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饵料对河蟹溞状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绍武  王德安 《生态学报》2003,23(4):725-730
报道饵料对河蟹状幼体 ( Z1~ Z3)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梅尼小环藻是 Z1的适口饵料 ,适量投喂浓度为 80万个 /ml至 1 0 0万个 /ml;投喂衣藻或小环藻与衣藻的等浓度混合饵料都不能使 Z1顺利变态为 Z2 。2 0个 /ml褶皱臂尾轮虫密度是适于 Z2 的饵料密度 ,轮虫密度低于 5个 /ml或高于 40个 /ml都对 Z2 的变态有不良影响。另外 ,投喂 60万个 /ml小环藻加 2 0个 /ml轮虫混合饵料对 Z2 变态发育更为有利 ;而用 2 0万个 /ml衣藻加 2 0个 /ml轮虫投喂 Z2 ,却使 Z2 的变态率明显降低。 30个 /ml轮虫密度是适于 Z3的饵料密度 ,轮虫密度低于 2 0个 /ml或高于 40个 /ml都会对 Z3变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香  张清靖  李凯 《生态学报》2006,26(6):1739-1744
在28℃下,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de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as-aquae)和沙角衣藻(Chlamyclomoras sajao),以及在等生物量条件下,以上3种藻类两两配比饵料(3:1、1:1和1:3)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沙角衣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增殖效果的影响分别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不显著(P〉0.05);蛋白核小球藻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增殖效果均优于其中的单一种类(P〈0.05);沙角衣藻无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其它藻类混合投喂,轮虫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该种类不宜用作轮虫饵料开发。该研究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是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单一种类,它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食物种类和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使用浓度为0.3mg/mL的椭圆小球藻、尖细栅藻和两者以1:1(湿重比)组成的混合藻在26±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三类食物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平均寿命无显著影响,但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前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或混合藻时短,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时长;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以栅藻组最长,混合藻组次之,小球藻组最短,三者间具显著差异。轮虫的繁殖率、产卵量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以小球藻组最高,混合藻组次之,栅藻组最低。由此可见,小球藻是该种轮虫培养的最适饵料。以浓度为0.375、0.75、1.5、3.0和5.0×106cells/mL的椭圆小球藻为食物在23±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发现,0.75×106cells/mL是其生存和繁殖的最低浓度阈值;食物浓度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影响;食物浓度为1.5×106cells/mL和3.0×106cells/mL时,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的历时和产卵量间也无显著差异;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或低于1.5×106cells/mL对轮虫的生殖前期无显著影响,但使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产卵量显著减小;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时,轮虫的生殖期显著缩短。轮虫种群的繁殖率、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皆以3.0×106cells/mL组最高,1.5×106cells/mL组次之,0.75×106 cells/mL和5.0×106cells/mL组较低。因此,轮虫种群增长的适宜食物浓度范围为1.5-3.0×106cells/mL,最适食物浓度是3.0×106cells/mL。    相似文献   

4.
董存有 《四川动物》1991,10(4):28-29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鱼类的仔、稚、幼鱼和虾类幼体最好的活饵料,同时可以净化水质,提高鱼虾育苗成活率和成长度。本文对其生产性大量培养的条件进行了对比试验。1不同饵料种类的对比试验以五个3.5m3/个的水池接种2个/毫升轮虫,分别以扁藻Platymonas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均来自南海所藻种室)、骨条藻Skeletonema sp.(来自沙头角海区)20—30万个细胞/毫升投喂,随着藻类不断被摄食,不断给予补充,使培养水始终保持20—30万个细胞/毫升的浓度,另外2个池子只投喂人工饲料(面粉或米糠),每日3—4克/m3水体,各池均不断充…  相似文献   

5.
