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实验动物福利是人类应当给予实验动物的良好条件(正面因素),主要体现在动物的饲养和运输等过程,以“5F”为基本理论;伦理则是人类给予动物实验处理(负面因素)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以“3R”为基本理论.同时总结了实验动物饲养和运输过程的实际经验,从环境、笼具、垫料、密度、饲料和饮水、社会和行为需要、安乐死、运输等方面,介绍了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湖北省黄石市典型水域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 采用18S rDNA 扩增片段限制性酶切技术, 结合优势类群测序及相关统计学分析, 对2015年夏季湖北黄石境内营养程度不同的典型水域(长江, 磁湖, 青山湖, 青港湖)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4个水域的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 多样性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优势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 优势类群藻类包括隐藻、绿藻、甲藻, 真菌包括隐真菌和壶菌, 此外还有纤毛虫及未分类的浮游生物, 隐藻在4个水域中都占优势。不同水域的优势类群差别较大。优势类群的种类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群落的多样性与总磷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Rdr1是出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一个转录抑制因子,参与控制细胞的多重药物耐受性,并可能与细胞胁迫应答相关.利用PCR方法扩增RDR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高拷贝表达载体pYES2/NTA上并诱导Rdr1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过表达.为了揭示转录抑制因子Rdr1在胁迫应答中的作用,比较了RDR1过表达细胞、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和野生型细胞在过氧化氢处理、热胁迫和高盐处理条件下的生长状态,结果显示,RDR1过表达导致细胞对上述3种胁迫作用更敏感,而RDR1缺失则使细胞对这些胁迫作用的耐受性不受影响或有一定增强.为了揭示上述不同细胞在胁迫条件下生长状态的差异与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测定并比较了RDR1过表达细胞、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和野生型细胞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H)、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的活性.结果表明,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具高活性的SOD、过氧化氢酶、G6PDH和GR,而Rdr1过表达细胞中SOD、过氧化氢酶、G6PDH和GR的活性较低.RDR1对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要大于G6PDH和GR.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初步揭示,RDR1过表达细胞对胁迫的敏感和RDR1缺失突变体细胞对胁迫耐受性增加的原因.为转录抑制因子Rdr1在胁迫应答中的负调控作用及其机理提供了初步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肾虚自然流产模型,研究模型蜕膜细胞因子、协同刺激因子表达。方法雌性大鼠20只,雄性大鼠10只。将雌鼠与雄鼠按2∶1合笼,以阴道涂片出现大量精子为妊娠第1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天灌服羟基脲450 mg/kg,第8天灌服米非司酮3.75 mg/kg,建立肾虚模型;统计饮食量、饮水量、肾、卵巢、胚胎直径指数;RT-PCR检查Th1型/Th2型细胞因子mRNA表达;流式细胞检测协同刺激因子CD80、CD86、CD28、CTLA-4表达。结果模型组动物饮食量、饮水量、体重增加量与对照组比较,第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胚胎直径指数显著减少(P〈0.01);平均流产率显著升高(P〈0.01);TNF-α、IFN-γ表达显著升高(P〈0.05),IL-4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5);CD80、CD86、CD28、CTLA-4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灌服羟基脲与米非司酮可成功建立肾虚自然流产制模型。Th1型(TNF-αI、FN-γ)可能对妊娠有害,高表达有可能造成流产;Th2型(IL-4I、L-10)可能有利于妊娠,高表达维持妊娠。协同刺激因子CD80、CD86、CD28、CTLA-4表达与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5.
