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陆栖寡毛类几个新种的记述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74年在广东与云南两地进行了采集,发现6个新种,今记述如下。 1.多毛环毛蚓(新种)Pheretima myriosetosa sp.n 外部特征:体长111—167毫米,宽7—8毫米(环带部),63—145(模式:126毫米,7毫米,145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第一背孔在12/13节间。背中线暗褐色,环带红褐,前腹面肉褐色,其余灰褐。环带占三节,无刚毛。 刚毛细密,多而明显突出(图1-1)。环带前:aa=1—1.2ab,zz=zy;环带后:aa=  相似文献   

2.
四川新陆栖寡毛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4、5月,与胡芝勋等同志去峨眉采集陆栖寡毛类。该地寡毛类曾由陈义(1931、1936、1946)和Gates(1935)作过报道。这次调查,又发现环毛属三个新种。记述于下。1.小囊环毛蚓Pheretima exilens,新种 外部特征 体长47—98毫米,宽3.0—5.0毫米,体节59—110(模式标本:68毫米,3.5毫米,97节)。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始。颜色褐色。环带腹面有刚毛(或仅ⅩⅥ节有)。  相似文献   

3.
在编订中国寡毛类志的过程中,发见七种及一亚种蚯蚓未有记载过,今先予整理记述如下。1.囡环毛蚓 Pheretima nanula Chen et Yang,sp.n. 外部特点:45—50毫米长,2.3—3.0毫米宽,体节数74—88(模式:51毫米长,3毫米宽,85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起出现(首孔常常不显)。体无  相似文献   

4.
甘肃陆栖寡毛类一新亚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兰州陆栖寡毛类的过程中,发现一新亚种,现记述如下。 河北环毛蚓兰州新亚种Pheretima tschiliensis Michaelsen lanzhouensis subsp.nov. 外部特征:体长245—310毫米,宽6~7毫米,体节数111~149(模式:长310毫米,宽7毫米,体节139节)。体圆柱形。土黄色、背中线深灰色。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始。环带占ⅩⅣ~ⅩⅥ节,较长(7~8毫米),无刚毛和背孔(仅1条标本有背孔)。  相似文献   

5.
贵州的陆栖寡毛类从未有人报道过。1984年8至10月间,我们对遵义地区的陆栖寡毛类进行了采集,发现一新种,记述如下。 短茎环毛蚓,新种Pheretima brevipenis sp.nov.(图1—3) 体长55—95mm,宽3—4mm,体节数78—117(正模标本长91mm,宽3.5mm,107节)。口前叶1/2上叶式。第一背孔自12/13节间起。体色较浅。环带占ⅪⅤ—ⅩⅥ节)。指环状,其上无刚毛和节间沟,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6.
贵州环毛属蚯蚓二新种(后孔寡毛目:巨蚓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整理1984年8—10月采于贵州遵义的陆栖寡毛类标本时,发现环毛属二个新种,记述于后。1.近孔环毛蚓,新种Pheretimaplesioporasp.nov.(图1)外部特征:体长44—80毫米,宽2—3毫米,体节数70—116(正模:70毫米长,2.5毫米宽,114节)。体灰白色,x节前少体环。口前叶前上叶式,背孔起于11/12节间,环带橙褐色,其腹面可见刚毛。刚毛细小,色深,数多,排列紧密,在xⅶ,xix—xxⅱ或xxⅵ节腹面刚毛数特多,排列也不整齐,略为2—3排,背部刚毛也较紧密,但排列成较整齐的一排。刚毛数:74—93/ⅲ,96—117/ⅴ,101—127/ⅷ,104—116/xx,97—123/xxⅴ,受精囊孔之间:7…  相似文献   

