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水溶性多聚体双相法分离蓝细菌Anabaenasp .PCC 712 0质膜和类囊体膜两种膜系统。吸收光谱分析表明 ,质膜相和类囊体膜相的主要色素分别为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SDS_凝胶电泳显示这两种膜系统蛋白组成有很大差别。这种分离方法容易操作 ,对研究蓝细菌的膜蛋白和膜脂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旨在探索被动吸烟对小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形成的影响。将55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1(B组)、模型组2(C组)、模型3组(D组)。A组正常对照组予以单纯生理盐水灌胃; B组诱石+被动吸烟组予以诱石剂灌胃(含0. 75%乙二醇、0. 75%氯化铵),同时将小鼠放入吸烟染毒箱建立被动吸烟模型; C组单纯诱石灌胃组予以单纯诱石剂灌胃; D组单纯被动吸烟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的同时将小鼠放入吸烟染毒箱建立被动吸烟模型。实验期间观察小鼠的进食进水情况、活动情况、生命体征及个体体毛等变化。分别于造模7、14、21、28 d收集尿液进行尿草酸和尿钙含量的测定;于造模结束后采集小鼠血清比较血肌酐浓度;剖取肾脏称量并计算肾脏系数。造模3 d后,B、C两组小鼠出现爬行困难,部分灌胃后出现深大呼吸,活动减弱,食欲减退,体毛无光泽,B组小鼠较C组小鼠表现更明显:造模7 d后,B、C组开始出现不同数量的动物死亡,且B组死亡率明显高于C组;造模21天后,D组小鼠也开始出现死亡,但A组小鼠实验中均未观察到死亡。不同时间点比较,B、C组小鼠尿草酸、尿钙、血肌酐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A组和单纯被动吸烟D组(P <0. 05),同时发现,B组(诱石灌胃+被动吸烟)尿草酸、尿钙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诱石灌胃)(P <0. 05)。与A组和D组比较,模型组B、C组小鼠肾脏系数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表明,被动吸烟可促进小鼠草酸钙型肾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3.
本研究以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黑眶蟾蜍抱对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眼间距、鼓膜径、耳后腺长、眼径、前臂及手长、前肢长以及后肢长等形态特征,分析雌性黑眶蟾蜍繁殖输出与其体型的关系,探究黑眶蟾蜍两性异形模式及其与雌性生育力的关系;同时通过对配对个体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黑眶蟾蜍的配对模式。结果表明,黑眶蟾蜍雌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体;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因素影响后,雄性头长以及后肢长均明显大于雌性,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两性间则皆无显著差异。雌体的窝卵重、窝卵数均与其体长和体重成正相关关系。雌性成体的前肢长与抱对雄性成体的前肢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均无相关性。研究表明,生育力选择是导致黑眶蟾蜍两性异形的重要驱动力;黑眶蟾蜍的选型配对模式未表现在个体大小上,而是体现在局部特征(前肢长),这不仅为揭示两栖类配对模式的普遍性提供了参考,还表明对两栖类选型配对的研究应以多个性状为对象。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经指引导管早期应用维拉帕米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1月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于我院行急诊PCI的患者,共纳入162例患者,按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82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患者在首次球囊扩张后早期经指引导管内给予维拉帕米(200μg),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CI术后冠脉血流情况,心肌梗死相关血清指标(CK-MB,cTn I)的峰值,住院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维拉帕米治疗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室性失常及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维拉帕米治疗组患者cTnI和CK-MB峰值分别为(46.63±13.77)μg/L和(139.87±35.45)U/L,生理盐水组cTnI和CK-MB峰值为(54.36±12.59)μg/L和(158.34±40.18)U/L,两组比较,P均0.01。MACE事件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经导管早期给予维拉帕米不但可显著减少无复流现象,还可显著减少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住院期间MACE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5.
2005年, 在中国四川局部地区爆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 因其感染人数多, 病死率高引起关注, 为了确定该致病菌是否发生变异, 通过应用全基因组PCR扫描方法(WGPScaning)、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以及毒力相关基因的序列测定, 比较分别来自本次疫情中的病人和病猪、以前流行期间感染的病人分离的菌株以及网上公布的来自欧洲的猪链球菌基因组序列, 结果显示各菌株的基因组结构相似, 毒力相关基因没有差异, 所有菌株都属于ST1序列群, 说明本次引起四川疫情的菌株未发生明显的基因组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86.
第,部分DD问题2问题5问题3B DB问题,问题4第2部分问题IA问题4C问题7D问题10G问题13C问题16A问题19B问题22B问题25第3部分问题ID问题ZF问题SB问题SB问题11D问题14B问题17问题20B问题23D问题3C问题6E问题gC问题12E问题15E问题18A问题21A问题24B问题4A问题7B问题8一3A问题8一6F问题10C问题13C第4部分问题,B问题4A问题7D问题10D问题13A问题16B问题SC问题8一ID问题8一4G问题8一7E问题11A问题14A问题6 ACE问题8一ZC问题8一SB问题gB问题12C问题ZB问题SD问题SA问题11B问题14G问题17D问题3C问题6E问题gD问题12F问…  相似文献   
87.
88.
罗健东  管锦霞 《生命科学》1999,11(5):212-214
甲羟戊酸(MVA)通路对细胞生长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MVA及其衍生物通过对蛋白质异戊烯化和N糖基化修饰而影响Ras蛋白、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功能、细胞内信号转导和细胞的生长。MVA通路参与血管活性物质生成的调节是其调节细胞生长的另一机制。MVA生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则受MVA通路衍生物的反馈抑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MVA及其衍生物的生成而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相似文献   
89.
用PCR的方法克隆出了编码蓝细菌Synechococcussp.PCC7002FNR中FNR区的基因petHL,克隆到达载体pET3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实现了大量表达。重组FNR区(rFNRD)经DEAESephdexA50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G100凝胶层析得到大量的电泳均一的rFNRD。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表达产物确为petHL所编码。且起始Met翻译后未被除去。rFNRD与rFNR的吸收光谱相同,其黄递酶活性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也相同。rFNRD能在体外催化电子从P700到NADP+的传递  相似文献   
90.
猕猴(Macaca mulatta)是自然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因其行为多样且表情丰富,不仅是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等处常见的观赏动物,亦是诸多旅游区的重要观赏资源。近年来,国内不时有引入猕猴开展旅游活动的相关新闻报道,但猕猴相关旅游现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猕猴”和“旅游”“景区”“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为关键词,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0月,提取包括猕猴观赏地的行政区域、类别、猕猴来源和状态、引入猕猴年份和数量等信息,旨在了解国内猕猴观赏旅游现状,为猕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共检索到164处猕猴观赏区,分布于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冠以“景区”“森林公园”“保护区”和“旅游区”的地区分别有97、36、20和11处;2)猕猴自然分布的观赏区有105处,明确为引入猕猴的有53处,而来源不详的有6处,其中,北京、山东、江苏及河北的23处观赏区内猕猴均为人为引入;3)20世纪80和90年代便有地区开始引入猕猴,2005年至2010年引入猕猴的观赏区最多,达16处;4)在已知的引入猕猴观赏区中,仅13处有明确的猴源输出地,其中包括3处引自猕猴来源较复杂的河南新野猕猴繁殖场。本研究提示,国内猕猴观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猕猴的自然分布格局。建议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对涉及猕猴观赏项目建立分级审批制度,尤其是针对引入猕猴开展旅游活动的项目应先开展生态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