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呲虫啉、杀虫双对美洲蜚蠊中枢神经的电生理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第V1腹神经节突触后电位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吡虫啉、杀虫双对中枢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73x10-7mol/L吡虫啉和 1.38XlO-5Stool/L杀虫双处理后初期均能引起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发放增强,随后导致突触传递阻断。而吡虫啉较杀虫双阻断传递快,且用Ringer生理溶液冲洗不易恢复,表明吡虫啉较杀虫双激动剂活性更强。以3.37×10-5mol/L甲胺磷预处理中枢神经样品后,再进行杀虫双处理,则突触后电位的发放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增强,产生连续超幅排放(overshooting)现象,相反,甲胺磷预处理对随后进行吡虫啉处理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吡虫啉、杀虫双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吡虫啉处理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嗅觉学习行为及脑部基因转录的影响,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负面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实验室条件下一次性饲喂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含有4 ng吡虫啉的50%蔗糖溶液,以饲喂不含吡虫啉的50%蔗糖溶液为对照,通过伸吻反应(proboscis extension response, PER)行为实验测定其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嗅觉学习行为的影响;收集上述测试的意大利蜜蜂工蜂脑部提取RNA,进行RNA-Seq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挑选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检测其在脑部的表达量以验证RNA-Seq测序结果。【结果】一次性饲喂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含4 ng吡虫啉的50%蔗糖溶液后,意大利蜜蜂的嗅觉学习能力与对照组(饲喂50%蔗糖溶液)相比显著降低。RNA-Seq测序结果显示饲喂意大利蜜蜂含4 ng吡虫啉蔗糖溶液后,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共有123个DEGs[校正后的P值(padj)<0.05)],包括82个下调DEGs和41个上调DEGs。GO聚类分析发现下调DEGs主要富集在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性甲基转移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蛋白质异二聚化活性等,上调DEGs主要富集在跨膜受体活性、分子传感器活性、神经学系统过程等功能条目。KEGG富集分析显示下调DEGs主要富集在核糖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碳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及Toll和Imd信号通路,上调DEGs未富集在KEGG代谢通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测试的6个DEGs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与RNA-Seq测序结果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million)值变化趋势一致,证明RNA-Seq测序结果可靠。【结论】亚致死剂量吡虫啉胁迫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显著降低意大利蜜蜂的嗅觉学习能力,影响意大利蜜蜂脑部免疫解毒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活性及氧化还原等生物代谢过程;亚致死剂量吡虫啉短时胁迫会刺激意大利蜜蜂的嗅觉感觉过程及神经信号传导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雄蜂对蜂群繁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吡虫啉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雄蜂生长发育和基因表达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意大利蜜蜂雄蜂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00001、0.0001和0.001 μg/μL浓度的吡虫啉对雄蜂幼虫进行连续饲喂处理.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虫的发育形态及死亡率,在雄蜂幼虫后期(移虫后6d)测量幼虫体重.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经吡虫啉处理的雄蜂进行转录组测序,进而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取食吡虫啉后的雄蜂幼虫,体重低于正常雄蜂,当浓度高于0.0001μg/μL时差异显著;雄蜂幼虫取食吡虫啉后出现死亡现象,且死亡率随吡虫啉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上调与下调基因数量分别为390个和130个.GO富集分析结果上调基因共分布于55个GO条目,富集基因数量最多的是细胞进程、细胞、细胞组件、细胞膜、细胞膜组件、结合,下调基因共分布于48个GO条目,富集基因数量最多的是细胞进程、细胞、细胞组件.富集在有关生殖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数量为21个,下调基因数量为5个.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上调基因富集在159个通路上,其中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是蛋白质消化吸收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下调基因富集在71个通路上,其中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是溶酶体、胰液分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结论]吡虫啉能抑制意大利蜜蜂雄蜂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幼虫死亡,同时,可以影响雄蜂的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和生殖系统等.本研究结果为蜜蜂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nC22矿物油及其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的室内毒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室内评价nC22矿物油单独使用,以及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毒力,并筛选nC22矿物油对吡虫啉防治柑橘木虱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比例,为矿物油防治柑橘木虱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nC22矿物油以及阳性对照nC23和nC28矿物油,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分别检测矿物油对柑橘木虱卵和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处理后第7天(卵)和第1天(若虫和成虫)的LC 50值评估毒力。