7.
地龙类药用动物的比较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我国中药地龙类药用动物主要有14个种,分别隶属于钜蚓科、正蚓科和链胃蚓科4个属。包括参环毛蚓Phereti- ma aspergillum(E 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栉盲环毛蚓Phere- tima pectinifera(Michaelsen)、湖北环毛蚓Pheretima hupeiensis(Michaelsen)、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hiliensis(Michaelsen)、白颈环毛蚓Pherctima califomica(Kinberg)、中材环毛蚓Pheretima medioca(Chen et Hsu)、秉前环毛蚓Pheretima pracpinguis(Gates)、秉氏环毛蚓Pheretima carnosa(Goto et Hatai)、异毛环毛蚓Pheretima diffringens(Baird)、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Savigny),背暗异唇蚓Allolbophora caliginosa subsp.trapezoides(Ant.Duges)以及日本杜拉蚓Drawida japonica(Michaelsen)。本文对我国地龙类原动物主要种类进行了分类及形态描述,并编制了检索表和检索图,以供鉴别,为地龙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贵州梵净山陆栖寡毛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持得较为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其陆栖寡毛类动物从未有人研究报道过,1985年5月—6月,笔者在梵净山进行了采集,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梵净山陆栖寡毛类名录1.日本杜拉蚓Drawida japonica Michaelsen1892;2.环串环毛蚓Pheretima moniliata Chen1946;3.异毛环毛蚓Ph.diffringens(Baird1869);4.云龙环毛蚓Ph.yunlongensis Chen et Hsu1977;5.白颈环毛蚓Ph.californica(Kinberg1867);6.舒脉环毛蚓Ph.schmardae(Horst1883);7.毛利环毛蚓Ph.morrisi(Beddard1892);8.湖北环毛蚓Ph.hupeie…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赤眼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省采集赤眼蜂中,发现一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研究室。稻苞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parnarae Huo,新种 图1-4 雄:成虫体长0.95毫米,头宽0.29毫米。胸部褐色,中胸盾片及小盾片色稍深,腹部黑色。触角毛最长的为鞭节最宽处的1.7倍,前翅臀角缘毛为翅宽的1/9。雄性外  相似文献   

10.
蚯蚓是中学生物学教学常用的实验材料。我们常用的有大环毛蚓(Pheretima magna)、参状环毛蚓(P.aspergillum)等。现介绍些标本采集和标本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健  孙振钧 《生物技术》2007,17(2):22-26
目的:由于采用新的分类体系,国内外学者通过形态学特征对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 tschiliensis,Michealson,1928)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该文的目的在于将此种给予明确的划分。方法:用采自不同地区的直隶环毛蚓COI基因(534bp)及结合其相应的氨基酸(178个),以陆正蚓(Lumbricus tereistial)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进化树的方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直隶环毛蚓与腔蚓属聚为一族,并得到很好的支持(BP>76,pp≥0.94),种间校正基因距离介于0.006~0.263,种内校正基因距离介于0.000~0.162,结论:因具有交配腔,故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均表明,直隶环毛蚓应属于腔蚓属而不是远盲蚓属。其学名应为Metaphire tschiliensis tschiliensis(Michealson,1928)。  相似文献   

12.
徐国清 《昆虫学报》1964,(2):278-282
在调查成都的蚊虫种类时,作者发现一种新种杵蚊,兹将形态记述于下: 四川杵蚊 Tripteroides szechwanensis(新种) 成虫 ,体长4.65毫米,色棕黑。 头部 顶部及枕部均有淡绿色宽鳞片,两侧下部有白色宽鳞片。眼缘有一条白色宽鳞片形成的边,顶部前缘正中有一对黄色长毛。触角,梗节圆形淡黄色,鞭节黑色,节间有长毛8—9根,触角末端第二节与第三节的长度相似,末节更长,为末端第二节的1.56倍,末节有短毛,但较其它各节的毛稍长。鞭节每节的长毛由基端到远端,逐渐变短。触须为  相似文献   

13.
斑蚜科一新属及三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我国为害板栗幼叶的斑蚜科Callaphididae一新属及三新种。文中所用量度单位均为毫米。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栗斑蚜属Castanocallis,新属 模式种Castanocallis castanocallis,新种(图1—14) 胚胎 毛圆头状或尖锐。缘毛长于或等于中毛长度。中毛间距离向腹端渐近。 有翅孤雌蚜 体背毛尖端或钝或圆头状。头顶毛1对及额中毛2对尖锐,长为触角节Ⅲ基宽的3—4倍,位于毛瘤上。触角6节,鞭部长于或等于节Ⅵ基部。胸部无中瘤。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黑卵蜂属Telenomus三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竹岚黑卵蜂 Telenomus dazhulanensis,新种 体长1.10—1.20毫米。体黑色;触角1—2节为黄色,3—7节黄褐色,8—11节黑褐色;足黄色,但第5跗节为黄褐色。头宽于胸,其宽为长的3.3倍。触角(图4)11节,第1节以5.6倍长于宽,以3.5倍长于第2节;第2节以2倍长于宽,比第3节短1/5;第  相似文献   

