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猛禽是我国野生鸟类中的重要资源类群之一,也是自然界中控制鼠类数量消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以往有关国内猛禽的报道资料较为贫乏,且多散见于地方志和区系报告中,而对猛禽迁徙生态的研究则更为少见。丹麦人汉明生于1942—45年在河北省北戴河进行迁徙鸟类观察时曾纪录了22种昼行性猛禽(Hemm-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达茂旗腾格淖尔地区大沙鼠种群繁殖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鼠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是其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但为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生态学基础资料 ,也为控制鼠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大沙鼠 (Rhombmysopimus)广泛分布于中亚细亚、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和蒙古国等地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和新疆 ,是荒漠—半荒漠地区的重要害鼠。我国对其生态学方面多注重于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1~ 5] ,在繁殖方面的研究甚少[6] 。 1 979~1 980年和 1 995~ 1 996年对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  相似文献   

3.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是重要的森林益鸟,是鼠类的天敌。1988年和1989年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中对其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简报如下。 一、数量变化及活动规律 长耳鸮为留鸟。我们在 30公顷和 10公顷的样地中,采用 50×50米的方格法(Holmes and Sturges,1975;Holmes et al.,1979a)对数量的年度变化作了调查。繁殖季节(3—7月),1988年为1.5只/公顷,1989年为2.0只/公顷;非繁殖季节(8—2月)由于样地内繁殖的长耳鸮雏鸟出飞,井活动分散而范围较广,因此数量较低,1988年为0.5只/公顷,1989年为0.75只/公  相似文献   

4.
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繁殖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道(王祖望等,1973,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1集,61—72;郑生武,1980,动物学研究,1(4):465;梁杰荣等,1982,动物学杂志(3):13—16)。有关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的繁殖尚未见报道。研究种群的繁殖特征对分析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于1988年3—10月分别在陕西省延安地区和山西省临汾地区对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的种群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天山旱獭某些生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啮齿动物占全国兽类(400余种)的三分之一多。高山、草原、荒漠、农田以及城镇都有不同种类栖居。传播疾病,偷盗粮谷和食品,破坏草原,危害森林,咬损衣物以及破坏工业设施,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为了控制各种鼠害,我刊已刊登过一些鼠类研究的文章。现在党和国家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工农业产量。消灭害鼠,讲究卫生,减少农林牧及工业方面的鼠害损失,是我国动物学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要进行有效的防治鼠害,必须掌握各种鼠类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以及适应各种害鼠的有效灭鼠方法;从长远考虑,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不同种类的数量变动规律和其它种群生态特征,才有可能有计划的长期控制鼠害,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还不多;另外,生态防鼠,破坏和清除鼠类的栖息环境,断绝食物和水源,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也是控制鼠害的重要方面,已引起大家的注意。 为了配合全国的灭鼠活动,我们就编辑部现有的啮齿类方面的文章,集中了一些在本期登出,一则供有关方面参考,同时借以推动有关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啮齿类的生态学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特别应注意农林牧业和城镇现情况下的鼠类数量变动规律,力争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西沙的鼠类,秦耀亮(1979)曾报道有黄胸鼠和作为我国新记录的印度小鼠(缅鼠)两种。1980年5、6月间我们对西沙群岛七个主岛的鼠类进行了历时2个月的调查,除捕获黄胸鼠、缅鼠外,还捕到褐家鼠;同时对鼠的分类作了研究,对各岛鼠类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分布亦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黑线姬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研究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的更新,是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动物种群更新是受种群内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及外界诸因素影响的,深入研究种群的更新规律及导致变动的原因,常能合理地拟定控制动物数量的科学方法。