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广西隆安地层及其元素对板栗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隆安县板栗产区不同地层板栗生长状况和产量的调查,划分板栗的适生地层,并通过母岩、土壤、板栗植株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对板栗生长产生影响的元素。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上板栗产量差异显著,以D2d2地层最优,Qp地层其次,C3地层最劣。与板栗生长呈正相关的元素有K,Na,Mn,B,Zn,V等;呈负相关的元素有Ca,Cu,F,Se,Ga等  相似文献   

2.
应用花粉分析预报板栗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1996年河北省迁安县蔡园乡大气中板栗花粉散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年份板栗花期有早有晚,大气中的花粉浓度变化悬殊;大气中板栗花粉浓度受花期气温和盛花末期前降水影响较大,受日照影响较小;盛花期花粉浓度与板栗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98~0.999;根据两年相关关系建立的预报模式对第三年产量进行了预报,预报期比收获期提前2个月,预报结果最大误差5.7%,最小误差1.13%;多数误差均低于4%;运用花粉分析预报板栗和其它果品及农作物产量是一种投入少、预报期早、预报精度高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西昌高原稻作区不同海拔高度粳稻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对遮荫和温度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粳稻品种的光合特性诸方面表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在低光强下,光合速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高光强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光合速率和光强关系符合P=a+blgI的曲线方程。品种原产地越高,光饱和点有越大的趋势。遮荫使高海拔品种光合产量下降更大。开花期耐冷抗冷性因海拔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海拔高度对青藏高原放牧牦牛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及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牦牛为青藏高原特有的草食性反刍动物,不同海拔高度如何影响牦牛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菌群在牦牛适应高海拔生境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牦牛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与海拔高度间的关系.[方法]采集青海省玛沁县(海拔4220 m)和乐都县(2745 m)2个海拔高度放牧牦...  相似文献   

5.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同时也是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依赖型树种。为揭示湖南红壤区板栗EcM真菌多样性,本研究以9、17和35年3个不同林龄的板栗园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不同林分的板栗根部EcM样品ITS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板栗EcM真菌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林龄中的分布情况;同时测定板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运用线性回归、Spearman相关性以及典型对应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研究土壤因子与板栗EcM真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林龄中的菌根样品测序得到EcM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46个,隶属于2门3纲8目13科18属。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和红菇属Russula是板栗园中主要的EcM菌属。9年林分EcM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大(1.33),与35年林分Shannon多样性指数(0.22)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唐楠  李苗苗  唐道城 《植物研究》2019,39(2):161-168
采用胶带粘取叶表皮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不同海拔高度下全缘叶绿绒蒿叶片的表皮毛、气孔及表皮细胞结构特征,探讨全缘叶绿绒蒿叶表皮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全缘叶绿绒蒿叶片上、下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和表皮细胞密度逐渐增加;气孔器及表皮细胞的长度、宽度和面积逐渐减小;表皮细胞的形态随着海拔升高由无规则形向多边形变化,垂周壁由波状向弓形或平直变化。全缘叶绿绒蒿叶表皮结构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出的差异,可能是植物长期在高原生态环境下的综合反应,以结构上的变化来适应对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地区植物的适应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分布于青藏高原祁连山东部山地冷龙岭3600—4400 m不同海拔高度的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Willd.)Beauv)和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ba Anthony)的叶片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海拔高度的响应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升高,3种植物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角质层纹饰、气孔与表皮细胞的位置关系以及上、下表皮气孔器内缘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火绒草上、下表皮气孔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而蒲公英和美丽风毛菊的气孔密度则降低;3种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指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均未出现规律性变化;3种植物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上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细胞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解剖学指标之间大多呈明显的协同进化;叶片结构,尤其是气孔密度对海拔高度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3种植物采取不同的响应机制来适应海拔高度的变化,植物对高原环境变化的适应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板栗瘿蜂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板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Yasumatsu)是我国板栗的重要害虫。邹钟琳于1956年在江苏望亭发现为害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近年来河北、陕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等省均有发生,在江苏已遍及各板栗产区,东进林场1962年因此虫为害板栗产量较1960年减80%。 此虫在日本已作过研究(鸟居,1956;Kajiura,1955;田村,1961;Nakamura,1964,等),我国尚少见报导,笔者将二年来观察所得整理于后,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干旱山地板栗生长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省泰安市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的山地果园,以板栗为试材,研究了陶罐贮水、蓄水穴和畦灌覆盖3种节水灌溉方式下栗园土壤水分特征及对板栗根系、树体生长和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畦灌(对照)相比,3种节水灌溉方式均能延长果园土壤保湿时间,其中陶罐贮水处理效果最明显,保湿时间长达32 d,较对照延长13 d.节水处理下,板栗结果枝长度和数量、叶片面积和质量、果前梢混合芽数量等均较对照明显增加.陶罐贮水和蓄水穴处理能对深层土壤根系进行灌溉并诱导深层根系生长,降低了浅层干旱对根系的胁迫.3种节水灌溉均能大幅度提高板栗果实产量,陶罐贮水、蓄水穴和畦灌覆盖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8.8%、16.5%和14.2%.  相似文献   