M. L 《动物学报》2006,52(1):70-78
在短期慢性观测过程中,食物类型可能是造成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繁殖率变化的一种原因。共观测了分别单独投喂10种不同绿藻对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影响。为验证藻青菌是藻类饵料(如绿藻Scenedesmus)有价值的佐剂这一假说,还用蓝细菌单独投喂或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混合投喂轮虫进行实验观测。结果发现食物种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影响显著。斜生栅藻组获得最大种群增长(1.6/d),而Desmodesmus组增长率最低(0.3/d)。以占斜生栅藻组最大增长的百分率来表示,其它几种绿藻组种群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Desmodesmussubspicatus88%,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83%,单壳缝藻(Monoraphidiumminutum)77%,D.quadricauda74%,S.falcatus71%,S.acuminatus69%,S.pectinatus64%,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57%,D.abundans19%。轮虫增长率的差异不能用藻类饵料的大小差异来解释。蓝细菌(Microcystisaeruginosa)和(Synechococcuselongates)不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优良藻类饵料(斜生栅藻)混合投喂都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这种副作用似乎与微囊藻素无关。该结果不支持无毒蓝细菌可作为与其他绿藻饵料配合使用的优良佐剂这一假说。本研究所观察到的生长变化显示了饵料种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也预示了对毒性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取三峡库区村镇水源水中5种典型水华藻种(小球藻、衣藻、小环藻、针杆藻和光甲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剂量的聚合氯化铝(PAC)对于这些藻种细胞(叶绿素a和浊度)的去除效果,以及混凝沉淀后絮体结构、形态的差异,以筛选典型水华藻种混凝去除的适宜PAC投加量。结果显示:(1)实验所选藻种形态差异明显,针杆藻呈长线形结构,小环藻呈短圆柱形结构,小球藻、衣藻和光甲藻呈球形或椭圆形,光甲藻和针杆藻细胞相对最大。(2)光甲藻和针杆藻PAC混凝去除效果最好,小球藻和衣藻次之,小环藻相对不易取得良好的混凝去除效果;PAC混凝去除效果与藻类形态特征有关。(3)针杆藻和光甲藻容易形成大而密实的絮体,小球藻和衣藻形成的絮体相对较小,小环藻絮体形成能力最弱。(4)光甲藻和针杆藻适宜的PAC投加量范围为15~80 mg/L,小球藻为15~50 mg/L,衣藻为15~65 mg/L,小环藻为50~80 mg/L;在适宜的PAC投加范围内,各试验藻液叶绿素a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97%和76%~97%。研究表明,PAC混凝沉淀法可用于去除三峡库区村镇水源水中5种典型水华藻种,但各藻种的适宜投加量存在差异,适量PAC均可使各藻液中的叶绿素a和浊度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7.
酵母及与藻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研究了2种酵母单独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密度、饵料效果及与藻类搭配的投喂效果.结果表明,在5种密度下,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最适密度分别为10和5×106个·ml-1.用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培养轮虫所得到的种群密度和瞬时增长率分别是用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40.2%、26.0%和85.5%、76.6%.用面包酵母和蛋白核小球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小球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23.2-24.0℃,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5种单胞藻饵料和饥饿对魁蚶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投喂不同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与4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的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和壳长均显著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其中球等鞭金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投喂单一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幼虫的生长、眼点幼虫比例与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在饥饿试验中,不同饥饿天数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方面,饥饿1-2d较短时间与一直投喂对照组的幼虫相比较,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壳长的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虫的生长变慢且眼点幼虫比例下降,一直饥饿情况下幼虫的生长基本停滞.研究结果可以为魁蚶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克强  席贻龙  朱韩  张丙行  潘玲 《生态学报》2019,39(3):1105-1113
在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个细胞/m L和4.0×10~6个细胞/m L)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0、1、10、100、1000μg/L和5000μg/L)布洛芬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藻密度为1.0×106个细胞/m L时,10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显著缩短,1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1.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净生殖率显著提高,1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后代混交率显著提高。当藻密度为2.0×10~6个细胞/mL时,1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显著缩短,1000μg/L和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1、10、1000μg/L和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提高,1μg/L和1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后代混交率显著提高。当藻密度为4.0×10~6个细胞/mL时,10—5000μg/L布洛芬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显著缩短。藻密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布洛芬浓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藻密度和布洛芬浓度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实验设置的布洛芬浓度范围内,2.0×10~6个细胞/m 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与布洛芬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 4.0×10~6个细胞/m L藻密度下,轮虫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净生殖率与布洛芬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赵清清  席贻龙  李志超  潘玲 《生态学报》2015,35(12):4026-4033
