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Brucella suis is responsible for swine brucellosis worldwide.Of the five different 8.suis biovars (bv.), bv.2 appears restricted to Europe where it is frequently isolated from wild boar and hares, can infect pigs and can cause human brucellosis.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was characterized in spleens of Eurasian wild boar naturally infected with B.suis by.2.Of the 20,201 genes analyzed in the microarray, 633 and 1,373 were significantly (fold change>1.8; P<0.01) upregulated and downregulated, respectively,in infected wild boar.The analysis was focused on genes that were over represented after conditional test for biological process gene on-tology.Upregulated genes suggested that B.suis bv.2 infection induced cell maturation, migration and/or proliferation in infected animals.The genes downregulated in infected wild boar impaired the activity of several important cellular metabolic pathways such as metabolism,cytoskeleton organization and biogenesis, immune response and lysosomal function and vesicle-mediated transport.In addition, the re-sponse to stress, sperm fertility, muscle development and apoptosis seemed to be also impaired in infected animals.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suis by.2 may use strategies similar to other smooth brucellae to facilitate intraeellular multipl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of chronic infections.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in hosts infected with B.suis by.2, which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t the host-pathogen interface in the main reservoir species with possible implications in the zoonotic cycle of the pathogen.  相似文献   
2.
人与野猪冲突:现状、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野猪冲突日趋严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人与野猪冲突的类型、程度,分析了引发人与野猪冲突的原因和影响野猪危害的因素;综述了目前缓解人与野猪冲突的措施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冲突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看法和问题,并针对人与野猪冲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顷塘区域,野猪倾向于在落叶阔叶林(拍摄率5.33 ±5.64)和针阔混交林(3.75 ±3.46)活动,而在龙塘山区域,则倾向于针阔混交林(4.32 ±5.21);千顷塘与龙塘山区域野猪各月间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冬季的α值高于其他季节;昼行性指数β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和0.768,显著高于理论值13/24(P < 0.01),表明清凉峰的野猪种群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且在冬季的活动时间分配较之其他季节更不均匀。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发现,保护区内野猪春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08:00-10:00、17:00-19:00),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3:00-17:00),其他季节无明显活动高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野猪华南亚种生态习性的认知,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野猪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猪为重要的资源兽类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野猪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其生境选择、活动规律、食物结构、种群特性、分子遗传学和防护与危害等方面.尤其是对野猪的卧息地和觅食地生境选择、遗传变异、起源进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野猪的研究现状,主要对野猪的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野猪冬季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文  马建章  李健  王志平 《兽类学报》2005,25(4):407-409
野生动物食性的研究,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野猪(Sus scrofa)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蹄类动物。国内对野猪食性的报道,仅见综述性献(巫露平,1980;李振营和罗泽殉,1983;杨伯然,1984),野猪食性方面的研究尚未多见;国外对野猪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组成的定量分析和食物营养质量的评价(Eriksson and Petrov,1995;Foumier-chambrillon et al.,1995;朝日念,1985)。因此,作从2000~2001年,分别在黑龙江省通河乌龙狩猎场收集粪样,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掘食痕迹对野猪冬季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野猪对农作物的危害是当前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危害特征,掌握当地居民对野猪危害与保护管理的态度,对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决策尤为重要。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研究发现,野猪一年四季均危害农作物,危害高峰期在 2-4 月与10-12 月,主要受作物收获期影响;农耕地在保护区的位置、距道路距离及距水源距离显著影响野猪对农耕地的危害,农耕地距道路(< 55 m)和水源越近(< 270 m),遭受危害程度越高。保护区的实验区和周边区域人居活动强烈,但野猪危害较其他区域严重,野猪危害农地时对水源因素较距居民点距离、距林缘距离、隐蔽因素更为敏感。70% 的当地居民认为野猪危害是由于种群数量过多引起。55% 的当地居民不赞同国家保护野猪的政策,62% 的赞同猎杀野猪控制其种群数量增长。受访者年龄与野猪危害程度两因素显著影响居民对野猪的容忍度,50 - 70 岁是当地社区居民的主要人群,也是态度中立及容忍度较高的人群。为有效减少野猪危害损失,调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矛盾,建议保护区管理者根据野猪危害特征,帮助当地居民建立有效防控措施和有效快速的危害评估与损失补偿机制,同时根据当地居民的态度特征,做好保护政策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7.
Myostatin, which is a highly conservative gene among breeds,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muscle. The 3' coding region of wild boar and crossbred pig myostatin was cloned by RT - PCR and sequenc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GenBank, the homology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between wild bear and crossbred pig is identical in this region indicating that domestic pigs were evolved from wild boar and there was not changed in this region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8.
以华北野猪、东北野猪和山西黑猪、长白猪、大白猪、马身猪共计287头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HSL基因外显子I区域进行了PCR-RFLP多态性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猪间存在多态性.瘦肉型大白猪、长白猪全部表现为GG基因型;山西黑猪表现为AA、AG和GG三种基因型;脂肪型地方猪种马身猪为单一的AA基因型;华北杂种野猪、东北纯种野猪及杂种野猪表现为AG和GG两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G及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在不同猪种中不同.该研究首次对华北及东北野猪HSL基因进行了多态性研究,丰富了国内外对野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野猪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凉风垭小区域(中高海拔)和西沟小区域(低海拔)安装18台红外相机,2009年8月至2013年4月共收集野猪照片1 195张。定义9种野猪行为,分别为站立、走动、跑动、采食、饮水、修饰、发情、拱土、坐着休息,并逐一比对照片中野猪的行为,统计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引入月相对丰富度和时间段相对丰富度两个指数分别研究野猪的年活动规律和日活动规律;利用一个种群估测模型探讨野猪密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春季野猪以走动、采食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36%、25.6%和17.4%;夏季野猪以走动、站立、采食和跑动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35.7%、23.6%、17%和16.5%;秋季野猪以采食、走动和发情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0.3%、19.3%和17.8%;冬季野猪以采食、走动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3.7%、26.7%和11.9%。(2)野猪在8月、9月和12月活动较为频繁;全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4:00-16:00,低谷出现在22:00-04:00,四季显示活动规律不同。(3)2009-2012年野猪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猪的行为活动和种群动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野猪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0.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介导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s),能识别表达在病原微生物上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并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途径引起核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启动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