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在麻醉并制动的大鼠上观察了中缝背核(DR)条件刺激对由苔状和爬行纤维传入引起的小脑浦肯野细胞(PC)诱发反应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刺激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可以引起苔状和爬行纤维向对侧小脑皮层第Ⅵ和Ⅶ小叶的传入,因而在该小叶上记录到 PC 的诱发简单锋电位(SS)和复杂锋电位(CS)反应,潜伏期分别是8—25和12—30ms。(2)以不影响PC 自发 SS 和 CS 活动的阈下强度刺激 DR,可显著地压抑 PC 对于刺激感觉运动皮层引起的苔状和爬行纤维兴奋所产生的诱发 SS 和 CS 反应,这种压抑作用可持续数百毫秒。(3)DR条件刺激对 PC 的诱发 SS 和 CS 反应的压抑作用可以被静脉注射5-HT 受体阻断剂羟甲丙基甲基麦角酰胺所减弱或阻断。上述结果表明 DR 的5-HT 能纤维传入可以降低苔状和爬行纤维对 PC 的突触作用效力,抑或降低 PC 对突触传入的反应敏感性,提示中缝-小脑5-HT,能纤维传入系统参与了小脑某些重要的神经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余启祥  高菊芳 《生理学报》1989,41(3):231-240
本文用电生理学和HRP示踪法,研究了大鼠海马-小脑皮层投射的空间分布,小脑皮层的海马投射区与其深部核团间的纤维联系。 电生理学的实验结果表明,刺激背侧海马CA_1/CA_3区,均可使小脑皮层第Ⅵ小叶的浦肯野细胞产生顺行多突触的诱发简单锋电位和复杂锋电位反应。提示背侧海马CA_1/CA_3区与小脑皮层之间有经苔状纤维和攀缘纤维的多突触投射。实验证明,大鼠的这一投射的终止区域,集中在小脑皮层第Ⅵ小叶中线外侧0.8—1.4mm的范围内;并且来自CA_1区的投射以对侧性为主,CA_3区的投射以同侧性为主。HRP示踪的实验表明,背侧海马CA_1/CA_3区在小脑皮层第Ⅵ小叶的投射区是小脑纵区组构的间位区,该区皮层与间位核之间存在着交互投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脑皮质是指覆盖在小脑表面的灰质而言。近年来,藉助于染色新技术与电镜观察发现它的微观结构如下(图1):动可促进浦氏细胞兴奋,橄榄小脑束(自下橄榄核进入小脑皮质的神经纤维束)的传入纤维可能属于此类。另一种传入纤维叫苔藓纤维(mossy fibers)。它终于颗粒细胞层,与颗粒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再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麻醉并制动的大鼠上观察了电刺激巨细胞网状核(Gi)对小脑浦肯野细胞(PC)自发及诱发简单锋电位的影响。结果如下:(1)刺激Gi可使PC的简单锋电位出现潜伏期小于20ms的抑制性或兴奋性反应,并以抑制性反应为主。抑制性反应持续40-100ms,而兴奋性反应的时程可达200ms以上;(2)注射5-HT_2型受体阻断剂methysergide可以减弱或阻断电刺激Gi对PC自发简单锋电位的抑制作用;(3)条件性Gi刺激可以显著压抑或加强由刺激对侧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引起的PC诱发简单锋电位反应。以上结果说明:在大鼠存在Gi-小脑通路,这一通路中的部分纤维是5-HT能的。Gi-小脑纤维可能通过突触和/或非经典突触的化学传递方式对PC的电活动产生某种调制性的影响。推测Gi-小脑传入纤维投射可能在某些小脑功能活动,如肌紧张及姿势的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电生理方法将家兔上丘浅层神经元分成3类,其中两类为传出神经元分别投射到丘脑枕核(N=52)和外膝体背核(N=54),其它均归为第3类(N=99).2类传出神经元都接受单突触视觉传入,其传入视束纤维的传导速度基本相同,说明在家兔上丘,这2个通路没有传导速度的差异.它们还接受来自视束的三突触抑制性传入,可能是经返回抑制回路介导的.第3类神经元接受双突触视觉传入和三突触的抑制性传入,其机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下橄榄小脑系统是六十年代中期Eccles等揭示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以来在小脑功能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侧面。近年来,用电镜、放射自显影和辣根过氧化酶等技术对下橄榄核的微细结构、攀缘纤维(CF)的起源和分布做了系统的研究。在电生理学方面发现并重视了攀缘纤维传入的抑制作用,对下橄榄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兴奋时复合峰电位形成的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发展了一些专门或主要应用于下橄榄小脑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下橄榄小脑系统是六十年代中期Eccles等揭示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以来在小脑功能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侧面。近年来,用电镜、放射自显影和辣根过氧化酶等技术对下橄榄核的微细结构、攀缘纤维(CF)的起源和分布做了系统的研究。在电生理学方面发现并重视了攀缘纤维传入的抑制作用,对下橄榄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兴奋时复合峰电位形成的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发展了一些专门或主要应用于下橄榄小脑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途径。