为了比较不同食物密度下污染物浓度对受试生物的慢性毒性,筛选出以轮虫为受试生物对水环境中Zn2+污染进行监测的敏感指标,在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和4.0×106个/m L)下不同浓度(0、0.1、0.3、0.5、0.7、0.9 mg/L)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5℃以及1.0×106、2.0×106和4.0×106个/m L藻密度下Zn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 h LC50值分别是6.647、8.102和5.873 mg/L。与各食物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食物密度为1.0×106个/m L时,各浓度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各种群增长参数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当食物密度为2.0×106个/m L时,各浓度的Zn2+均显著延长了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平均寿命,提高了轮虫的净生殖率;除0.3 mg/L外,其他浓度的Zn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当食物密度为4.0×106个/m L时,0.1、0.3和0.7mg/L的Zn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0.7和0.9 mg/L的Zn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藻密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Zn2+浓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藻密度和Zn2+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生命期望、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0×106个/m L食物密度下,Zn2+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平均寿命之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4.0×106个/m L食物密度下,Zn2+浓度与轮虫的后代混交率间也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生态学报》2007,27(10):3964-3972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明显偏低。东海原甲藻单独投喂时,卤虫对其的总物质转化效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分别与一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混合投喂时,随东海原甲藻密度的增加,卤虫选择性地增加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而降低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摄食,并且其总物质转化效率逐渐降低。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液,卤虫体重减轻,且在其体内未检测到叶绿素a,表明卤虫未摄食该藻。当链状亚历山大藻藻细胞重悬液和去藻过滤液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或东海原甲藻混合时,卤虫对后两株藻的摄食量和总物质转化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分别对浮游动物的营养和存活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物质沿食物链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生态学报》2007,27(10):3964-3972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明显偏低。东海原甲藻单独投喂时,卤虫对其的总物质转化效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分别与一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混合投喂时,随东海原甲藻密度的增加,卤虫选择性地增加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而降低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摄食,并且其总物质转化效率逐渐降低。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液,卤虫体重减轻,且在其体内未检测到叶绿素a,表明卤虫未摄食该藻。当链状亚历山大藻藻细胞重悬液和去藻过滤液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或东海原甲藻混合时,卤虫对后两株藻的摄食量和总物质转化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分别对浮游动物的营养和存活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物质沿食物链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marinus)的应用, 采用生化分析测定了其营养组分, 并进行了投喂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试验. 结果显示: 原绿球藻干品中含粗蛋白42.32%, 粗脂肪11.47%, 碳水化合物15.11%和灰分17.48%. 含16种氨基酸, 总氨基酸含量为35.88 mg/g, 包括必需氨基酸8种 (占总氨基酸的37.54%); 粗脂肪中含13种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8种(占粗脂肪总重的58.26%), 单不饱和脂肪酸(54.12%)含量较高,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4.14%). 用原绿球藻投喂蒙古裸腹溞, 藻最佳浓度是400104 cells/mL, 溞世代净生殖率达4.33, 内禀增长率为0.23. 蒙古裸腹溞在用原绿球藻强化之后, 二十碳五烯酸(EPA)能有效富集, 浓度可达6.69%. 不同密度的原绿球藻饲喂对褶皱臂尾轮虫抱卵数和抱卵率均影响显著. 投喂藻密度在48-96h阶段以600104 cells/mL为佳, 而96-144h以400104 cells/mL为佳. 通过研究发现, 原绿球藻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饵料效果, 但在蒙古裸腹溞和褶皱臂尾轮虫培养中, 仍建议与其他藻混合投喂.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钝顶螺旋藻(Sprinulian platensis)和Picochlorum sp.两种微藻培育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体效果, 为开发凡纳滨对虾开口饵料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对照组D0 投喂商品螺旋藻粉, 实验组D1、D2 分别投喂钝顶螺旋藻和Picochlorum sp., 每组3 个重复,每个重复2 万尾凡纳滨对虾幼体, 在300 L 育苗桶中饲养七天。 结果表明, D0 和D1 组间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 但两组极显著高于D2 组(P<0.01)。在凡纳滨对虾育苗过程中, 水体总氨氮浓度小于50 umol·L-1、亚硝酸盐氮浓度小于2 umol·L-1。钝顶螺旋藻可以保证较高的幼体变态存活率, 可以作为凡纳滨对虾开口饵料新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人工饲料(S1, S2和S3)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消化酶、免疫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共设置了6个实验组(EG1, EG2, EG3, EG4, EG5, EG6)和1个对照组(CG)。实验组EG1、EG2、EG3分别只投喂饲料S1、S2和S3,EG4投喂饲料S1+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EG5投喂饲料S2+亚心形扁藻,EG6投喂饲料S3+亚心形扁藻。对照组CG仅投喂亚心形扁藻。养殖60d,结果显示:(1) EG5、EG6和CG的蛋白酶活力显著的高于其他组(p0.05);EG6和CG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 EG5、EG6和CG的FGF18、TβR I和GHITM 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 EG1的免疫酶(ALP, SOD, CAT和POD)活性最低,MDA含量最高;EG1、EG2和EG3中SOD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EG5, EG6和CG (p0.05);EG1、EG2和EG3 GPx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EG5、EG6和CG (p0.05);EG1、EG2和EG3 CAT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EG6和CG (p0.05)。因此,饲料S2和S3与微藻混合投喂可以促进马氏珠母贝的消化吸收以及抗应激的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保持最佳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6.