因此这项研究具有理论上及实践上的意义。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上海郊区农田中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鼠类(盛林等1959)。本文根据1962-1964年及1979-1980年的工作,共获黑线姬鼠5367只。对其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季节波动,种群周期性更新规律等作了初步分析,对郊区农田选择最佳突击灭鼠时机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兔尾鼠(Lagurus luteus)为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的特有种。据Громов等(1977),青海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兔尾鼠应属另一种(L.Przewalskii)。以往仅有少量蒙古黄兔尾鼠的生态资料(Allen 1940,Ъанников1954,ЛАБУНЕЦ1968)。一直到1968年,黄兔尾鼠数量骤然升高,一部分黄兔尾鼠移入苏联斋桑盆地的东部,иСМАГИЛОВ等(1969)才做了一些观察和报道。由于该种的数量波动极大,在低数量年份连其踪迹也不易寻觅,故我国也无人对其分布和生态专门进行研究。1974-1976年作者于新疆北部地区进行了鼠类区系调查,并于木垒县大石头公社连续做了4个月(1976年6-9月)的野外观察,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博  石子俊  陈晓宁  廉振民  常罡 《生态学报》2014,34(14):3937-3943
森林鼠类的种子贮藏行为对植物的扩散和自然更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鼠类是否具有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此外,鼠类的鉴别能力是否受到食物丰富度变化的影响也未见相关报道。采用标签标记法,2011年秋季(9—11月,食物丰富季节)和2012年春季(4—6月,食物匮乏季节)分别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了森林鼠类对完好和虫蛀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种子的选择差异。结果显示:1)在秋季,尽管2种类型种子的存留动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后期虫蛀种子的存留时间相对更长;而在春季2种类型种子的存留动态则极为显著,几乎所有的完好种子(99%)在释放后的第3天就被鼠类全部扩散,虫蛀种子的存留时间则相对较长。2)在秋季,鼠类更喜好扩散后取食完好种子;而在春季,鼠类则喜好在原地取食绝大部分的种子,并且优先取食完好种子。3)在秋季,鼠类贮藏了更多的完好种子;而在春季,尽管完好种子在释放后第1天便达到贮藏高峰,然而由于后期的大量被捕食,2种类型种子在贮藏动态上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地区森林鼠类可以准确区分完好与虫蛀种子,但是食物丰富度会影响鼠类对种子的选择策略。在食物丰富的秋季,鼠类更多地选择贮藏完好种子;而在食物相对匮乏的春季,鼠类更倾向于同时取食2种类型种子。森林鼠类通过对2种类型种子的鉴别和选择,影响不同种子的命运,从而可能对种子的扩散和自然更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的年龄划分始终是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同时鼠类年龄划分方法在害鼠的预测和控制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于三趾跳鼠的生态、疫病、进化等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有关该鼠种年龄鉴定的研究和鼠类年龄组划分与鼠种的实际年龄对应的研究尚属空白。2002年到2003年间,我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采用常规夹线方法对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的种群年龄进行调查,对每只捕获的三趾跳鼠样本进行了体长、体重、胴体重、繁殖特征进行记录,利用胴体重为标准,参考样本出现的时间(月份)及繁殖特征,将三趾跳鼠划分年龄组。结果表明,捕获到的三趾跳鼠可划分为3个自然年龄组,1龄组(胴体重≤71 g),2龄组(71<胴体重≤90 g),3龄组及以上(胴体重>90 g),三趾跳鼠最大年龄至少3龄。鉴定三趾跳鼠年龄运用胴体重法相对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1.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数量变化幅度大的小型鼠类。研究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及年度变化的特征,对于探索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而实行有效的预报是很必要的。国内外有关布氏田鼠生态学的研究报道,如内蒙锡盟卫生防疫站(1975)、呼伦贝尔草原鼠害调查组(1975)、罗泽珣等(1975)、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Reichstein(1962)、(1949,1952A,1952B)、(1948)、(1954)等,涉及上述工作的甚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一组(1978,1979)研究了布氏田鼠的种群年龄、性周期、活动领域以及种群密度和肾上腺、生殖腺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研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着重讨论种群繁殖特征,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周期及其主要支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子午沙鼠生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在晋中乌马河流域是一种常见的鼠类,当地称“沙沙”。我们于1979年3月—1980年2月进行了子午沙鼠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 调查区在晋中乌马河流域,东起太谷县窑子头,西至祁县晓义;北迄清徐县大常,南抵太  相似文献   

13.