方法:用海人酸(KA)损毁大鼠双侧小脑顶核,术后第8d用血细胞计数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和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用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中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检测动物淋巴细胞数和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KA注入双侧小脑顶核后第8d,在Nissl染色的小脑切片,呈现双侧顶核内神经元胞体破坏。作为对照,在生理盐水注入顶核的动物脑片上,可见正常的Nissl小体。小脑顶核损毁后第8d,动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以及血清中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顶核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动物。电损毁小脑上脚交叉处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后第8d,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抗SRBC特异性IgM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损毁小脑上脚交叉的对照动物。结论:小脑顶核的神经元胞体损毁导致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小脑顶核投射至下丘脑的神经纤维损毁同样引起淋巴细胞功能增强,这些结果提示小脑顶核至下丘脑的神经投射参与介导小脑顶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潘敬运  潘文溪 《生理学报》1989,41(4):367-374
本文目的在于用小脑延髓池注射(Ict)受体阻断剂的方法,观察低位脑干阿片样受体与α肾上腺素受体对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和主动脉神经降压效应的影响。实验在戊巴比妥钠麻醉兔中进行。Ict人工脑脊液(CSF)对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和主动脉神经的降压反应均无明显影响。Ict 550nmol纳洛酮可显著抑制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的降压效应,但能明显增强刺激主动脉神经的降压效应。Ict酚妥拉明可显著抑制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和主动脉神经的降压效应。Ict纳洛酮可逆转酚妥拉明对刺激主动脉神经的降压效应的抑制,但不影响酚妥拉明对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的降压效应的抑制。Ict纳洛酮和酚妥拉明都不影响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降压反应与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抑制性相互作用。Ict酚妥拉明使MAP显著下降;纳洛酮不影响MAP,但可逆转酚妥拉明降低MAP的作用。上述结果提示,激动低位脑干的阿片样受体可增强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的降压作用,减弱刺激主动脉神经的降压作用,激动α肾上腺素受体可增强刺激肾神经传入纤维和主动脉神经的降压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中缝大核的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中缝大核(NRM)的研究工作表明:延脑腹侧网状结构各核团(包括NRM)的定位及命名仍有争议。NRM 最重要的传出和传入联系分别是到脊髓的下行纤维和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纤维投射;参与体内痛调制系统的核团包括NRM 和邻近的诸网状细胞核群;NRM 神经元多数被伤害性刺激所兴奋,从而参与痛调节的负反馈环路;NRM 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参与吗啡镇痛存在着分歧。作者提出假设:体内可能还存在下行易化通路调制痛觉传递。  相似文献   

11.
猫颈部和腹部迷走神经加压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激麻醉猫颈部和腹部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升压反应,不但反应模式有别,其升压机制也不同。颈部迷走加压反应是在出现快速降压之后的一个缓慢持续的血压升高,而腹部迷走加压反应则是一个快而短暂的升压反应。在颈迷走加压反应出现的同时伴有血浆加压素(AVP)的增加,但血浆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 Ⅱ(ANG Ⅱ)和肾神经放电(RND)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腹部迷走加压反应的出现则伴有 RND,PRA 和血浆 ANG Ⅱ 水平的增加,但 AVP 无明显改变。兴奋同一迷走神经颈腹段传入纤维引起的升压效应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传入纤维的来源和在中枢的投射部位不同,因而升压机制也各异。  相似文献   

12.
