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锡嘴雀和家鸽中脑发声与听觉核团传入联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HRP神经轴突逆行标记的方法对鸣禽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非鸣禽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us)丘间核内发声与听觉核团的传入联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丘间核内侧部的背内侧亚核接受来自前脑发声运动核团的传入;外侧部的背外侧亚核接受来自脑干听觉中继核的传人。鸣禽与非鸣禽的两亚核接受下行纤维投射的部位既有共同之处,亦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鹌鹑耳蜗内,应用HRP在行标记方法对耳蜗核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同侧的角核和前庭外侧核发现有密集的标记终未,结果表明延髓的角核和前庭外侧是组成延髓听觉中枢--耳蜗核的两个亚核,耳蜗核是听觉上行通路中在脑内的第一级神经元的换元站。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HRP注入鹌鹑耳蜗内顺行追踪方法,在同侧延脑的NM和NA发现标记纤维,结果表明鹌鹑听觉级中枢由NM和NA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4.
鸣禽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发声中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Vocal-control nuclei in hawfinch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were studied by HRP retrograde tr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 Vocal control centres in hawfinch consist of four discrete nuclei. Hyperstriatum ventral, pars caudale (HVc) is the highest nucleus, with its efferent fibers projecting to the rubust nucleus of archistriatum (RA), which in turn projects to the nucleus intercollicularis (ICo) of midbrain and the nucleus intermedius (IM) of medulla oblongata IM innervating vocal organ (syrinx) also receives input from ICo. The both vocal control pathways are not strictly unilateral. ICo plays a relative independent role in vocal control. The stereotaxic coordinates for HVc RA, ICo, IM are tabulated in Table 2. 相似文献
5.
在雌、雄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thraustes)的延脑发声中枢中间核(Interm edius nucleas,IM),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上位脑控制发声核团有原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tchistriatalis,RA)和背中核(Nucleus dersalis medialis,DM)。其中RA双侧被标记,并有明显的左侧优势,特别是在雄性鸟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用常规组织学,HRP 逆行示踪,电生理等方法确定了鸣禽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这些核团的定位坐标值。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通路由四级神经核团组成。位于端脑上纹状体腹侧的尾部区域(HVc)是控制鸣禽发声的高位中枢,它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端脑原纹状体腹内侧的粗核(RA),由 RA 又发出两束纤维,分別投射到中脑丘间核(ICo)和延脑的中间核(IM)。左右侧发声控制神经通路并非严格单侧性,每侧气管鸣管肌群分別受双侧发声中枢的交叉控制。中脑 ICo 在控制发声行为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级发声核团的定位坐标值为,HVc∶p1.3,L/R2.4,H0.8;RA∶1.4,L/R3.2,H6.0;ICo∶p0.3,L/R2.6,H8.5:IM∶P3.1,L/R1.0,H∶7.8。 相似文献
7.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枢、初级中枢耳蜗核由角核和前庭外侧核组成,NA发出以对侧为主的纤维经外侧丘系可直接传入中脑背外侧核形成脑干听觉直接通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 相似文献
9.
鸟类的中脑背外侧核(Nucleus 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pars dorsalis;MLd)相当于哺乳类的下丘,与听觉传入有关。 本实验选用成年锡嘴雀(Cocoothraustes cocoothraustes)21只(10 11)。经轻度麻醉后,于中脑背外侧核(Po.3,LR 2.7—3.2,H8.0—8.5)注入30%HRP(Sigma Ⅵ)溶液0.1—0.4μl。动物存活36—48小时,颈动脉灌流固定后取脑,连续冰冻切片,片厚40 相似文献
10.
11.
12.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呜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徐平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1,34(3):253-255
小鼠是现代生物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特别是随着基因工程动物的大量开发,对小鼠卵母细胞和小鼠胚胎的需求量将日趋增多。但是如果单纯依靠动物的自然排卵,一方面所得到的卵母细胞数或胚胎数较少,一方面又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浪费较多的动物。因此,研究者期望使用较少的动物但仍能得到较多的、正常的卵母细胞或胚胎来满足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Onadera,M等的研究表明,小鼠卵母细胞的发育与年龄有关,同一品系小鼠不同日龄间的自然排卵数差异不显著,出现异常卵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但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系小鼠的超排的效果尚 相似文献
14.
