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氏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啮齿动物在草原中的作用,主要决定于它的数量。鼠类数量的预测预报,往往是草原建设中所重视的问题。在各种害鼠的预测方案中,都要研究它们的种群年龄组成,研究不同年龄组的年度和季节变化,进一步研究繁殖,种群密度等,然后分析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行鼠害的预测预报,以指导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2.
灭鼠后鼠类数量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灭鼠后调查鼠类数量变动,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根据鼠类数量消长情况,可以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时期,把害鼠密度长期控制在不危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农田灭鼠技术的推广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广东省农田鼠害发生范围广,面积大,为害严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通过开展对农田害鼠的调查研究和鼠情监测,掌握农田害鼠的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害鼠的活动、为害和取食特性等,为灭鼠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组织农田灭鼠技术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广泛开展统一灭鼠活动,大力推广抗凝血类杀鼠剂毒杀为主的综合治理农田鼠害技术,并改进了毒杀时机、毒饵配制和投毒方法等技术,提高了灭鼠的科学性和毒杀效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二十多年来,我国对消灭草原鼠害,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对保护草场、发展畜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内蒙古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新疆对黄兔尾鼠(Lagurus luteus)、青海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laileyi)的防治,不论在护治方法和防治效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虽然有许多地区,灭鼠多年而鼠害不能消灭,但也有不少地方灭鼠后,牧草生长良好,并多年不发生鼠害。但是,有少数人认为灭鼠破坏生态平衡,鼠尸被食肉鸟兽所食,产生二次中毒,减少了鼠类天敌,是鼠害不断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愿从生态系统角度,谈谈草原灭鼠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湖南省的农业鼠害防治技术,内容包括农业鼠害、鼠种组成、鼠害类型、鼠类生态等生物学特性,为大面积全生境灭鼠提供综合性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害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陈安国 《兽类学报》2003,23(3):250-258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鼠类并非完全有害,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物流与能流的一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只有在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发生冲突时,鼠类才表现出其危害,生态系统的失衡是鼠类暴发成灾最根本的原因。目前,害鼠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并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害鼠防治的异化则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鼠害的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当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组织管理、人们的科学化素质以及科技普及程度,对害鼠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害鼠种群数量将会受到控制而趋于下降。但中短期而言,社会经济建设的某些活动可能引发局部或大面积害鼠种群的暴发。因此在实施那些措施时,若能注意害鼠种群的发生发展,或对有关项目可能对鼠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鼠种群,将会减少害鼠带来的各种损失,更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建设。由此提出,可适时地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并关注目前社会经济活动中重大举措对鼠类群落的影响,科学地制定鼠害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草原啮齿动物数量的洞口统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啮齿动物数量的调查统计是草原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动物调查和鼠害防治等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草原啮齿动物种类甚多,其生态习性各异,因此其数量统计方法也有所不同。现将我们近年来在草原地区所使用的洞口统计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1.洞口的辨认 辨认不同鼠类的洞口是进行洞口统计的必要条件,辨认的方法可采用对不同形态的洞口进行捕鼠,然后观察各种鼠洞的形态特征,要注意有  相似文献   

8.
鼠害的防治及鼠类对森林更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概述了鼠类的主要生物学特征,鼠类对农业、牧业、林业的危害.并且简要介绍了在鼠害防治方面.利用复方避孕药物EP-1对害鼠的不育控制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鼠类对森林种子扩散、搬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10.
大沙鼠的年龄鉴定与种群年龄组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鼠类生态学的研究中 ,对鼠类年龄的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年龄组成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有助于了解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及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大沙鼠 (Rhombomysopimus)是中亚地区荒漠及半荒漠草原的重要害鼠之一 ,在内蒙古西部的梭梭 (Haloxylonammodendron)林区 ,由于大沙鼠的啃咬 ,影响了该地区梭梭林的正常结实 ,从而降低了结实量[1 ] 。同时 ,大沙鼠又是鼠疫和皮肤利什曼病的重要宿主。对大沙鼠的年龄鉴定与种群年龄组成进行研究 ,将有助于了解其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 ,从而为有效防治大沙鼠鼠…  相似文献   

11.
啮齿动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科学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文勤 《生物学通报》2008,43(1):1-3,F0003
在概述草原啮齿动物群落的功能群及其过牧演替规律基础上,针对退化-鼠害草场的管理提出草-畜-鼠协同调控策略的控害原理及实施要点.运用草原生态系统原理.探索可同步整合无公害持续控制和整体效益目标的生态学途径,应作为发展草原鼠害管理策略和技术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应用于鼠防工作中的化学杀鼠剂中有些品种已被广泛应用,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多数品种仍然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二次中毒现象。如长期采用具二次中毒的杀鼠剂进行灭鼠,则往往伤害鼠的天敌,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给鼠害的再猖獗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鼠害防治工作,寻找高效安全而不伤害天敌的杀鼠剂已成为灭鼠工作者的共同愿望。笔者于1980年7月至1981年1月分别在青海省门源马场、互助县城关公社和四川省温江地区城镇和农田等地首次将杜鼠灵试用于害鼠防治工作,做了一系列试验。  相似文献   