王彬  邓超 《生理学报》1989,41(2):120-127
在53只家鸽的纹状体上系统地探查了刺激臂丛和坐骨神经所引起的平均诱发电位。结果发现,臂丛传入的投射区位于新纹状体、上纹状体和外纹状体之内,坐骨神经传入投射区则分别与臂丛传入的新纹状体投射区和上纹状体部分投射区重合;臂丛和坐骨神经投射区均接受身体两侧的传入。作者认为,家鸽纹状体内的前、后肢躯体感觉传入投射区是分散的,并非形成一个集中的中枢;前肢的投射区较大,可能与机能分化有关,身体不同部位的传入冲动在同一投射区内的会聚,对于肢体活动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腺病毒41型(Human adenovirus 41,HAdV-41)是引起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为了解北京地区腹泻儿童中HAdV-41 Fiber基因的分子变异和遗传进化特征,选取2010-2019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腹泻患儿HAdV-41阳性的粪便标本,扩增Fiber全基因,使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系统发生、遗传进化、种群演变和选择压力等分析.结果显示HAdV-41本地毒株存在1644碱基(547氨基酸)和1689碱基(562氨基酸)两种长度的Fiber基因,截短的15个氨基酸位于Fiber蛋白纤维轴区.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提示检测到感染短Fiber基因的HAdV-41的患儿年龄更小(P=0.036).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Fiber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大于97%,主要分为四个进化分支(Ⅰ、Ⅱ、Ⅲ和Ⅳ),其中Ⅰ和Ⅲ是主要的流行分支,分支Ⅰ主要在国内流行,而分支Ⅲ全球均有流行.HAdV-41共祖起源可追溯到1856年,平均进化速率每年为6.81×105碱基替换/位点,10年间理论有效种群一直比较平稳呈缓慢下降趋势.压力选择分析表明,一个正向和三个负向选择位点均位于Fiber蛋白的纤维轴区.上述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不同进化分支的HAdV-41在北京地区流行,进化速率稳定.Fiber蛋白轴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氨基酸缺失.  相似文献   

14.
GAP-43,netrin-1,collapsin-1和neuropilin-1被认为在成网络分布的神经联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年幼的啮齿类动物中,小脑包含5种不同的集中分布层:白质、内颗粒细胞层(IGL)、浦肯野氏细胞层(PCL)、分子层(ML)和外颗粒细胞层(EGL).与浦肯野氏神经元在出生前产生这一点不同的是,EGL中的细胞在出生后产生,它们接受从前脑olivary核团发出的攀援纤维的主要神经投射,以及从内颗粒细胞发出的平行纤维的神经投射.这些神经投射主要在出生后的前3个星期内建立,同时还有浦肯野氏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而GAP-43,netrin-1,collapsin-1和neuropilin-1在出生后小脑发育的潜在作用仍然不清楚.为了更加清楚地探讨上述问题,检验了GAP-43,netrin-1,collapsin-1和neuropilin-1的mRNA与蛋白质在出生后5,10,20天和成年小鼠小脑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这4种分子在小鼠出生后的小脑中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表达形式,这些结果与出生后发育和成年期间的轴突发生、延伸以及突触形成都有关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发现小鼠出生后10天的小脑中,GAP-43阳性的浦肯野氏细胞也显示netrin-1或collapsin-1阳性,并且collapsin-1阳性的细胞也对 netrin-1 阳性.上述研究结果证明这4种分子可能参与了小脑的出生后发育.  相似文献   

15.
蜡嘴,锡嘴雀和法国鹌鹑耳蜗—中脑听觉中枢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行标记方法表明蜡嘴(Eophona migratoria)、锡嘴(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和鹌鹑(France Coturnix coturnix)脑干内听觉中枢的初级神经元位于耳蜗核(nCO,Cochlear unclei)内。较高级神经元位于中脑背外侧核(MLD,Nucleus 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pars dorsalis)。脑干内听觉传入通路始于nCO,经外侧丘系(LL,Lemni-scus lateralis)可直接投射于MLD。鸣禽鸟蜡嘴、锡嘴是对侧投射,同侧仅有个别纤维被标记,非鸣禽鹌鹑仅是对侧性投射。  相似文献   

16.
