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盘菌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雨生 《真菌学报》1992,11(3):207-209
  相似文献   
2.
杯叶科是食鱼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寄生的吸虫。本文修订了以往在福建报道的虫种,叙述了一个新属三个新种,取消了前此所定的一个属及种[Tangiella parovipara(Faust and Tang,1938)],认为是存疑的种。本文还报道了盖前冠吸虫 Prosostephanus Tubangu,1922的终末宿主河獭,从而作者(Tang,1941)完成了其生活史的研究。本文比较了从河獭所得的标本与从描、犬所获标本各器官的测量数据,发现由最佳的终末宿住所得标本,其个体及各器官和卵子的测量数据均较大。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粉褶蕈属的分类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海南省粉褶蕈属[Entoloma(Fr.)Kumm.]6个新种,它们是:锈褐粉褶蕈(Entoloma terruglneobrunneum W.M.Zhang sp nov.),紫褐粉褶蕈(Emoloma purpureo-brunncum W.M.Zhang sp.nov.),丛生粉褶蕈(Entoloma aespitosum W. M. Zhang sp. Nov).肉褐粉褶蕈(Entoloma carneobrunneum W.M. Zhang sp. Nov.)近杯伞状粉褶蕈(Entolomasubclitocyboides W. M. Zhang sp.nov.),近偏生粉褶蕈(Entoloma subecceatricum W. M.Zhang sp.nov.),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马勒姆杯棕鞭藻(Poterioochromonas malhamensis)是典型的混合营养型单细胞鞭毛藻, 因个体微小且形态多变, 该鞭毛藻的正确鉴定十分困难, 且至今针对该物种一直没有详细全面的形态描述。从小球藻的大规模培养中分离出一株捕食性鞭毛藻P. malhamensis CMBB008, 利用荧光染色、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并获取该物种的SSU rDNA和rbcL基因序列用于探讨该物种的系统发育地位。文章在前人形态描述的基础上, 详细记录了囊壳和叶绿体的形态: 囊壳柄长18.3—47.5 μm, 杯体宽8.5—11.3 μm, 深6.3—10.7 μm; 叶绿体1—2个, 为中间桥接的二裂片状。文章还结合光镜和电镜观察首次报道了该物种的硅质胞囊, 发现其具有独特的三层领状结构和顶端孔塞结构, 并揭示了其主要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及重要代谢产物, 如油滴和金藻昆布多糖液泡等。通过不同种株间的比较研究发现, 作为Poterioochromonas属重要形态特征的囊壳和叶绿体, 由于形态变异性高, 不适合用于P. malhamensis的鉴定, 而胞囊形态很可能作为Poterioochromonas种间区分的重要形态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oterioochromonas所有株系聚为一大支, 表明该属是单系类群。P. malhamensis CMBB008位于模式株P. malhamensis SAG933-1a所在的大分支内。Poterioochromonas支系可分为P. malhamensis和P. stipitata两个姊妹群, P. malhamensis支系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姊妹支, 其中CCMP3181可能并不是P. malhamensis。研究补充和完善了P. malhamensis的形态和分子数据, 并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角度为Poterioochromonas属的分类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初次全身化疗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眼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化疗的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60例,年龄在50-75岁之间,在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分别进行眼表评估.检查内容包括:干眼相关症状问卷调查,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羊齿状结晶、结膜丽丝胺绿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1)问卷调查提示全身化疗后,患者眼部出现视力波动、干涩、眼部不适等症状是最常见的;2)患者全身化疗后,眼表出现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量减少,结膜杯状细胞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与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增加,泪液羊齿状结晶评级下降(P<0.05).结论:全身化疗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眼表产生影响,能导致干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化疗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眼表的健康,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预气道杯状细胞CLCA的表达与功能,对ARDS小鼠肺脏损伤程度的影响,并通过体外细胞研究探讨其机制。方法:制备LPS诱导的ARDS小鼠模型(ARDS组),并在此模型上分别进行干预,包括气道雾化吸入CLCA非特异性阻断剂尼氟灭酸(NFA)(NFA+ARDS组)、气道滴注CLCA特异性抗体(ab-CLCA3)(ab-CLCA3+ARDS组)。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部病理及炎症特征,计算肺损伤评分。