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马勒姆杯棕鞭藻(Poterioochromonas malhamensis)是典型的混合营养型单细胞鞭毛藻, 因个体微小且形态多变, 该鞭毛藻的正确鉴定十分困难, 且至今针对该物种一直没有详细全面的形态描述。从小球藻的大规模培养中分离出一株捕食性鞭毛藻P. malhamensis CMBB008, 利用荧光染色、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并获取该物种的SSU rDNA和rbcL基因序列用于探讨该物种的系统发育地位。文章在前人形态描述的基础上, 详细记录了囊壳和叶绿体的形态: 囊壳柄长18.3—47.5 μm, 杯体宽8.5—11.3 μm, 深6.3—10.7 μm; 叶绿体1—2个, 为中间桥接的二裂片状。文章还结合光镜和电镜观察首次报道了该物种的硅质胞囊, 发现其具有独特的三层领状结构和顶端孔塞结构, 并揭示了其主要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及重要代谢产物, 如油滴和金藻昆布多糖液泡等。通过不同种株间的比较研究发现, 作为Poterioochromonas属重要形态特征的囊壳和叶绿体, 由于形态变异性高, 不适合用于P. malhamensis的鉴定, 而胞囊形态很可能作为Poterioochromonas种间区分的重要形态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oterioochromonas所有株系聚为一大支, 表明该属是单系类群。P. malhamensis CMBB008位于模式株P. malhamensis SAG933-1a所在的大分支内。Poterioochromonas支系可分为P. malhamensis和P. stipitata两个姊妹群, P. malhamensis支系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姊妹支, 其中CCMP3181可能并不是P. malhamensis。研究补充和完善了P. malhamensis的形态和分子数据, 并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角度为Poterioochromonas属的分类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车轮虫属一大类寄生性纤毛虫原生动物,可不同程度地给宿主造成危害,故对其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经济价值。文中简单回顾了车轮虫的分类研究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历史。在分类学研究领域方面,全面介绍了目前车轮虫科已发现属的寄生部位和地理分布等;而系统发育研究领域方面,则介绍了车轮虫研究在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这三个时期的进展,包括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对该领域今后应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车轮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车轮虫属一大类寄生性纤毛虫原生动物,可不同程度地给宿主造成危害,故对其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经济价值。文中简单回顾了车轮虫的分类研究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历史。在分类学研究领域方面,全面介绍了目前车轮虫科已发现属的寄生部位和地理分布等;而系统发育研究领域方面,则介绍了车轮虫研究在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这三个时期的进展,包括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对该领域今后应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择天蓝喇叭虫(Stentor coeruleus)作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南湖、月湖、关桥3个水体共5个样点天蓝喇叭虫(S.coeruleus)样本的总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聚类分析,以检测各个样本的遗传相似性和趋异程度,借以评估样本间的遗传变异度。结果如下:(1)从98条随机引物中筛选12条引物共扩增出89条大小为100~1500bp的清晰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4条片段。(2)用Rapdistance1.04分析显示,不同样点样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异,其遗传距离在0.076~0.416之间。(3)构建的聚类图中,南湖3个样点的遗传距离较近,在聚类图上聚成一枝,应该为同一个种群。本试验将为探讨水体原生动物迁徙能力对生物群系分化的影响积累实例资料,更希望可以促进水体原生动物的研究和种间过渡区本质及物种扩散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1种海水腹毛目纤毛虫-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尾钝圆,身体柔软,高度可曲;皮层颗粒棕黄色,主要呈玫瑰花形分布,其余散布;表膜下具另1种无色、双面凹形颗粒.口围带小膜数为48~55;左、右缘棘毛各1列,中腹棘毛排成典型的锯齿状并延伸至横棘毛附近;额棘毛无明确分化,呈冠状排布并与中腹棘毛列相连续;口棘毛1根,额前棘毛2根;背触毛4列.大核90~140枚.伸缩泡位于体后左侧1/3处.经比较表明,尽管纤毛图式高度相似,P.rubra仍可以很容易地依据体色、伸缩泡的位置、皮层颗粒的大小、颜色、排布等活体特征与相近种区分.说明活体观察在纤毛虫种类鉴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车轮虫齿体特征的量化及其种内种间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齿体特征是车轮虫物种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首次提出一种齿体结构面积比例量化法,即通过对齿钩、齿锥、齿棘、齿体环各部分反口面观面积的测量,分别计算出前三者与所在齿体的面积比以及所有齿体总面积与齿体环的面积比,从而将齿体特征转换为量化指标依据所测量化值,采用相似性聚类法,我们首先探讨了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billis chen,1963)的三个种群的亲缘关系,然后以劳牧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lomi Xu,Song & Warren,1999)为外类群,选择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1963)、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杜氏车轮虫(Trichodina dormergui Wallengren,1897)和Trchodina fahaka(Khaled A.S.Al-Rasheid,2000)为研究对象,对车轮虫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dr值可以有效地表现种群间的差异;同时还发现齿棘面积比例较高的杜氏车轮虫和异齿车轮虫进化较晚,而齿棘面积比例较低的显著车轮虫进化较早,并得出了齿棘越发达,车轮虫越进化这一结论,支持了徐奎栋等所提出的游走亚目六种基本齿型的进化顺序。这种量化研究方法不但可对车轮虫齿体的各部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而且还可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车轮虫种群间及物种间亲缘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微型生物群落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 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生境的水质特征。《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法》是我国首个生物监测国家标准, 被证明是一种快速、经济、准确的监测方法。然而, 由于PFU法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费时耗力且不易标准化, 严重阻碍了该方法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近年来, 环境DNA(eDNA)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微型生物形态鉴定的瓶颈, 能高效、准确地鉴定出水环境中包括微型生物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为此, 文章提出微型生物群落eDNA-PFU法, 即基于eDNA技术改进的PFU法, 对微型生物群落进行监测。为了对eDNA-PFU法进行验证, 文章针对武汉东湖水体中的原生动物群落开展了预实验, 结果表明eDNA-PFU法较传统PFU法覆盖度与灵敏度均更高, 可以真实、全面、准确地揭示水体中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因此, 基于eDNA-PFU法的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有望为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生态考核提供新一代的生物监测标准。  相似文献   
8.
2018年7月、8月、12月及2019年1月, 对武汉东湖沿岸带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夏冬两季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属50种, 其中轮虫22属37种、枝角类10属10种、桡足类3属3种。夏季优势物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 冬季优势物种为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疣毛轮虫(Synchaeta spp.)、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犀轮虫(Rhinoglena sp.)。将观察到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图像信息采集, 并确定了部分物种SSU rRNA序列, 为淡水浮游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参考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研究的历史文献数据, 东湖数十年来浮游动物物种数逐渐下降, 轮虫优势物种由寡污型转为β-中污型甚至α-中污型。夏冬两季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 夏季轮虫平均密度(56.2 ind./L)和生物量(0.22 mg/L)低于冬季(476.3 ind./L、0.44 mg/L), 而甲壳类密度(137.8 ind./L)和生物量(2.88 mg/L)高于冬季(53.1 ind./L、1.12 mg/L)。夏季浮游动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冬季, 夏冬两季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 水质评价表明东湖夏季(中污染)优于冬季(重污染)。夏冬两季温度、溶解氧、pH、盐度和ORP五种环境因子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RDA分析表明, 其中温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