15.
腔蚓属一新种(后孔寡毛目:巨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甘肃省的腔蚓Metaphire Sims et Easton属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兰州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绿腔蚓,新种Metaphire viridis sp. nov. 外部特点:体长192—230mm,体宽9.5—10mm,体节数124—128(模式:192mm长,10mm宽,124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出现。生活时背面深绿色,腹面淡绿色。环带占xiv—xvi节,长9—10mm,戒指状,无刚毛,无刚毛窝,有背孔痕迹。  相似文献   

16.
在整理本省收集到的蚯蚓标本过程中,发现透明环毛蚓Pheretima.lumbricata Chen,1936和前定环毛蚓Pheretima antefixa Gates,1935两种蚯蚓的一些特征与过去的记载有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两种蚯蚓在分类上的混乱,特补充记述于后:透明环毛蚓P.lumbricata Chen系陈义(1936)在重庆采得的13条标本命名的。1959年,陈义在《中国动物图谱——环节动物》一书中略有改动。前两文记载的主要特征是:体无色素,微透明。刚毛退化,不易数清数目。雄孔在一乳突上,雄突外侧有皮褶腔,雄突藏于腔内或突出成一锥形,其内侧有二腺区或二腺区合而为一。受精囊孔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寄生于黄纹竹斑蛾Artona funeralis Butler卵的赤眼蜂属一新种。已知分布于湖南。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斑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artonae新种 雄:体长0.45毫米。体黄,腹部黑褐。触角(图1)鞭节较长,长为宽的6倍,触角毛约45根,最长毛为鞭节最宽处的3.5倍,鞭节长为柄节的3.2倍,柄节长为宽的2倍。前翅(图2)长为宽的2倍,臀角缘毛为翅宽的0.14倍。雄性外生殖器(图3):阳基背突不明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在整理恙螨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种,报道如下。 鼎湖棒六恙螨,新种Schoengastiella(S.)dinghuensis sp.nov.(图1—6) 鉴别特征 盾板袋形、后缘宽圆弧形,后侧毛至盾板后缘的垂直距离64—75(71)、正模为72微米;中足基节长62微米,与后足跗节等长。本新种与社棒六恙螨S.(S.)confuciana Wang,1964相似,但:(1)感器较宽,38×13微米而不是36×10微米;(2)盾板长与宽之比为1:0.54而非1:0.67,感器基位于前侧毛水平线与后侧毛水平线之间的中部而不是偏后;(3)盾板量度明显偏小;(4)盾板毛较长;(5)后足基节毛数目基本稳定为3根,变异者不足4%;(6)腹毛超过35根,多数标本在40根以上;体毛总数不少于60根(不包括胸毛);(7)眼2对。  相似文献   

19.
两种生态类型蚯蚓几种消化酶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蚯蚓在有机残体转化和土壤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明确不同生态类型蚯蚓的食性及其消化有机物质的能力,测定了表居型蚯蚓赤爱胜蚓(Eisenia fetida)和上食下居型蚯蚓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mi)肠道内纤维素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还对威廉环毛蚓排泄物中蛋白酶、磷酸酶以及CO2呼吸强度与原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赤爱胜蚓肠道内纤维素酶活性远远高于威廉环毛蚓,而蛋白酶和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威廉环毛蚓;两种蝗 蚓肠道消化酶活化的差异与赤爱胜蚓直接以植物残体为食,而威廉环毛蚓以半分解的有机残体上的微生物为食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饲养环毛 时要注意增加饵料中微生物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四川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同翅目:球蚜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四川宝兴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文内所用量度均为毫米。 蜀云杉松球蚜Pineus sichunanus Zhang,新种(图1—19) 越冬停育型成蚜 体长1.8,体宽1.4。活时黑褐色,厚被蜡丝。触角长0.127,Ⅰ—Ⅲ长:0.035,0.025,0.067;Ⅲ毛长为Ⅲ宽的1/6,顶端有毛3或4根,其中一根最长为Ⅲ宽的0.28。体背有骨化蜡片,蜡孔小圆形,孔径为小眼面的1/3,头部有12个大小蜡孔群,各由5—120蜡孔组成;前胸有30—34个蜡孔群,各由20—100余蜡孔组成,腹节Ⅰ—Ⅵ各有缘蜡孔群2—4对及中侧群4—8对,Ⅶ只有缘群1对,各由4—50蜡孔组成。腹部背片Ⅰ—Ⅳ各有中毛2根,Ⅴ与Ⅵ各6—8,Ⅶ4—6根,Ⅳ与Ⅴ各有刺状缘毛1—3对,Ⅵ4—5对,Ⅶ7—9对,毛长为触角Ⅲ宽的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