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71.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115的基础培养基成份为:胰蛋白胨1%,酵母膏0.25%,氯化钠0.5%;添加成份最优组合为(NH4)2SO4 0.1%,(K2HPO4+KH2PO4)(1.4+0.6)%和柠檬酸三钠0.1%;添加成分最优组合与基础培养基培养产量比较,表明添加K^+、NH4^+和柠檬酸三钠能极显著地促进B115的生长。研究了B115对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B115对BSK-10和CL990920有明显抑、杀菌效果,对TL970424无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2.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115的基础培养基成份为:胰蛋白胨1%,酵母膏0.25%,氯化钠0.5%;添加成份最优组合为(NH4)2SO40.1%,(K2HPO4+KH2PO4)(1.4+0.6)%和柠檬酸三钠0.1%;添加成分最优组合与基础培养基培养产量比较,表明添加K+  相似文献   
73.
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萎蔫短小杆菌落葵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asellae pv. Nov.)和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及植物病原棒形细菌4个属的15个菌株进行分类研究: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共产生225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04%。遗传相似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两个新致病变种与萎蔫短小杆菌属亲缘关系近,最小相似系数为0.6511;与其他属细菌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新近提出的分类地位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4.
正交试验法研究决明子提取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了决明子中蒽醌衍生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50%乙醇水为浸提剂;固液比1:5,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h。总蒽醌衍生物的产率为0.83%。如果采用醋酸酸化预处理工艺,可使蒽醌衍生物(抗癌、抗菌有效部位)的产率增加0.19%。通过溶剂萃取和沉淀分离得到两大有效部位:脂溶性部位(蒽醌衍性物)和水溶性部位(蒽醌甙类)。  相似文献   
75.
应用热脉冲系统对桉树人工林树液流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尹光彩  周国逸  王旭  褚郭威  黄志宏 《生态学报》2003,23(10):1984-1990
应用热脉冲式树液流测定系统和自动气象站 1 999年 9月~ 2 0 0 0年 9月的观测资料 ,探讨了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两个桉树人工林树液流通量 (Sap flux density,SFD)的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河头和纪家两地桉树林的树液流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大约从清晨 7:0 0开始萌动 ,1 2 :0 0以后达到峰值 ,夏季连续 4 d中 (2 0 0 0年 6月 1 5日~ 6月 1 8日 )河头 SFD最大值 44.2 1± 4.5 ml/ (cm2 · h) ,纪家 2 9.2± 7.2 ml/ (cm2· h)。此后 ,SFD逐渐减小 ,一直到日落前后降至最低值。树液流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规律。两地 SF D值的季节波动节律相似 ,湿季时相对较大。但是河头日平均 SFD值 (2 4 36± 1 1 92 .5 ml/ (cm2 · d) )要比纪家 (1 70 3± 82 4 .5 ml/ (cm2 · d) )高 ,这主要是由于两地土壤质地的差异所导致的。在所选时段内 ,SFD的最大值出现在河头的冬季和纪家的夏季 ,这是由于这两天的大气饱和水气压差 ,太阳辐射和土壤有效持水量都比较高的缘故。在空间上 ,从形成层到心材 ,SF D最初有所增加 ,随后持续减小。整个观测期间两地 SFD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6月中旬 ,河头为 51 .53ml/ (cm2· h) ,而纪家为 39.85ml/ (cm2 · h) ,显然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 ,主要是土  相似文献   
76.
尹绍武  王德安 《生态学报》2003,23(4):725-730
报道饵料对河蟹Zao状幼体(Z1-Z3)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梅尼小环藻是Z1的适口饵料,适量投喂浓度为80万个/m1至l00万个/m1;投喂衣藻或小环藻与衣藻的等浓度混合饵料都不能使Z1顺利变态为Z2。20个/m1褶皱臂尾轮虫密度是适于Z2的饵料密度,轮虫密度低于5个/m1或高于40个/m1都对Z2的变态有不良影响。另外,投喂60万个/m1小环藻加20个/m1轮虫混合饵料对Z2变态发育更为有利;而用20万个/m1衣藻加20个/m1轮虫投喂Z2,却使Z2的变态率明显降低。30个/m1轮虫密度是适于Z3的饵料密度,轮虫密度低于20个/m1或高于40个/m1都会对Z2变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7.
青虾“软壳综合症”病原及其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患软壳综合症的濒死青虾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QXL0711B, 经人工感染试验, 其对青虾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47×106 CFU/mL, 具有较强毒力。API 32E系统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 该病原菌为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 登录号: FJ808727)。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菌株QXL0711B与维罗纳气单胞菌(登录号: X71120)和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登录号: AY987729)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78.
马鹿茸血酶解肽体内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选用由木瓜蛋白酶水解天山马鹿茸血获得的肽Ⅰ、肽Ⅱ以及原血为受试样品,研究天山马鹿茸血及其酶解肽对小鼠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其中肽Ⅰ、肽ⅡDH分别为18.1%、12.2%时,清除OH·能力最强,清除率为50.8%。分别测定了脏器指数,脾细胞增殖实验,血清中溶血素和抗体生成细胞的含量以及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肽Ⅱ组能极显著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加强小鼠的抗氧化功能(P〈0.01或P〈0.05)。此外,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肽显示出了很强的免疫活性(P〈0.05)。  相似文献   
79.
不同水分下准噶尔无叶豆分株种群特征和生物量分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成  施翔  张道远  尹林克 《生态学报》2009,29(12):6475-6481
准噶尔无叶豆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在中国仅片断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该种自然种群种子萌发率极低(<3%),主要靠克隆繁殖维持种群.为研究克隆生长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可塑性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意义,对生境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的两个准噶尔无叶豆自然种群(河边种群,沙漠种群)的分株种群特征、生物量及其分配比重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①在分株种群特征上,河边种群的分株显著高于沙漠种群,分株间距也显著大于沙漠种群.沙漠种群分株密度和根的密度显著大于河边种群,但每一分株拥有根的概率显著小于河边种群;②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河边种群具有比沙漠种群大的根生物量,但根茎生物量则要显著的小于沙漠种群;③在植株各部分生物量比重随植株大小的变化趋势上,河边种群各部分的比重随植株大小变化的趋势平缓,而沙漠种群各部分的比重变化趋势则较为急剧,表明河边准噶尔无叶豆分株种群随着植株的大小变化,资源分配比例并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而沙漠种群变化较大.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种群对所处生境水分条件存在可塑性响应,并通过分株种群特征变化和生物量分配差异应对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自身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80.
KT和NAA对黄芪带芽茎段增殖、愈伤诱导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探讨KT和NAA对膜荚黄芪茎段诱导生成新生茎、愈伤组织及生根的影响。KT/NAA值为4时,对茎的诱导作用明显,获得最多的茎平均数(11.7条)。NAA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在1 mg/L NAA作用下最大的平均直径为1.4 cm,多为白色。根生于白色愈伤组织,并受NAA促进、KT抑制。1 mg/L NAA对根数、根长和次级根数均有促进作用,但对根粗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