北三省胡桃楸多形地位指数混合效应模型,为胡桃楸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3个典型区域内,采用样圆法布设样地197块,测定样地内胡桃楸树高-年龄数据,共得到数据1537组,同时将立地因子进行划分和赋值,应用方差分析和模型拟合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坡位是影响胡桃楸优势木生长最显著的因素,其次为土壤深度、坡度和坡向等;对8种常见基础模型进行拟合与分析,发现逻辑斯蒂模型H=a/[1+exp(b+cA)]为最优基础模型(R2=0.70),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52;对4种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随机组合,得到随机组合因素最优地位指数模型M8.15,其R2=0.90,提高了基础模型的拟合精度;采用K均值聚类分组法进一步将初始的立地类型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组,按6个立地类型组建立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Mfinal,即H=(20.1837+ui)/[1+exp (1.7352-0.0961A)]+εij,其R2=0.92,AIC=912.65,模型的拟合度和精确度显著提高,可以用于东北三省复杂立地类型下胡桃楸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60.
通过建立体外肝细胞脂肪堆积模型评价人参皂苷Rb1清除肝细胞脂肪堆积的能力.方法:1 mmol· L-1油酸诱导建立HepG2细胞脂肪堆积模型,从噻唑兰染色吸光度(MTT值)、甘油三酯(TG值)、细胞内脂滴形态3方面评价人参皂苷Rb1的作用.结果:人参皂苷Rb1可明显减轻细胞内脂质堆积现象,显著降低细胞中TG含量,其中100 μg·mL-1人参皂苷Rb1对TG的清除率达37.9%.结论:人参皂苷Rb1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脂活性,对脂肪肝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