柳叶烟草愈伤组织在分化和芽原基形成期间,DNA 和RNA 含量均高于继代培养物;在芽原基形成后和幼芽生长期间(12天以后),DNA和RNA 含量持续上升,而同期继代培养物巳进入生长静止期,DNA 和RNA 含量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根据RNA 电泳结果还进一步分析了两种愈伤组织培养物各RNA 组分变化与总RNA 含量变化的关系。分化培养物在芽原基形成时有明显升高的RNase 活性峰和持续上升的RNA 合成速率;而此时期继代培养物的RNase 活性及RNA 合成能力均较低;分化愈伤组织的DNA 合成速率在幼芽生长期间仍维持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同期继代愈伤组织的合成速率。这些结果表明,烟草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物比继代培养物有更旺盛的核酸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实验在出生后1周到6周的幼年和成年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rouxi)上进行。结果发现,出生第1周的动物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刺激反应的最佳频率低,潜伏期长,阈值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31.24±14.08千赫,16.56±3.83毫秒和74.24±6.22dB。同时,调谐曲线宽阔,Q10-dB值小,其均值为2.34±0.96。随着周令增长,上述特性逐渐改变。到第6周时,最佳频率的均值发展到70.16±19.16千赫,最佳频率分布峰值也移至75—85千赫的高频段,反应潜伏期均值降至8.12±1.86毫秒,阈值均值降至32.82±26.36dB,已出现相当多具有非常陡削调谐曲线的神精元,Q10-dB值在20以上者占到80%,有的高达100以上,已接近成年动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次报告了烟草愈伤组织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交替途径与细胞色素途径的动态变化,同时检测了内源乙烯产生速率和活性氧(O2、H2O2和·OH)的含量及其相关酶(SOD和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交替途径实际运行量(ρValt)先逐渐上升,于0.75%盐浓度左右时达到极大值,但交替途径容量(Valt)与ρValt并不同步,且细胞色素途径活性(ρ’Vcyt)与ρValt变化趋势相反。与此同时,愈伤组织体内H2O2和O2迅速积累,分别在0.5%和0.75%左右达到极大值,·OH则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内源乙烯产生速率先急剧上升,在0.5%盐浓度左右时达到极大值后下降。将上述变化与各呼吸参数变化相比较发现,H2O2含量和乙烯产生速率与Valt变化曲线同步,而O2与ρValt变化曲线一致,但·OH含量与Valt变化曲线呈负相关。据此我们推测抗氰交替途径的发生、运行可能与活性氧的积累以及乙烯的产生密切相关,并讨论了交替途径运行的一些可能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肠道内NOS与AChE、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一氧化氮合酶 (NOS)、乙酰胆碱酯酶 (ACh E)组织化学及血管活性肠肽 (VI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光镜下比较观察大鼠肠道内 NOS、ACh E、VI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 ,肠肌间丛 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 ,形态不一 ,NOS、ACh E和 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为 ACh E>NOS>VIP,在不同的肠段和层次分布密度有差异 ,NOS与 ACh E存在共染。在肌间丛和粘膜下丛 ,少数 VIP与 NOS共染。在粘膜下丛 ,三种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为 ACh E>VIP>NOS。在肌间丛和粘膜下丛 ,可见 VIP阳性末梢环抱 NOS阳性神经元胞体 ,两者呈终扣样接触。上述结果提示 NOS阳性神经元与 ACh E、 VIP阳性神经元有密切的形态学联系。在消化道功能调节上 ,它们可能起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129品系小鼠几种胚胎组织及其相应的成体组织的酯酶同功酶谱。几种胚胎组织都可检测到共同的具有相同迁移率的C区酶带和E区酶带。在这些胚胎组织的功能发育过程中,C区酶带被其它区带所取代;E区酶带在成体组织中有的活性降低,有的完全消失。从这些比较分析中可以观察到酯酶同功酶从“胚胎型”向“成体型”的转变。与这些结果相对应,F9-1和B7-2胚胎癌细胞克隆株及来源于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系细胞也都具有酯酶C和E的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