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Huan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采用样方法对朱Huan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Huan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位于海拔600-100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Huan成鸟 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幼鸟我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朱Huan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冬水田的恢复及保护对朱Huan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冬季幼鸟与成鸟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压力,成鸟负责照顾幼鸟使其获得最大的生存率,这使得它们的行为选择不同。2016年12月—2017年3月,在河南省三门峡湿地,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了成、幼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行为类型,并对越冬期成、幼大天鹅昼间行为选择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期,成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警戒(29.1%),并高于幼鸟(18.5%);幼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运动(22.7%),并高于成鸟(18.2%)。对不同越冬阶段的行为差异分析表明,成鸟在越冬初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警戒(27.6%),幼鸟的是觅食(26.5%)。在越冬初期,幼鸟经过长时间的迁徙,急需补充能量,因此觅食行为占比最高,此时成鸟为保护幼鸟的安全,在警戒上的时间较其他行为更多;进入越冬中期,成、幼鸟的警戒行为均有所增加(成鸟:32.3%;幼鸟:20.8%),占比最高,此时湖面结冰,大天鹅受到天敌攻击的几率增加,因此成、幼鸟警戒行为均有所增加,且此时天然食物减少,成、幼鸟的觅食行为有所下降(成鸟:8.8%;幼鸟:13.5%),并增加了休息时间,以减少能量消耗来抵御严寒;到了越冬后期,成鸟的警戒行为(27.2%)仍是占比最高的行为,但与前期、中期相比,后期有所下降,幼鸟占比最高的行为是运动(26.3%),如飞行等,此时春季迁徙即将来临,幼鸟需要增加运动来锻炼飞行能力;成鸟此时也需积累能量,因此警戒行为与其他2个时期相比有所下降。在整个越冬阶段,成鸟警戒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表明成鸟始终以减少觅食和休息时间来保证幼鸟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朱属鹳形目科朱属 ,为世界濒危鸟类。朱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 ,由于环境破坏及人类猎杀等原因 ,朱的数量急剧减少。在本世纪60、70年代 ,其野生种群在俄罗斯、日本及朝鲜半岛等相继灭绝 ,中国也曾在 2 0多年的时间没有朱的记录。1 981年 ,7只朱 ( 4只成鸟 ,3只幼鸟 )在陕西省洋县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大力保护和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到 1 999年末 ,野生朱的数量已达到 84只 ,另外 ,人工饲养种群的个体数量已达到近 1 0 0只。朱的配偶制度为一夫一妻制 ,每年 3~ 6月为繁殖期 ,多在高大的青冈栎或马尾松树上筑巢 ,每年繁殖 1窝 ,…  相似文献   

4.
王子健  高明  吕洪伟  周亮  易华清  刘莉  刘冬平 《生态学报》2021,41(13):5487-5494
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对北戴河朱鹮野化种群非繁殖期的日间活动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息(41.8%)、觅食(39.7%)和理羽(13.3%)是北戴河朱鹮非繁殖期的主要行为。在行为节律上,有3个觅食高峰、2个休息高峰和2个理羽高峰。成鸟和幼鸟行为分配相似,但成鸟的警戒和社群等其他行为比例显著较高。与野生种群相比,北戴河野化种群的觅食时间显著较少,主要原因是野生个体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搜寻食物,且飞行等活动的能耗较高。朱鹮在冬季的休息和理羽行为比例高于夏秋季,觅食行为则相反,这样可以在低温和大风天气降低能耗,是对北戴河气候环境的有效适应。为了提高朱鹮对多种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今后北戴河朱鹮的再引入奠定基础,我们建议在冬季要确保朱鹮有充足的适宜觅食地,同时在野化网笼中进行必要的环境丰容,如在网笼内增加常绿树种和阔叶树种,部分侧网上安装防风板,或在网笼中设置防风避寒的伞棚等设施,以供朱鹮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陕西宁陕野化放飞朱鹮秋季觅食地选择与食物丰富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8年秋季应用样方法对陕西宁陕县寨沟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觅食地和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朱鹮秋季的主要觅食地是冬水田,影响朱鹮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觅食地开阔度和土壤松软程度;宁陕野化放飞区朱鹮觅食地中共发现记录动物36种,冬水田翻耕对朱鹮的食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总体上,在秋季游荡期朱鹮的食物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6.
夜鹭幼鸟繁殖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引言 自1923年Groos对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的成鸟幼鸟进行系统测定以来,鸟类学家都以该鸟的羽色作为区分成幼鸟的形态标志的典型(郑作新,1973)。关于夜鹭成鸟繁殖生态学研究,几十年来不断有所报道,如Teal(1965)和Raymond(1982)研究夜鹭繁殖习性和繁殖率后,指出风暴和兽类干扰,是夜鹭繁殖失败的主要因素,Hafner(1980)还对夜鹭繁殖期的领域性和生态位作了讨论,但是,有关夜鹭幼鸟繁殖记录极少。1942年Noble和Wurm成功地观察到在人工监察环境中该种幼鸟的繁殖史,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1982年Thomas等人在美国Hope岛及Rhoole岛观察到夜  相似文献   