5种藻和2种酵母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蛋白质和脂肪酸两项指标评价了7种饵料,包括5种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小球衣藻、卵形隐藻、中型裸藻)和2种酵母(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对萼花臂尾轮虫的营养价值。蛋白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轮虫体总氮(TN)的含量为10.08%;粗蛋白(CP)的含量为63.0%;总氨基酸(TAA)占粗蛋白的48.10%;总必需氨基酸(TEAA)占粗蛋白的22.02%;TEAA与TAA的比值(TEAA/TAA)为45.8。在7种饵料中TN的含量在6.57%—10.96%之间,其中在卵形隐藻中的含量最高,在面包酵母中的含量最低;粗蛋白的含量介于41.06%—68.54%之间,在各饵料中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与TN一致;TAA的含量在54.694—73.235之间,其中在斜生栅藻中的含量最高,在卵形隐藻中含量最低;TEAA的含量在23.836—34.136之间,其中在面包酵母中含量最高,在卵形隐藻中含量最低:TEAA/TAA比值在43.3—49.1之间,其中两种酵母的该比值最大。实验共测出17种氨基酸。轮虫蛋白质中以组氨酸含量最低(0.540%),其次为蛋氨酸(0.556%)和胱氨酸(0.762%);含量最高的是天门冬氨酸(5.206%)和甘氨酸(4.571%)。其饵料蛋白质中含量较低的是蛋氨酸(0.421%—1.495%)、组氨酸(0.675%—1.967%)和胱氨酸(0.439%—3.332%);含量较高的是谷氨酸(6.073%—11.447%)、天门冬氨酸(5.519%—8.281%)和亮氨酸(4.143%—7.473%)。分别用全卵蛋白和轮虫蛋白作为标准测得各种饵料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有所不同,前有6种是蛋氨酸,1种为组氨酸(蛋白核小球藻);后有5种为异亮氨酸,另2种分别为蛋氨酸(蛋白核小球藻)和赖氨酸(啤酒酵母)。本项综合结果显示,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和两种酵母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脂肪酸的评价结果显示,饵料中粗脂肪的含量在1.64%—15.41%之间,其中中型裸藻中含量最高,啤酒酵母中含量最低。在7种饵料中共测出29种脂肪酸,其中中型裸藻和卵形隐藻中含量最为丰富,分别检出24种和22种;而在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中较缺乏,只检出9种和13种。5种饵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其余2种饵料(斜生栅藻和啤酒酵母)则相反;5种藻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18:3ω3,其值在11.76%—26.58%;卵形隐藻的18:4ω3和小球衣藻的16:4ω3的含量亦较高,分别为22.59%和15.48%;在卵形隐藻和中型裸藻中,长碳链(二十碳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丰富,其含量为:中型裸藻16.2%,卵形隐藻18.7%,而在其他饵料中则较缺乏。除啤酒酵母外,饵料中缺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均可在其培养的轮虫中检出,说明该轮虫可能具有将18:4ω3和18:3ω3转化为20:5ω3和22:6ω3等ω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ω3HUFA)的代谢机制。用藻培养的轮虫,富含鲤科鱼类所必需的脂肪酸(18:2ω6和18:3ω3),其中蛋白核小球藻轮虫的含量最高(17.36%和24.64%),其次为斜生栅藻轮虫(12.23%和21.66%);面包酵母轮虫的ω3HUFA的含量占第四位,即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由此项指标得出结论,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是该轮虫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面包酵母是很有前途的饵料。这与7种饵料的投喂效果实验和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析了微胶囊饲料S1和S2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性状与矿化基因nacrein与pif177表达量的影响。实验共设置了5个组合(EG1,EG2,EG3,EG4和CG),其中EG1和EG2分别单投喂饵料S1和S2,EG3和EG4分别投喂S1+亚心形扁藻与S2+亚心形扁藻,CG投喂扁藻。经过60 d的养殖后,比较了各组的生长率及nacrein与pif177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的壳宽、壳高绝对增长率与相对增长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G4具有最大的壳宽、壳高绝对与相对增长率,单喂饲料的EG1和EG2的壳宽与壳高增长率均小于CG或投喂混合饲料的EG3和EG4。各组间外套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G4中央膜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EG1、EG2和EG3(p0.05);EG4边缘膜的nacrein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EG1和EG3(p0.05)。各组间外套膜pif177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G4中央膜和边缘膜的pif177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EG1和EG3组(p0.05)。