10.
板栗扦插生根过程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年生和30年生板栗插穗以及30年生板栗母树不同月份(5、6、7月)插穗为材料,进行不同浓度(0、200和500mg/L)吲哚丁酸(IBA)处理,观测各类处理材料的生根情况,并对扦插前插穗(初始茎)和扦插后插穗愈伤组织的碳氮代谢物质、褐化相关物质和解剖学结构进行分析观察,探讨不同年龄母树及不同月份插穗扦插生根能力,为板栗扦插生根技术体系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5年生板栗的初始茎和愈伤组织中碳氮代谢相关物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30年生板栗,而其可溶性蛋白含量30年生高于5年生板栗,但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在不同年龄母树间无明显变化;30年生板栗插穗初始茎中可溶性蛋白、GAB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月份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是在愈伤组织中GABA、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着月份增加而逐渐升高。(2)板栗插穗初始茎和愈伤组织的褐化相关物质单宁、酚类和类黄酮含量均表现为30年生不同程度低于5年生;除类黄酮含量在7月份的愈伤组织中有显著升高外,不同月份板栗的单宁、酚类、类黄酮含量均没有明显变化。(3)生根状况及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5年生板栗插穗的愈伤率和生根率高于30年生的插穗,且30年生插穗6月份扦插的愈伤率最高;板栗插穗属于诱导生根类型,皮层中存在环状厚壁组织;5年生板栗插穗的木质素含量低于30年生板栗,但形成层细胞层数高于30年生。研究认为,板栗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褐化现象严重,生根率较低;不同年龄母树和不同月份的板栗插穗在扦插过程中的碳氮代谢相关化合物含量都有明显的差异,而褐化相关物质含量仅在不同年龄母树间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月份间大部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板栗EST-SNP和抗栗疫病候选基因分析及同源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壳斗科基因组数据库下载中国板栗的Unigene序列和基于这些Unigene序列开发获得的EST-SNP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板栗EST-SNP的发生频率为4个/kb,在碱基置换类型上,C-T置换发生的频率最高,C-G置换发生频率最低,转换和颠换的比值为1.74∶1.对211个在中国板栗健康组织和感染栗疫病的染病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和蛋白质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参与蛋白质代谢、对胁迫、生物和非生物刺激发生响应的基因所占的比例较多,并发现了大量的跨膜结构、信号肽、卷曲螺旋和蛋白激酶相关结构域.对这211个中国板栗抗栗疫病相关的候选基因和其Unigene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统计整理定位在具有同源性的Unigene序列上的EST-SNP,共有3023个EST-SNP标记.这批EST-SNP标记可为今后开展基于候选基因途径的中国板栗抗栗疫病居群基因组学研究和关联作图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栗属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栗属的DNA。针对栗属植物富含多酚类等次生物质的特点对栗属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良,采用CTAB-蛋白酶K法加重复抽提,去除栗属植物中的相关次生物质,获得了高质量的DNA。所提取的DNA完全满足PCR、RAPD、SSR等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3.
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域差异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对栗属(Castanea(Tourn.)L.)3个中国特有种即中国板栗(C.molisimaBL.)、茅栗(C.seguiniDode.)和锥栗(C.henryi(Skan)Rehd.etWils.)的30个居群,12个酶系统的20个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板栗在种和居群水平都具有较茅栗、锥栗高的遗传多样性(P分别为90.0%和84.7%,He分别为0.311和0.295),尤以长江流域居群表现显著,揭示了长江流域的神农架及周边地区为中国板栗的遗传多样性中心。Nei的遗传一致度测量结果显示中国板栗和茅栗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且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的遗传分化程度逐渐增大,Gst分别为7.5%、10.9%和22.1%;基因流(Nm)分别为3.20、2.05和0.88。研究结果为探明栗属起源、系统进化及制定保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Du  Bingshuai  Zhang  Qing  Cao  Qingqin  Xing  Yu  Qin  Ling  Fang  Kefeng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2020,133(2):257-270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 The Chinese chestnut (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Huaihuang’ was chosen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o observe embryogenesi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ell...  相似文献   