将nC22矿物油与吡虫啉以不同配比混配,测定混配液对低龄若虫的毒力,使用交互测定法、共毒因子(co-toxicity factor,CTF)法和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法评价矿物油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单独使用时,nC22矿物油对卵的LC 50值低于nC23和nC28矿物油;对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的LC 50值与nC23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8矿物油;对成虫的LC 50值与nC28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3矿物油。与吡虫啉混用时,nC22矿物油与吡虫啉混配比例为3∶7,4∶6和7∶3时,矿物油对吡虫啉有增效作用:交互测定法中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实际死亡率位于等效线的上方,CTF值分别为34.807,22.655和40.798,CTC值分别为187.410,183.876和222.936。3种混配液中7∶3的混配比例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最强。【结论】nC22矿物油对柑橘木虱的毒力高于进口nC23矿物油及传统nC28矿物油,且以适当混配比例混用时nC22矿物油对吡虫啉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理论上可大幅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苹果绵蚜Eriosomalanigerum对不同类别杀虫剂的抗药水平,为田间苹果绵蚜化学防控过程中的药剂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8年6-7月间,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3省14个地区苹果绵蚜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抗药性。【结果】研究表明,西安杨凌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最低,LC50值仅为6.813 mg/L;烟台招远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最高,LC50值为79.496 mg/L。多数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水平较低,其中烟台龙口地区抗药水平最低,LC50值为4.341 mg/L,烟台栖霞地区抗药性最高,LC50值为37.689 mg/L。青岛即墨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最低,LC50值仅为5.261 mg/L;烟台招远地区苹果绵蚜种群对吡虫啉已经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RR=10.859),LC50值为57.128 mg/L。不同虫态抗药性检测表明,除了烟台蓬莱地区的若蚜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出现了抗药性提高的现象外,其它大部分苹果绵蚜3龄若蚜对药剂的抗性与成蚜相近。【结论】苹果绵蚜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保持在低水平或敏感状态。在今后防治中应继续坚持交替轮换的用药原则,防止苹果绵蚜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抗吡虫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抗吡虫啉单克隆抗体,建立经济、快速、准确的吡虫啉残留免疫学分析方法,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分析吡虫啉及其类似农药的电荷分布后,选择1-[6-(2-羧乙硫基-3-吡啶)甲基]-N-硝基-2-咪唑啉亚胺 (H1) 作为免疫半抗原,1-(6-氯-3-吡啶甲基)-3-羧丙基-N-硝基-2-咪唑啉亚胺 (H2) 作为包被半抗原,利用NHS酯法将H1和H2分别与牛血清蛋白 (BSA) 和卵清蛋白 (OVA) 偶联合成免疫原与包被原。免疫BALB/c小鼠后,采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共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吡虫  相似文献   
8.
应用青蛙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新型杀虫剂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青蛙蝌蚪和成体的遗传毒性 ,结果表明 :当吡虫啉为 2mg/L时 ,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浓度升高到 8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为 3 2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并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843 )。而抑食肼在浓度为 2 .5mg/L和 10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增至 40mg/L时 ,微核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吡虫啉与抑食肼各浓度组对青蛙红细胞的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都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具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60 ,r=0 .990 )。  相似文献   
9.
吡虫啉对白背飞虱取食的抑制作用可以用蜜露分泌量的减少和体重的减轻来衡量。吡虫啉处理后,白背飞虱蜜露分泌量的减少比率随浓度的加大而上升,随处理后时间的推移首先表现为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下降,最高浓度0.0250mg/kg处理,蜜露分泌量减少最显著的第6d,减少比率为57.28%。与对照相比,吡虫啉处理后,白背飞虱体重的变化随浓度上升而加大,随时间的推移表现为持续上升,最高浓度0.0250mg/kg处理时,第8d的体重减轻比率为36.03%。  相似文献   
10.
吡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结合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毗虫啉、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征的差异:①毗虫啉是高活性的神经毒剂,扑虱灵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②吡虫啉对褐稻虱三龄若虫的浸苗活性是扑虱灵的9.3倍,对成虫和卵的杀伤作用显地高于扑虱灵。③水稻茎叶对呲虫啉的吸收传导能力略高于扑虱灵,根对毗虫啉的吸收能力显高于扑虱灵。④毗虫啉对褐稻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杀伤力大,扑虱灵安全。这两种药剂上述特征的差异性在生产上对种群控制效果表现为,呲虫啉前期的速效性要显高于扑虱灵,中期的控效作用和后期的持效作用二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