出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蛋白激酶Sch9与哺乳动物蛋白激酶S6K1同源.S6K1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底物,且与很多人类疾病相关,包括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Sch9和S6K1都对不同营养条件和环境胁迫条件下的细胞生长调控很重要.Sch9激活环内的磷酸化位点570位苏氨酸残基也被称为PDK1位点,而737位苏氨酸位点也被称为PDK2位点,这两个位点的磷酸化对Sch9的活性非常重要.蛋白激酶Pkh1/2磷酸化Sch9的PDK1位点,而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TORC1)磷酸化PDK2位点.为了深入了解Sch9在细胞中的功能,阐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及时序衰老过程中Sch9的PDK1和PDK2位点磷酸化的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特异性识别570位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的Sch9蛋白和特异性识别737位苏氨酸残基磷酸化的Sch9蛋白的两种抗体,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和时序衰老过程中Sch9的两个位点的磷酸化调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Sch9的两个磷酸化位点在营养感受、胁迫应答、热量限制和时序衰老过程中的调控方式.揭示Sch9的PDK1位点磷酸化的调控与热量限制延长出芽酵母时序寿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刘科 《生物学杂志》2002,18(3):47-48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是由英文“biologicaltech nology”组合而成的 ,直译为“生物工艺学”。生物技术是对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的生物体操纵技术的称呼。尽管生物技术这个概念出现得比较晚 ,但是人类对生物体的利用、操作和改造的历史 ,则可追溯到史前时代。1 经验形态的技术人类属于异养型的生命形态。人类要生存下去 ,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以其它生物体为食。这就促使人类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生物体 ,以至于对它们进行改造。人类首先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得生物体及其成分 ,对它们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制备红色荧光蛋白(mRFP)转基因小鼠,并建立转基因小鼠的技术平台。方法将携带mRFP基因的慢病毒注入ICR鼠单细胞受精卵卵周隙以感染受精卵,胚胎移植进假孕母鼠以获得仔代鼠,然后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体视荧光显微镜和PCR等鉴定并获得mRFP转基因鼠。结果移植卵周隙注射有慢病毒的胚胎40枚给2只假孕母鼠,共获得仔鼠6只;利用体视荧光显微镜检测mRFP表达,在蛋白水平证实6只F0代中,2只(R3和R4)鼠耳高表达mRFP,其余的弱表达mRFP(R1、R2和R5)或荧光强度(R6)与野生型ICR鼠无明显差别,而DNA水平检测证实,6只F0代中,5只(R1、R2、R3、R4和R5)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转基因hUb-mRFP,预示基因型鉴定结果很好验证了体视荧光显微镜鉴定结果。此外,mRFP转基因首建鼠基因组中整合的mRFP基因可稳定遗传和表达。结论建立了慢病毒法快速制备转基因小鼠的技术平台,这为针对不同基因建立相应转基因小鼠以实现恒定或条件性的转基因过表达或RNA干涉(RNAi),并进而在体内解析相应基因功能和建立人类疾病模型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摘要:YPK1是酵母中和哺乳动物蛋白激酶SGK同源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生理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和酵母细胞壁的完整性、细胞骨架中肌动蛋白极性、细胞内吞作用、细胞在氮源缺乏和营养条件调节下细胞内部的翻译情况密切相关。【目的】为了深入研究YPK1蛋白激酶的细胞功能以及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方法】我们构建了过量表达YPK1的高拷贝质粒,研究了过量表达YPK1的酵母细胞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过量表达YPK1会导致酵母细胞对盐胁迫高度敏感,并且这种敏感性依赖于TOR1的存在。【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初步揭示YPK1与细胞盐胁迫应答的关系,并初步证明YPK1的功能充分发挥需要TOR1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强光辐照下高等植物光系统Ⅱ(PSⅡ)会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该过程中产生的O-2在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活性氧自由基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莱茵衣藻光系统结构与高等植物非常相近.应用新型高特异性自旋捕获.ESR方法及四唑氮蓝还原法,首次在莱茵衣藻的类囊体膜和PSⅡ中检测到O-2的生成,通过与有关菠菜的ESR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两者的O-2产生分子机制可能极为相似.相比高等植物,单细胞莱茵衣藻具有结构简单、遗传背景清晰与基因组测序工作完备等诸多特点.因而,针对莱茵衣藻的O-2分析可能为深入研究高等植物光合系统中的活性氧代谢机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新型HBsAg基因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儒  尉亚辉  刘科  刘蕾 《生物技术》2005,15(2):14-16
目的:从乙肝患者血清中发现2个有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株,从中扩增出HBsAg(乙肝表面抗原)基因,构建酵母表达载体,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以鉴定这2个基因表达产物的活性。方法:利用PCR技术从乙肝患者血清中扩增出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PIC3.5K中,转化毕赤酵母,通过甲醇诱导,利用SDS-PAGE和ELISA检测表达的蛋白。结果:通过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ELISA证明这2个基因在毕赤酵母中能有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均具有生物活性。结论:从实验结果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决定簇以外的少数氨基酸变化不影响其活性。因此可以利用这2个基因对乙肝表面抗原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