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相似文献   
2.
福建九龙江口缢蛏泄肠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是我国闽浙沿海人工养殖的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由于各种敌害的侵袭使产量大幅度的下降。所有敌害中以食蛏泄肠吸虫(Vesicocoelium solenophagum Tang,Hsu et al.,1975)具有鳍毛尾尾蚴(Tricho-furcocercus cercaria)的幼虫期所引起的“黑根病”危害最大。我们于1975年4月至1976年8月对本病害的病原、媒介及季节变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3.
内蒙东部地区绵羊中华双腔吸虫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 Tang et Tang,1978)的生活史虽经研究,但本吸虫在第二中间宿主及终末宿主体内发育的情况尚未经阐明(唐崇惕等,1980).内蒙科右前旗附近数个旗县是本吸虫的流行区,1980—1981年我们在那里进行本项工作,从  相似文献   
4.
5.
内蒙古东部绵羊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东毕属(Orientobilharzia)吸虫是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门静脉血管中的血吸虫。国内报道过的东毕吸虫有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 turkestanica(Skriabin,1913)Dutt et Srivastava,1955、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O. turkestanica(Skrjabin,1913) var.tuberculata(Bhalerao,1932)和程氏东毕吸虫O.cheni Hsu et Yang,1957 3种(徐锡藩,1938;唐仲璋、唐崇惕,1978;白功懋、刘忠等,1963;许绶泰、杨平,1957;等)。近年来了解到本类吸虫在国内东北、西北及新疆等地牧区中对牛羊等牲畜危害很大。为了要知道内蒙古东部浅山丘陵型牧区中本吸虫病病原种类、流行状况、中间宿主种类及它们含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内蒙科尔沁草原实验观察了绵羊体内62日龄及三年龄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雌雄虫。三年龄虫体变小,大多数雄虫的睾丸内质呈不同程度空泡伏,部分雌虫的卵巢和卵黄腺萎缩或消失,体形变异。实验羊粪便的虫卵孵化率逐年下降,粪便散入水中后连续4—5天有毛蚴孵出,毛蚴数最多的是在次日上午,随后每天上午有一递减的小高峰,下午极少、夜间消失。  相似文献   
7.
8.
唐崇惕  顾嘉寿 《四川动物》1999,18(4):152-156
内蒙科尔沁草原是牛羊胰脏阔盘吸虫病及肝脏双腔吸虫病严重的流行区。作者从双腔吸虫的昆虫宿主(第二中间宿主) 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 腹中查获索线虫幼虫, 检到从黑玉蚂蚁腹部自动弹出的后感染期的索幼虫。与此后感染期索幼虫同形态的索幼虫在黑玉蚂蚁巢窝土壤中也找到。黑玉蚂蚁巢窝土壤中有数种索科线虫, 仅中华二索线虫( Amphimermischinensis) 的雌雄成虫在长细大小以及形态结构上与黑玉蚂蚁索幼虫相像, 它们是否同一种类尚待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9.
1.毛肤石髓的身体呈扁平型,其体制是左右对称的。 2.背部两侧各有九枚棘丛,自前端沿着壳板外缘到体后端排列成纵行。 3.将八枚壳除去以后所看到的两条直肌在第一枚壳板和第八枚壳板部位上的分布都和石髓属中其他种类不一样。斜肌也不若其他种类粗大。 4.毛肤石髓消化系统的唾腺,解剖时相当清楚,呈分枝小管。糖腺是大囊状不分枝而略有褶皱,肝脏和肠迂回的形式等等都和Plate氏所解剖的Nuttalochiton hyadesi很不相似。 5.排泄系和其他石髓相同是倒“∧”字形,但自倒“∧”字尖端向前伸出的肾管并不粗大,上有许多分枝。倒“∧”字的外枝膨大成胆囊状,仅一开口,分枝极少,甚至没有。内枝较粗大,几乎与胆囊状的外枝紧贴着,这些都是和一般石髓不同处。 6.循环系扣其他类的石鳖大致相似,但心室与心耳的形态和孔道也不一样。 7.不成对的中央生殖腺是很长的椭圆形,前后几乎同样的粗细。生殖输管起初很膨大,到开口体外时才骤然细小。这也是和一般石髓不同。 8.神经系是四条神经干的型式,是不规则的梯形。  相似文献   
10.
外睾吸虫幼虫期的早期发育及贝类宿主淋巴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崇惕  舒利民 《动物学报》2000,46(4):457-463,T008
日本血吸虫病的媒介钉螺也是外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本文报告外睾吸虫早期幼虫在钉螺及窄口螺的寄特发育形式及贝类宿主的反应情况。贝类宿主吞食外睾吸虫虫卵后12天,毛蚴体体中的胚细胞已穿过宿主胃肠壁分散在其外围组织中。螺体在其头颈部产生大量血淋巴细胞并下行到内脏团包围虫体的胚细胞。生存的虫体胚细胞分散地通过宿主循环系统被送到消化腺及生殖腺的间隙中发育成早期雷蚴胚球。在雷蚴胚球周围尚有开始消退的宿主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