余启祥  包建新 《生理学报》1989,41(2):136-144
在三碘季铵酚制动的去大脑猫上,记录了小脑后叶的第Ⅶ小叶皮层浦肯野细胞(PC)对分别刺激顶核、间位核和齿状核的逆行场电位和逆行单位反应,以确定小脑皮层PC对这三个核团投射的空间分布。在鉴定了PC对其靶核团的投射后,用特制的模拟自然屈腕运动的刺激装置来推动猫同侧前肢的掌背,造成腕关节一次轻微的屈曲,观察该PG对这一刺激的单位反应。实验资料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作出平均诱发电位和刺激后时间直方图。 本文以电生理学方法揭示,猫小脑后叶第Ⅶ小叶皮层-核团投射存在较明确的纵区分布模式,纵区之间的分界线走向有一定的弯曲,与前叶略有不同。小脑后叶皮层从中线到两侧2.8mm为顶核区(FZ);其外侧为间位核区(IZ),最大宽度约为3.5mm;齿状核区(DZ)约始于5.0mm处。这三个不同纵区的PC对外周自然屈腕刺激都有反应,但反应细胞的百分数不同,FZ有59%的PC对外周刺激有反应,IZ为84%,DZ为20%。这些结果表明后叶第Ⅶ小叶具有类似于前叶的功能分布,IZ的PC对外周刺激有更大的调制作用,提示该皮层-核团投射的纵区结构有其特定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献报道迷走传入直接或间接投射至多个脑区。本工作分别检验这些脑区在迷走传入引起的降压、降心率反应中的作用。在乌拉坦麻醉、双侧切断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将普鲁卡因微量注入孤束核或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均可明显减小电刺激预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降压(DpV)和降心率反应,但分别将心得安、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室旁核或普鲁卡因注入最后区对DpV和心率减慢反应均无明显影响。保留右侧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在甲基阿托品(i.v.)阻断心迷走神经作用后DpV亦无明显变化,但心率减慢反应被衰减。鉴于我们以往的实验显示孤束核可通过其β-内啡肽能投射纤维作用于RVL而起降压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迷走传入通过孤束核的β-内啡肽能神经元对RVL-交感兴奋神经元起抑制作用是引起降压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钟声  黄仲荪 《生理学报》1988,40(6):539-546
本实验在75只家兔身上进行。观察了腹部迷走神经及内脏大神经传入冲动在延髓投射的分布、潜伏期及反应型式等特征。结果表明,腹部迷走传入冲动相对集中地投射在孤束核(NTS)及其附近区域,并呈现基本对称的双侧性投射。测定了254个延髓细胞的反应潜伏期,平均值为257.44±44.57ms((?)±SD)。内脏大神经传入投射较弥散,而且在 NTS 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布。在 NTS 中存在迷走-内脏神经传入冲动的汇聚。  相似文献   

19.
Song G  Li Q  Shao FZ 《生理学报》2001,53(5):391-395
实验在6只成年猫上进行,将WGA-HRP微量注入C5膈神经核内,通过逆行追踪及5-HT免疫组织化学FITC荧光双重标记方法,研究了中缝核5-HT能神经元向脊髓膈神经核的投射,同时观察了延髓膈肌产运动神经元接受5-HT能纤维投射的情况,结果在中缝苍白核观察到较多的HRP-5-HT双标记神经元,在中缝大核,中缝隐核观察到少数散在的双标记神经元,在延髓疑核,孤束核腹外侧区域的HRP单核记神经元(即膈肌前运动神经元)周围观察到5-HT能轴突末梢,结构表明:发自中缝苍白核5-HT能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可投射到脊髓膈神经核,延髓膈肌前运动神经元接受5-HT能纤维的传入投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RAP)法和显微测量,对大鼠正中神经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SG)的定位投射进行了定量分析.大鼠正中神经向SG的纵向投射主要为C_5~T_1.C_5~T_1各节段SG水平向眉毛状反应带所测均值(mm)分别为0.888、0.935、0.957、0.905和 0.776,而正中神经向C_5~T_1各节段SG水平向投射所测均值(mm)分别在0~0.204、0~0.303、0~0.409、0~0.432和0~0.336的范围,这显示了正中神经投射区均位于SG的内侧带和部分中间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