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目的:对一起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发进行溯源分析。方法:采用GB4789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及鉴定,采用16S r RNA基因分型方法及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并对爆发进行溯源分析。结果:生化及血清学结果表明,该起爆发分离的菌型为伦敦沙门氏菌。16S r RNA基因分型表明爆发所分离的菌株均为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菌株12 sam与其他4个菌株分子发育距离较远,均为16S r RNA基因分型的TYPE1-11型;PFGE分型结果表明菌株10 sam、16 sam、27 sam及29sam的PFGE带型相似度为100%,菌株12sam跟其他菌株相似率为96%。结论:GB4789法结果表明该起爆发是由伦敦沙门氏菌引起的,16S r RNA基因分型及PFGE分型方法的结果均表明该起食源性疾病来源一致。  相似文献   
12.
植物聚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酚类、芪类及类黄酮化合物等,在植物花色、防止紫外线伤害、预防病原菌、昆虫危害以及作为植物与环境互作信号分子方面行使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类化合物具有显著多样的生物学活性,对人体保健及疾病治疗有显著意义。植物类型III 聚酮化合物合酶 (PKS) 在该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起始反应中行使着关键作用,决定该类化合物基本分子骨架建成和代谢途径碳硫走向,为合成途径关键酶和限速酶。以查尔酮合酶为原型酶的植物类型III PKS超家族是研究系统进化和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模式分子家族,目前已经分离得到14种植物类型III PKS基因,这些同祖同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表现出许多独特个性,这些个性赋予此类次生代谢产物结构上的多样性。以下综述了植物类型III PKS超家族基因结构、功能及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是目前基因工程正在探讨应用的靶细胞,为构建带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慢病毒载体并使其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表达,采用RT-PCR技术获得大鼠Bdnf基因编码区(CDS)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基因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NL-BDNF-IRES2-EGFP,在脂质体介导下与包装质粒HELPER,包膜质粒VSVG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所获慢病毒感染大鼠MSCs(rMSCs)后,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在rMSCs中Bdnf基因的插入和表达。结果显示所获的Bdnf基因经测序后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NL-BDNF-IRES2-EGFP经鉴定正确。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收集、浓缩病毒后测定其滴度为6.7×10~7TU/mL,PCR证实Bdnf基因插入病毒基因组。感染rMSCs后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检测各组细胞均有BDNF蛋白表达,其中试验组BDNF-rMSCs更大量表达BDNF,与其余2组(Mock-rMSCs、rMSC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构建带有Bdnf基因慢病毒载体并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成功表达,为今后基因修饰干细胞的移植后长期观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枣园节肢动物群落视为一个整体,根据群落内物种的组成和数量,采用不同群落参数和群落分析法对太谷地区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影响枣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的主导因子及时间格局分化较为明显。可将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在时序上分为发展期、过渡期、鼎盛期和衰减期4个阶段,并结合气候、物候变化,讨论了各阶段群落的发生特点和主要害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比较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根部4种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提取物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有很好的触杀和内吸活性。在触杀活性测试中,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的杀螨活性最高;在内吸作用中,乙醇、氯仿和石油醚提取物的杀螨活性均较高,杀螨效果显著。在对石油醚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进行生物活性追踪测定中发现,石油醚萃取物和氯仿萃取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浓度为0.6 g.L-1,山楂叶螨的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22%和79.6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行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证研究中新药探索实验中尤其是研发早期试验人群的安全,因为只是减少健康志愿者身上的风险无益于保证(所有)受试者的安全.内容 本文从新药研发的两个阶段分别对病理学在临床前风险控制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结论 在非临床前新药研发阶段的风险控制中,让病理学家参与到新药研发的风险管理队伍中来,帮助研发、监控研发,是成功研发与优良的风险管理策略相衔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交法优化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冷冻干燥保护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正交实验方法,以甘油、海藻糖、蔗糖和牛血清蛋白为因素,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df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errooxidans)冷冻干燥保护剂的最优化配比进行了研究。直观分析、因素指标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由甘油、海藻糖、蔗糖和牛血清蛋白组成的冷冻干燥保护剂中,对存活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甘油〉海藻糖〉牛血清蛋白〉蔗糖。保护剂的最优化组合为甘油5%、海藻糖15%、蔗糖18%、牛血清蛋白10%。经过验证,该组合的保护剂可使冷冻干燥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存活率达到94%。  相似文献   
18.
根据模式标本和新采集的标本,重新描述了齿锤角叶蜂属和双齿锤角叶蜂Odontocimbex svenhedini Malaise, 1934,其中双齿锤角叶蜂的雌虫是首次报道。简要讨论了齿锤角叶蜂属Odontocimbex 和锤角叶蜂属Cimbex Olivier、壮锤角叶蜂属 Palaeocimbex Semenov以及毛锤角叶蜂属Trichiosoma Leach的区别。重新指定了双齿锤角叶蜂Odontocimbex svenhedini Malaise的正选模。编制了锤角叶蜂科亚洲分布属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大熊猫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龙溪—虹口和唐家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2003~ 2007)和地震后(2008~ 2010)共计7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就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2)地震后的2年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3)地震前后连续7年调查的样线中,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4)在龙溪一虹口保护区,大熊猫对样线的利用与滑坡体的面积没有显著关系,即大熊猫对栖息地的空间利用没有受到滑坡体面积大小的显著影响;(5)虽然从现有资料发现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利用格局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仍然需要在震后加强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茶树α-tubulin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茶树α-tubulin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将PCR扩增得到的α-tubulin基因克隆到pTG19-T载体上,构建的重组质粒标准品经1/10梯度稀释后,用SYBR GreenⅠ染料法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融解曲线分析。结果:标准曲线Ct值检测范围为14.56~27.09,相关系数为0.991,溶解曲线分析显示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其Tm值为81±0.3℃。结论:建立了茶树α-tu bulin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为以α-tubulin作为茶树内参基因进行功能基因表达差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