黑颈鹤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Przeralski)为我国特有的珍贵鸟类之一。至今为止,对这种鹤的繁殖生态,除贝克(Baker 192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1961年)、艾丽(Ali 1972年)等有一些零星资料外,尚未见有较详细的报道。为了加强对珍贵动物的研究,我们于1978年6月至8月在青海省进行了选点调查,重点调查了玉树县隆宝滩黑颈鹤的繁殖生态。又于1979年4至6月在该地区,进行了黑颈鹤繁殖生态的定点观察,现将所得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关于栗苇(升鸟)(Ixobrychus cinnamomeus)繁殖生态的研究,国内只有过零星的报道(寿振黄,1936;郑作新等,1959),资料较缺乏。我们于1972—1974年5—10月,在太原市西里解村汾河畔(海拔760米),对栗苇(升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1981年6—7月在代县西旺村滹沱河滩(海拔880米)又作了补充调查。现将资料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张洁 《兽类学报》1984,4(4):265
在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为食物链的主要环节之一,研究鼠类群落结构及作用是评价北京地区环境生态的重要内容。有关鼠类群落的研究,国外已有较多报道(Hafner,1977;Grant和Birney,1979),近年来也引起我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注意(刘季科,1979;钟文勤,1981;周庆强,1982)。而北京地区尚无这方面的报道。 根据我们1982年8月到1983年底在北京地区的调查,兽类区系中啮齿类约占34%,其中约一半种类为不同环境中的主要种类,现将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贵定县鼠类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省鼠类除金大雄、李贵真等(1958)报告了贵阳市3属5种及金沙县3属10种外,尚未见有其他报导。我们在1960年2—10月对贵定县城关、铜堡、新场等地住宅及农作区的鼠类作了调查,并对常见种的生态作了一些观察。贵定县在贵州省中部,位于北纬26°34′,东经107°14′。海拔约1,200米,属黔中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调查区为丘陵地带,无原始森林,盛产水稻、小麦、包谷、豆类、油菜、烤姻等。4—5月为小麦、豆类、油菜成熟季节;7—10月为包谷、水稻成熟季节。生境单纯。调查方法室内采用鼠笼,田野采用板夹捕鼠,并选一自然村寨,每次用150个夹昼夜,夹距为五米,观察野外鼠数量变动的情况。将捕获之鼠进行解剖,肉眼观察胃内食物,了解其食性;同时观察雌体怀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东塔产卵场鳙繁殖的生态水文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方敏  李新辉  李跃飞  杨计平  李捷 《生态学报》2016,36(19):6071-6078
鳙(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鳙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依据2006—2013年珠江中下游长时间序列仔鱼数据和日平均流量数据,分析了研究水域鳙的繁殖生态,包括仔鱼出现的时间分布特征和早期资源周年变化规律,同时采用交互小波光谱分析方法 (cross wavelet analysis),分析了径流量与鳙仔鱼多度的关系。发现珠江水系鳙早期资源发生主要在5至8月,2006—2011年早期补充资源量逐渐减少,2012—2013年间呈明显著增加;鳙早期资源年度出现的时间呈缩减趋势,其中最大繁殖量出现的时间逐年提前。交互小波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的改变与鳙仔鱼的多度显著正相关,当径流量大于5×103m3/s,且持续2d以上,是珠江水系鳙大量繁殖的基础,将对受梯级水坝控制的鳙产卵场的繁殖生态水文保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绥芬河地区鼠类生态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所于1979年4—12月,在距边境250—3000米这一边境地区,采用埃尔顿(Elton)氏法,辅以陷筒法,进行了鼠类数量季节消长调查及生态学观察,调查结果如下。一、自然概况绥芬河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与苏联相毗  相似文献   

19.
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 baicalensis Swinhoe)是重要森林益鸟,数量较多,分布亦较广。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国外有过零星报道,国内几属空白。鉴于此,笔者于1963—1965年,在长白山北坡12个工作点,跨4个垂直植被带,按阶段进行了近乎年生活史的调查;1979年6—9月,在某些方面又做了一些补充观察。 工作方法 数量是采用线路统计法;对其产卵、孵化及雏鸟生长发育的观察,是创用在洞口下方适宜位置开“活窗”法;对于换羽的研究,是采取在换羽期,逐日猎获标本检查法;对于食性的研究,是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剖胃分析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森林碎片化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导致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鼠类和森林种子是一类重要的互作网络,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森林斑块大小及演替阶段对鼠类—种子互作网络的影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都江堰地区亚热带森林鼠类—种子互作系统为例,选取15个不同大小和演替阶段的森林斑块,结合红外相机监测和种子标记,通过监测鼠类与种子的互作过程,分析了斑块大小和演替阶段对鼠类—种子互作关系的影响,并绘制了各斑块鼠类—种子互作网络图谱,发现:中斑块(2-4 hm~2)森林中鼠类的物种数最多,大斑块(9-30 hm~2)最少;演替后期(20-40 yrs)次生林的加权嵌套度(Weighted-Interaction Nestedness Estimator,WINE)显著地高于演替早期(10-20 yrs)次生林;原始林网络内相关植物的植株总数和胸径(DBH)总和都要显著大于次生林。我们的结果说明森林破碎化对鼠类—种子互作网络的加权嵌套度有一定影响,对其他网络参数影响不大,可能与其种间关系泛化度较大有关。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种间互作关系及生态网络结构与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