15.
栗属中国特有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域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enetic variability in 30 populations of three endemic Castanea (Tourn.) L. species (C. moUissima BI., C. seguinii Dode. and C. henryi (Skan) Rehd. et Wils. ) i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isoelectric focusing in thin-layer polyacrylamide slab gels at 20 loci coding for 12 enzyme systems. C. mollissima was found to possess a significant higher value of genetic variability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species. 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P) and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 were 90.0% and 0. 311 at the species level, respectively; while P = 84.7 %, He = 0.295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Comparison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 variability of C. mollissima in three regions of China, the population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showed a markedly higher mean expected gene heterozygosity. The results provided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particularly in Shennongjia area, was the center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 moUissima.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populations and species were assessed by Nei genetic identity (I) and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D), suggesting that C. mollissima and C. seguinii have a closer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distances were correlated with geographical distances among population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in C. mollissima, C. seguinii and C. henryi was 7.5%, 10.9% and 22.1%, respectively, and the gene flow rate (Nm) was 3.20, 2.05 and 0.88 respectively. The study provides useful imfonnation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events in genus Castanea and planning an effec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6.
李伟  郭林 《菌物研究》2013,(4):239-241
在安徽省发现了隔担菌属1新种——双圆蚧隔担菌(Septobasidium diaspidioti)。该种与双圆蚧属蚧壳虫共生,其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7.
板栗芽内化学物质与抗栗瘿蜂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不同栗瘿蜂抗性的板栗芽内化学物质。结果表明:栗芽内含水量、总糖、还原糖、蛋白质、花色素甙、邻苯二酚分别与栗树虫瘿百分率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氨基酸、淀粉、类黄酮、没食子酸含量与栗树受害率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板栗和锥栗天然同域居群的叶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中间过渡类型个体。利用17个数量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SDA)表明:根据定性性状得到的中间型个体中分别有7个和11个被归入板栗和锥栗;板栗和锥栗在叶形上的差异较大,有8个数量性状被选入判别方程,判别方程对板栗和锥栗的判别准确率都达93%以上,判别结果较为理想;综合2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2的贡献率分别为53.5%和18.7%,累计贡献率达72.2%。前2个主成分的散布图中,有6个(1/3)中间型个体位于板栗和锥栗的重叠分布区域,可能是二者之间存在杂交的表型证据。  相似文献   

19.
论广东亚热带草坡的利用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亚热带草坡是广东现状植被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次生植被,它是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尤其是连续火烧山后遍途演替的结果。本文对广东的亚热带草坡的利用和改造,提出了五点看法,扼要讨论了把草坡改造成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的途径,以及讨论了把草坡改造成为畜牧业基地和发展经济植物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