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袁秀堂  杨红生  王丽丽  周毅  张涛  刘鹰 《生态学报》2007,27(8):3155-3161
夏眠是刺参最重要的生理特征;水温升高是其夏眠的主要诱发因子,而夏眠的临界温度与刺参体重密切相关。为揭示刺参夏眠对其能量利用对策的影响,测定了2种体重规格(134.0±13.5)g和(73.6±2.2)g刺参在10、15、20、25℃和30℃5个温度梯度下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及其交互作用对刺参能量的摄入均有显著影响;而温度是影响其摄食能分配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刺参在非夏眠期、夏眠临界期和完全夏眠期的能量利用对策有所不同:在非夏眠期,刺参摄食能支出的最大组分是粪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超过50%,其次为呼吸耗能,占19.8%~39.4%,而生长能和排泄能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5.7%~10.7%和2.9%~3.7%;在夏眠临界温度下,呼吸和排泄耗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均显著增大(分别为88.3%和13.6%),而生长能所占比例降为负值(-55.3%),刺参表现为负生长;而在夏眠期,刺参的摄食能和排粪能为零,为维持其基本生理活动,不得不动用以往贮存于体内的能量,消耗于呼吸和排泄等生理过程,供维持生命之用。总之,从能量生物学的角度看,夏眠的主要生态学意义在于刺参长时间处于相对高温环境,进而导致摄食受阻条件下的一种能量节约方式。  相似文献   
112.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5,(1):43-4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2~2013年同期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鼻咽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置管后不给予热敷处理;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后行PICC置管,并常规进行热敷。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率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热敷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疗效好,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3.
糖胺聚糖是一类直链酸性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用作药物运输载体,其中透明质酸、 肝素和硫酸软骨素的相关研究最为深入。由于传统方式(如动物组织提取法等)制备糖胺聚糖,存在外毒素、病毒等致病因子污染的风 险,因而,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重组工程菌株生产糖胺聚糖,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主要围绕透明质酸、肝素前体及软骨素, 综述糖胺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探讨产糖胺聚糖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以及糖胺聚糖生物合成过程中分子质量调控机制,以期为构建产高 品质糖胺聚糖工程菌株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4.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侵袭和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炎症反应产生的多种炎症细胞、细胞因子等会为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5.
WP1是小麦种子中最主要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该酶不仅参与种子的发育过程,而且影响面粉的加工品质。首先构建了WP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28a-WP1,并将其转化到T7 Expression大肠杆菌菌株中诱导表达。His-tag融合的WP1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使用Ni-NTA亲和层析柱在变性条件下进行纯化,获得纯度大于98%的重组蛋白。重组WP1经尿素梯度透析复性溶解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最终获得WP1多克隆抗体。ELISA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WP1兔抗血清的效价大于1∶625 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WP1具有很好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116.
本文提出实验动物福利是人类应当给予实验动物的良好条件(正面因素),主要体现在动物的饲养和运输等过程,以“5F”为基本理论;伦理则是人类给予动物实验处理(负面因素)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以“3R”为基本理论.同时总结了实验动物饲养和运输过程的实际经验,从环境、笼具、垫料、密度、饲料和饮水、社会和行为需要、安乐死、运输等方面,介绍了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7.
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不可缺少的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微生物群落调节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各种新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人工湿地的微生物多样性的有力工具,其中最常见的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寡核苷酸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ISH);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主要取决于湿地的水文条件、废水的特点(包括组成成分,污染物的特点和利用性)、湿地的过滤材料或土壤类型、植物和各种环境因素;不同人工湿地类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从多到少依次是变形菌、噬纤维菌.黄杆菌菌群、放线菌和厚壁菌.如何进一步加深对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高废水中氮的去除效率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8.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之间相互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不同酵母间相互抑制作用产生的原因。方法采用透析袋发酵法通过单因素实验、上清液抑菌实验和双向电泳等方法,确立溶氧、酒精度、pH、氮源、生存空间以及分泌蛋白等因素对非酿酒酵母衰亡的诱导作用。结果溶氧、酒精、pH、氮源及生存空间的竞争并不是非酿酒酵母提前衰亡的主要原因,酿酒酵母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非酿酒酵母的提前衰亡具有很强的诱导作用。结论酿酒酵母分泌的分子量小于10kDa的代谢产物和一些分子量超过10 kDa的蛋白类物质均对克鲁维酵母等非酿酒酵母的衰亡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5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制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防治性疫苗,分析了HPV16 E5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活性。将构建的pcDNA3.1(+)/E5与pcDNA3.1(+)/IL-12联合免疫BALB/c小鼠,以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抗HPV16 E5 IgG水平、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显示末次免疫后,联合基因疫苗组和单基因疫苗组血清IgG A450值分别明显高于pcDNA3.1(+)组、pcDNA3.1(+)/IL-12组和PBS组(P<0.01);且联合基因疫苗组显著高于单基因疫苗组(P<0.01)。联合基因疫苗组和单基因疫苗组的IFN-γ和IL-4含量分别均明显高于pcDNA3.1(+)组、pcDNA3.1(+)/IL-12组和PBS组IFN-γ和IL-4含量(P<0.01),且联合基因疫苗组含量显著高于单基因疫苗组(P<0.01)。联合基因疫苗组和单基因疫苗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分别显著高于pcDNA3.1(+)组、pcDNA3.1(+)/IL-12组和PBS组(P<0.01);联合基因疫苗组与单基因疫苗组比较,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HPV16 E5单基因疫苗以及与IL-12联合基因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且联合基因疫苗优于单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120.
天然产物类药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复杂多样的天然产物是现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建立在基因工程及代谢工程、合成化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对于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类药物研究有特殊的意义。核心是通过在发酵友好、高效的微生物中设计、构建目标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经系统地调控和优化由重组微生物发酵生产来源稀缺的天然产物类药物或前体。该方法是不远的将来解决来源、成本与环境、资源协调问题最好的途径之一,也是解决海洋天然产物或特殊生境微生物药物面临的如何持续供应化合物这一个瓶颈问题的最佳选择。该文将对天然产物类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涉及的主要策略和重要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