7.
广东发现濒危鸟类海南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98年 6月 1 7日、1 999年 8月 1 7日、1 999年 8月 2 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三次获得海南幼鸟各 1只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曾于 1 960年 3月 2 2日在英德县滑水山采获雄成鸟标本 1只。至此 ,广东省内存在濒危鸟类海南得到确切证实。近些年内桂南、粤北是国内仅有海南种群分布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1 70 6± 0 834km ,但同一时期中不同个体间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中 ,朱在越冬期和繁殖期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 ;在繁殖后期 ,由于受到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两年的觅食距离差异显著。一天中觅食距离最远的是 10 :0 0~ 12 :0 0 ,最近的是 0 6 :0 0~ 0 8:0 0。不同时间段中觅食行为的比例差异显著 ,0 6 :0 0~ 10 :0 0和 16 :0 0~ 18:0 0为取食高峰期 ,中午和夜宿前的休息和理羽行为则高于其他时间段。MCP法和 90 %Kernel法的计算结果表明 ,其中 8只观测次数较多的朱在繁殖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0 0 8± 4 9 8hm2 和 175 6± 91 3hm2 ,5 0 %Kernel法计算的活动区的核心面积为 4 3 8± 2 1 5hm2 。朱个体间的繁殖活动区重叠强度较大 ,达到各自活动区的 2 4 5 %± 2 7 3%。朱营巢比较密集 ,配对亲鸟间的活动区重叠强度和其他个体的重叠强度无显著差别。栖息地利用研究表明 ,朱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显著低于研究区内的可利用率 ,对水田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朱鹮的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系统地总结了 1981~ 2 0 0 0年朱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的情况 ,对朱的繁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在此期间 ,朱野生群体共计营巢 12 3窝 ,产卵 3 63枚 ,出壳 2 76只 ,离巢出飞幼鸟 2 16只。朱的平均窝卵数为 3 0 4枚 ,窝卵数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 ,孵化期为 2 8天 ,育雏期为 4 0~ 4 5天。在孵化过程中朱的每日晾卵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 ,在育幼过程中亲鸟的喂食量在育雏中期最多 ,雌雄亲鸟对后代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近年来朱营巢地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紫水鸡冬季觅食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的冬季觅食地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紫水鸡在冬季对觅食地植被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爱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对62个觅食地样方18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草本盖度、灌木种类、水质和水位这6个因子是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枯高、动物性食物丰富度、距大道距离、草本种类、距小道距离、距所处水面边缘距离是区别冬季觅食地和对照地样方的主要参数,判别准确率可达78.1%。紫水鸡冬季多选择在水葱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草本植被生长良好、具有特定水位或水质及中等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地方觅食。因此,该地区冬季觅食地的恢复和保护对紫水鸡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was once thought to be extinct in the wild until seven birds were discovered in a remote mountain village in China in 1981. Studies suggested that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nest site selection by the Crested Ibis and hence in their survival. Considerable efforts were therefore made to conserve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but these have caused conflicts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conservation communities. The population and geographical range of the wild Crested Ibis has expanded greatly since 1981, but there is no spatial information on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nor on the current association of nest sites an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We mappe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across the entire current range of Crested Ibis using innovative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chniqu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st site clusters and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were quantified using Ward''s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and Ripley''s K-function. We show that both have significantly clumped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at they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However, the dependence of Crested Ibis on the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nest site clusters and has decreased over the years, indicating the absence of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is not constraining their recovery and population expansion. We therefore recommen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tect the existing winter-flooded rice fields and to restore the functionality of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wetlands, to encourage both in-situ conservation and the re-introduction of the Crested Ibis. In addition, we recommend that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when interpreting the habitat requirements of species with a narrow distribution, particularly when that interpretation is based only on their current habitat.  相似文献   

12.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北戴河和洋县两个野化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分析了季节和温度等因素对朱鹮休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腿站立露喙是朱鹮在游荡期最常见的休息行为(70.9%),但在越冬期显著降低(55.6%),而单腿站立和隐喙行为比例相应升高。温度对双腿站立隐喙、单腿站立露喙和单腿站立隐喙3种行为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可见,朱鹮在冬季通过增加保护裸露部位的行为比例来适应低温。在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朱鹮趴卧在树干上的夜宿行为比例逐渐增加,而这一行为在白天没有记录到。温度对成鸟和幼鸟冬季的休息行为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趴卧行为很可能是朱鹮对极端耐受低温的一种应对,在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警惕。朱鹮在北戴河越冬过程中没有使用网笼中的遮挡伞棚和庇护场所,表明其能够自主适应-20℃的低温。为了确保野化朱鹮顺利越冬,建议在野化网笼中增加一些松科等常绿树种,为朱鹮提供更加优良的夜宿环境,并用稻草搭建风挡,减少夜间大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目前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及邻近的城固、西乡、南郑、汉台、勉县、宁强、留坝、汉阴等9个县区,数量达到2 500余只,但对其野外伤病和收容救治状况报道较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16至2019年的巡护和监测过程中,共发现并收容救治野生朱鹮伤病个体362只.本文利用双因...  相似文献   

14.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15.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研究朱Huan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介绍了资源选择函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分析了朱Huan(Nipponia nippon)的巢址选择。我们将上述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展两种方法都显示水田面积,营巢树高度,海拔高度和人类干扰程度对朱Huan巢址选择有较大影响,而巢向,巢上郁闭度,坡向和坡度对朱Huan影响较小。然而,两种方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资源选择函数显示营巢地的坡位非常重要,而主成分分析显示植被密度比较重要。分析表明资源选择函数更好地反映了多种生境因素对朱Huan巢址选择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应用资源选择函数所必须注意的对照样方选择和参数的独立性问题,并提出了对朱Huan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至201 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  相似文献   

17.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学红  蒋琳  王强  张伟  程鲲  丁海华 《生态学报》2009,29(10):5176-5184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朱鹮的警戒距离为(38.57±14.01)m,惊飞距离为(23.84±9.45)m,警戒距离是惊飞距离的1.6倍左右,两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干扰者的衣着颜色是影响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的主要因子,朱鹮对鲜艳衣物敏感.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减小,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但朱鹮对道路有一定回避效应.建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应该是以警戒距离(AD)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朱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38.572≈4700m2,该区域范围内限制游客进入,并禁止游客穿着鲜艳色衣物进入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