13.
鼠与鼠害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话,流传已久。它充分证明,鼠与鼠害早已众所周知。不过,对这个问题的比较深入的认识,始于本世纪内。近十年来,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都相当重视鼠害防治;我国在1983年,也由国务院专门就灭鼠问题颁发了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灭鼠工作的开展。这些都充分说明,鼠与鼠害已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我国主要害鼠的分布我国的啮齿动物的种类多,约在180种左  相似文献   

14.
淄博地区农田害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由于天气连续干旱,以及生态平衡的被破坏,再加上其他诸如猛禽、猛兽等鼠类天敌被消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农田鼠害严重发生。鼠害面积广,害鼠数量多,害情严重,已成为当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灾害之一。自1982年以来,在山东省淄博市设立了10个鼠害调查点,在不同时期,组成小分队进行调查,现将1982—1983年的调查结果报导如下。一、自然概况  相似文献   

15.
城镇灭鼠后鼠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及其控制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戚根贤  姚伟兰 《兽类学报》1998,18(3):226-230
根据室内繁殖和野外调查获得的生态学数据及种群参数,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南方城镇主要害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种群的数量恢复动态.研究不同杀灭效果和杀灭时间间隔对种群恢复的影响。并从实践出发,提出城镇灭鼠后控制害鼠种群数量恢复的措施,以达到长期控制城镇害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半干旱区鼠类群落结构及鼠害危害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1988-1993年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约110000km2 的面积上设置样地251个,用夹日法对鼠类群落进行调查,用每个样地主要鼠种捕获率和样地构成分类量刚,应用SAS系统的快速聚类法进行分类;分类结果结合该地区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特征和地貌、地形特征,将该地区的鼠类群落划分为9个地带性鼠类群落并研究其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地带性鼠类群落分布与结构特征及当地实际鼠害状况将内蒙古半干旱区鼠害划分为5大害区的7种危害类型:Ⅰ.荒漠草原鼠害危害区:①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②戈壁五趾跳鼠、赤颊黄鼠危害类型;Ⅱ.草原化荒漠鼠害鼠害危害区:③戈壁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Ⅲ.沙地草场鼠害区:④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危害类型;Ⅳ.阴山北麓旱作农田危害区:⑤长爪沙鼠、小毛足鼠危害类型;⑥长爪沙鼠、草原黄鼠危害类型;Ⅴ.阴山山脉中段次生林地和人工林地危害区:⑦棕背繙、大林姬鼠危害类型。  相似文献   

17.
鼠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暴发过数次严重的鼠害。在灾害发生的高峰年,害鼠危害草场的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60%,即使在正常年份也达  相似文献   

18.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数量变化幅度大的小型鼠类。研究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及年度变化的特征,对于探索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而实行有效的预报是很必要的。国内外有关布氏田鼠生态学的研究报道,如内蒙锡盟卫生防疫站(1975)、呼伦贝尔草原鼠害调查组(1975)、罗泽珣等(1975)、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Reichstein(1962)、(1949,1952A,1952B)、(1948)、(1954)等,涉及上述工作的甚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一组(1978,1979)研究了布氏田鼠的种群年龄、性周期、活动领域以及种群密度和肾上腺、生殖腺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研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着重讨论种群繁殖特征,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周期及其主要支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但也是我国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带。鼠害一直是困扰该地带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之一。就鼠害防治而言,随着人们生态与环境安全意识的提高,研究和制定以生态系统为中心,注重自然调控作用,突出控害和经济双重持续增益的生态治理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区主要鼠类——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例,在概述该鼠集群—贮食—空间行为及其对食物丰度的生态适应特征基础上,针对农牧交错区鼠类行为适应特征提出结合当地农事活动进程—栖息地管理的协同控害原理及实施要点。为运用行为生态学原理,探索可同步整合无公害持续控制和整体效益目标的生态治理途径及其应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达茂旗腾格淖尔地区大沙鼠种群繁殖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鼠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是其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但为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生态学基础资料 ,也为控制鼠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大沙鼠 (Rhombmysopimus)广泛分布于中亚细亚、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和蒙古国等地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和新疆 ,是荒漠—半荒漠地区的重要害鼠。我国对其生态学方面多注重于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1~ 5] ,在繁殖方面的研究甚少[6] 。 1 979~1 980年和 1 995~ 1 996年对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