运用hCLCA1-siRNA抑制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中h CLCA1的表达,采用real-time RT-PCR法验证抑制效果后,检测各组细胞合成多种炎症因子m RNA水平的差异。结果:HE染色显示,ARDS组与NFA+ARDS组相比,肺部病理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无明显差异,肺损伤评分也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2.0±0.71;ARDS组:6.8±0.45,NFA+ARDS组7.4±0.89,P0.05)。与ARDS组相比,ab-CLCA3+ARDS组肺部病理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加重,肺损伤评分也升高(正常组:1.8±0.83;ARDS组:7.6±0.55,ab-mCLCA3+ARDS组9.8±0.83,P0.05)。real-time RT-PCR检测证实成功构建hCLCA1低表达的16HBE细胞系,同时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TNF-α和IL-1β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阻断气道CLCA功能区域,可以加重ARDS小鼠肺部病理损伤程度及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提示气道杯状细胞CLCA在ARDS小鼠肺部炎症形成过程中发挥抑制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产磷酯酶C菌株筛选及其抗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156个点采土样1268份,利用卵黄琼脂的LB培养基初筛获得产生乳白色晕圈的菌株648株;再用卵黄琼脂滤纸圆片检测获得产生乳白色晕圈和透明圈菌株266株;这些菌株用卵黄琼脂杯蝶法筛选出产生大于13.0mm乳白色晕圈及少量透明圈共73株,经过菌生物量、卵黄杯碟法和抗兔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从73株菌中筛选出15株,菌号为:183,198,247,424,587,596,692,744,754—1,791—2,779,970,998,1107,1182;将此15菌株经菌生物量、卵黄琼脂杯碟法、NPPC法和抗人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从中选出754—1,779,970,1107四株菌进行分类鉴定和已知菌CW—W—90—3菌对照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集7-9月份三种品系的翅果油树叶,检测其水分及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8月份采集的三种品系的翅果油树叶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且水分含量相对较少。此外,8月份大宫灯品系朝南方向的翅果油树叶中总黄酮含量高;翅果油树叶含水量和总黄酮含量无直接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翅果油树叶最佳采收时期的确立及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荣荣  李敏  孙珊珊  闫江  张虎芳  白明 《昆虫学报》2022,65(10):1343-1353
【目的】本研究对红角辉蝽Carbula crassiventris和紫翅果蝽Carpocoris purpureipennis完整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以探究蝽亚科(Pentatominae)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并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方法】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测定红角辉蝽和紫翅果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组装和注释。基于这2个种和其他30个蝽亚科分类单元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第1和2位密码子以及2个r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贝叶斯和最大似然法重建蝽亚科系统发育树。【结果】红角辉蝽和紫翅果蝽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 824 和16 575 bp, 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蝽亚科内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保守且没有发现基因重排。此外,蝽亚科内的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和RNA结构均较为保守; 控制区重复序列拥有不同的长度、类型和拷贝数。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重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二星蝽族(Eysarcorini)、果蝽族(Carpocorini)、稻绿蝽族(Nezarini)和Antestiini构成一个稳定分枝。【结论】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辉蝽属Carbula应属于二星蝽族,而果蝽属Carpocoris、斑须蝽属Dolycoris和珠蝽属Rubiconia同属于果蝽族。  相似文献   
10.
对大杯香菇中20个(品种和辐射选育新株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6项评价指标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氨基酸比值系数分,达到22.70%;其次为氨基酸评分,变异系数为18.08%;其它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化学评分、生物价、营养指数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为4.18%、3.76%、3.37%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