壳宽与壳高的增长率与矿化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胶囊饲料能替代部分单胞藻饵料,为进一步研发珍珠贝人工饲料及开展工厂化养殖提高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卧龙湖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 分别于2016 年春、夏、秋、冬4 个季节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测到卧龙湖浮游植物7 门57 种, 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 为26 种, 硅藻门18 种, 蓝藻门8 种, 裸藻门2 种, 甲藻门、金藻门、隐藻门各1 种, 主要优势种有类颤藻鱼腥藻(Anabeana osicellariorde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螺旋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irali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浮游植物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而演替, 密度变化范围是841.1×104-8907.3×104 cells·L-1。水温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共鉴定浮游动物4 个门类18 种, 分别是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轮虫类种类数最多, 共10 种, 原生动物和枝角类各3 种, 桡足类2 种。主要优势种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l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是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浮游植物密度及优势种、营养状态指数(TSI)都表明卧龙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找到适于文蛤(Meretrix meretrix)暂养、育肥的藻类,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藻类对成熟前文蛤生长的影响.实验共分为5组,分别单独投喂4种单胞藻,包括海水小球藻(CMorella vulgaris)(A组)、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 golbana)(B组)、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algolandica)(C组)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üelleri)(D组),及混合投喂海水小球藻、球等边金藻与牟氏角毛藻(E组).结果表明,单胞藻无论是单独投喂还是混合投喂,对成熟前文蛤的壳长和体重增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其常规生化成分如蛋白质、脂肪、总糖及各种脂肪酸含量在某些实验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组蛋白质含量(63.57%)最低,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E组脂肪含量(8.17%)除低于D组(8.64%)外,高于其他3组,但与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E组总糖含量(7.08%)除低于C组(7.62%)外,高于其他3组,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花生四烯酸(C20:4)均为C组最高,含量分别为2.06%、2.28%和6.50%,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EPA以D组为最高(8.51%),DHA以B组为最高(10.33%).  相似文献   

20.
饵料系列对军曹鱼仔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饵料是鱼类早期发育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并且随着个体发育,饵料类别不断变化。为了评定各种饵料的效果并筛选得到军曹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适宜的饵料组合,进行了本实验。军曹鱼仔鱼在750L桶中孵出并暂养2d,然后在水泥池中培育4d(3—6日龄),并投喂轮虫;在第7日龄,将240尾仔鱼随机平均分配至12个70L桶中,共分4组,每组3桶;7—15日龄,4组仔鱼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桡足类投;16—42日龄,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鱼糜。第42日龄,将全部仔鱼取样、称重并于-80℃保存备用。鱼体匀浆、离心后的上清液作为粗酶液用以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力,还测定了粗蛋白、粗脂肪等主要体成分,并统计了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组IV的生长表现最佳;(2)组III的成活率最高;(3)饵料对三种酶的活力和体成分都有极显著的影响;(4)组III的蛋白酶活力、组I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最高,尤其是组I的淀粉酶活力比其他各组高出6.8—11.9倍;(5)各组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均较相应饵料的低,而粗脂肪含量则比饵料的高。因此,可以认为:仔鱼长期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并优先利用糖类和脂肪作为能源;军曹鱼仔鱼对脂肪的沉积效率较蛋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