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对龙须菜生长、琼胶合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研究了15、25和35三种盐度条件下龙须菜的生长速率、琼胶含量、琼胶合成酶α -半乳糖苷酶(GLA)、半乳糖苷转移酶(GAT)、α -1,3-糖脂磺基转移酶(GST)、半乳糖-2,6-硫酸化酶(GAS)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 盐度25时龙须菜生长速率最高, 为7.17%/d, 高于低盐(15)时的6.27%/d和高盐(35)时的3.57%/d, 低盐和高盐都表现出明显的暗呼吸速率上升和光合速率下降。龙须菜培养15d后, 在低盐条件下琼胶含量为9.27%, 盐度25和高盐分别为6.91%和8.09%。培养第3天时在低盐和高盐下龙须菜中gla基因表达量和酶活都显著高于盐度25的表达量; 15d后在盐度25条件下gla基因表达量仍然最低, 但GLA酶活无显著差异。gat基因在低盐条件下先降低后升高, 在高盐条件下表达量始终最高, 为盐度25的3.03倍。在低盐条件下gst和gas基因都在短期内出现显著下降, 但15d后恢复到与正常盐度无显著差异。龙须菜半乳糖含量在高盐条件下相对盐度25显著升高, 达到其3.27倍, 而在低盐条件下各种单糖含量相对较低, 半乳糖含量极低。研究结果说明过高和过低盐度都会对龙须菜造成一定程度的胁迫, 并促进琼胶的合成, 但其促进琼胶积累的机制存在差异, α -半乳糖苷酶和半乳糖苷转移酶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达乌尔鼠兔是我国典型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之一,对其繁殖特征知之甚少。作者于2009年7-11月和2010年4-9月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整洞群夹捕的取样方法捕获了199只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对其种群数量、性比、繁殖特征和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鼠兔数量118只,2010年81只;雌鼠数量显著多于雄鼠;达乌尔鼠兔的繁殖期为3-9月,高峰期集中在4-6月份,平均胎仔数为6.15±0.50(n=13);2009年的7-9月幼年和亚成年比例均小于50%,成年个体成为种群的重要成分;2010年幼体主要集中在5-7月份,且6月和7月幼体和亚成体的数量超过了成年鼠兔的数量,8-9月份种群的主要成员为亚成年和成年鼠兔。达乌尔鼠兔种群繁殖特征是对草原环境适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典型草原区达乌尔鼠兔年龄划分标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年龄鉴定是研究动物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基础.作者于2009 ~2010年间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整洞群夹捕的取样方法捕获了198只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116只雌鼠,82只雄鼠).在对样本进行常规解剖和数据记录后,根据样本的胴体重频次分布特征并参照繁殖特征,对达乌尔鼠兔进行年龄划分.分析结果表明,达乌尔鼠兔胴体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据此本文按照性别将达乌尔鼠兔划分如下3个年龄组,雌性:幼年组(胴体重≤55 g)、亚成年组(55 g<胴体重<75 g)、成年组(胴体重≥75g);雄鼠:幼年组(胴体重≤55 g)、亚成年组(55 g<胴体重<85 g)、成年组(胴体重≥85 g).并根据达乌尔鼠兔体重与胴体重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利用体重鉴定达乌尔鼠兔年龄的依据.本方法可为野外达乌尔鼠兔的年龄划分和种群结构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做出的反应。为探究影响警戒行为的因素,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自由生活状态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警戒频次影响的实验。通过标志重捕法和人工去除法设定3个集群数量梯度(11只、6只和3只),利用人工食物站设置4个采食距离梯度(5 m、10 m、20 m、30 m),共12个梯度组合,每个组合分别观察60次采食过程,共计观察720次,并记录采食过程中的警戒频次。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集群规模和采食距离对布氏田鼠警戒行为频次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集群数量减小,布氏田鼠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显著增加;采食距离越远,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越高;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之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集群数量增大意味着采食距离的增加,为保证储草效率,布氏田鼠种群会在增加集群数量和减小采食距离之间权衡,最终集群数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支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郭勒盟研究了贮草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通过人为设置布氏田鼠洞群家族成员数量和采食距离,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采食材料,测定了秋季自由生活状态下,采食距离为5~30 m范围内、每个洞群布氏田鼠数为3~11只范围内,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对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布氏田鼠单次搬运麦粒数量平均为8.0粒/次,这可能与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的年龄划分始终是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同时鼠类年龄划分方法在害鼠的预测和控制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于三趾跳鼠的生态、疫病、进化等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有关该鼠种年龄鉴定的研究和鼠类年龄组划分与鼠种的实际年龄对应的研究尚属空白。2002年到2003年间,我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采用常规夹线方法对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的种群年龄进行调查,对每只捕获的三趾跳鼠样本进行了体长、体重、胴体重、繁殖特征进行记录,利用胴体重为标准,参考样本出现的时间(月份)及繁殖特征,将三趾跳鼠划分年龄组。结果表明,捕获到的三趾跳鼠可划分为3个自然年龄组,1龄组(胴体重≤71 g),2龄组(71<胴体重≤90 g),3龄组及以上(胴体重>90 g),三趾跳鼠最大年龄至少3龄。鉴定三趾跳鼠年龄运用胴体重法相对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7.
蓝藻水华为富营养化湖泊制造了大量有机物,这些藻源有机物的分解影响了水体中的营养盐循环。通过室内模拟附生细菌(A),附生细菌与游离细菌 (AF),及附生细菌与底泥细菌(AS)三个实验组作用下蓝藻颗粒有机物(POM)在黑暗条件下长期(132 天)分解过程,监测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磷(POP)、硝酸盐(NO3–)、磷酸盐(PO43–)、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浓度的变化,揭示蓝藻颗粒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盐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叶绿素a(Chla)浓度在培养第28天时降低至最低水平,在三个实验组中Chla 分解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大,平均分解速率为:(0.15±0.06) mg/(L·d)。而POC,PON,POP 的分解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分解大都在28 天以内,而后为缓慢降解,且分解速率明显低于Chla,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03±0.03) mg/(L·d),(0.04±0.05) mg/(L·d),(0.03±0.02) mg/(L·d),且呈现随着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三者之间及其在三个实验组之间的分解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A、AF、AS 三个实验组中,POC 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82.30%、81.90%、63.14%;PON 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2.85%、91.68%、73.27%;POP 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3.50%、91.25%、70.11%,表明了POC 的转化量小于PON 和POP,AS 实验组中POM 的分解量最低,说明了底泥微生物对藻源有机物具有较低的分解量。此外,随着藻源有机物的降解,水体中NO3–、PO43–、DOC 的最大值出现在Chla 完全降解之后,分别是初始值的2.36 倍、2.13倍、2.64 倍,说明了藻源颗粒有机物的分解将显著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