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吗啡肽”的发现是阿片肽研究的一次突破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Han JS  Wan Y 《生理科学进展》1997,28(3):237-239
早在70年代,人们即发现了内源性的δ阿片受体选择性配体(脑啡肽)和k阿片受体选择性配体(强啡肽),但一直未能找到内源性的μ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1997年4月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发现了两种内源性的α阿片受体选择性配体,分别命名为endomorphin-1(EM-1)和endomorphin-2(EM-2)可译为“内吗啡肽”。本文拟就内吗啡肽的发现过程及其与其它内阿片肽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 类吗啡肽或抗吗啡肽研究都起源于探讨阿片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阿片研究始于200多年前,1803年Derosne,1805年Serturner先后从粗阿片中分离得到与阿片作用相同的结晶,Serturner命名为morphine(吗啡)。吗啡的结构被阐明后,发展起数以千计的类吗啡合成药物。具阿片作用的药物在结构上都有芳香环,和一三级胺形式的氮原子,以两个饱和碳原子与芳香环相隔,且唯有左旋异构体才显示阿片效应。吗啡结构的微小变化对其作用都可产生影响,如烯丙吗啡(nalorphine)与吗啡的差异只是以烯丙基取代甲基,即具有拮抗吗啡的效应。1972年至1973年Terenius、Pert Simon等同时发现脑内吗啡受体,并证明脑和豚鼠迴肠肌细胞都有吗啡受体。随后又出现,受体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有调节作用。吗啡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效应,是以受体为中介而实现的。吗啡对该酶的抑制效应又和它的麻醉效应相平行。Collier对吗啡与受体的关系提出:“外源药物受体实际是机体内源物质受体”的见解。这种思想促进了对内源性吗啡物质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和内毒素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3年发现特异性阿片受体以后,又相继在哺乳动物脑组织内发现和分离出5肽的脑啡肽和31肽的内啡肽。近年来,又相继在脑和外周组织中发现其它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虽然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痛的调节方面,但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它在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活动、癫痫、学习记忆、性行为、睡眠觉醒以及呼吸和心血管等生理病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在研究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作用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发现了β-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等多种内源性阿片肽。这些阿片肽虽然分子量大小不同,但在分子结构上都含有共同的N端氨基的序列:酪-甘-甘-苯丙,这种结构可能与其阿片活性有关。近来,西德Brantl等人报告了一种新的天然阿片肽(7肽)。其特点是具有不同的N端结构:酪-脯-苯丙-脯。由于此肽为β-酪蛋白(β-casein)的片段,可由酪蛋白裂解得到,因此命名为β-酪吗啡(β-caso-morphin)。作者对这一新肽与阿片受体的结合及各种生物学效应作了详细研究,发现此肽及其几个N端片段(β-  相似文献   

5.
自1975年发现脑啡肽以来,十余年间已陆续发现了20多种阿片肽。在研究它们的功能中发现,内源性释放的阿片肽如果量大、持续时间长,也可引起与外源性注射吗啡相类似的耐受现象。这种现象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体内是否具有内源性的抗阿片物质(AOS)与阿片肽相抗衡?在发现脑啡肽后不久,Terenius和Ungar等曾提出体内存在AOS的设想及初步的实验证据。我们实验室也从电针耐受的大鼠脑中提取出一种具有抗阿片活性的小肽。1985年,日本Kaneko等从牛脑中提纯了第一个抗阿片肽——血管紧张素II,此后国际上又陆续发现了十几种具有抗阿片活性的神经肽,它们多数是已知结构的神经肽,新发现其具有抗阿片功能,少数是新确定结构的小肽。近几年,关于抗阿片物质的研究已成为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认为,动物组织中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都是长链的阿片肽前体:前阿黑皮素(proopiocortin)、前脑啡肽(proenkephalin)或前强啡肽(prodynorphin)的片段,而非肽类的吗啡仅存在于植物中。Spector 及其同事用放射免疫测定法从蟾蜍皮肤中检测出低浓度的吗啡(3 pmol/g)。Goldstein 实验室也从牛的下丘脑及肾上腺检测出吗啡。他们指出,所发现的极少量的吗啡是属于内源性物质还是来自外界,仍不清楚。因此,决定证明吗啡的生物合成。Spector 实验室和 Goldstein 实验室都发表了进一步分析内源性非肽类阿片样物质的实验结果。Goldstein 等发现吗啡和可待因存在于牛下丘脑提取物中;但在牛肾上腺及大鼠脑提取物中则无规律可循。所以不能断定吗啡和可待因是否为内源性物质、是否参与脑功能。Spector 等从大鼠脑  相似文献   

7.
孤啡肽在大鼠脑内对抗吗啡镇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今华  许伟 《生理学报》1997,49(3):333-338
脑内全新的阿片受体样受体(1994)及其内源性配体孤啡肽(1995)的发现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阿片/抗阿片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推动力。基于它们与阿片家族的高同源性及在脑内痛觉整合相关区域的丰富表达,本实验观察了OFQ在大鼠脑内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OFQ可以对抗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引起的镇痛,后者可能是一种由内源性阿片系统介导的应激镇痛。(2)脑室注射OFQ在很大的剂量范围(40  相似文献   

8.
阿片受体研究自1992年δ受体克隆成功;发展迅速,1993年μ、κ受体也克隆成功。1994年发现阿片孤儿受体ORL-1,1995年即找到ORL-1的内源性配体Nociceptin(OrphaninFQ)。1996年成功地应用基因敲出技术制成缺乏μ受体基因的小鼠,证明吗啡镇痛及成痛形成通过μ受体。1997年又发现了μ受体内源性配体endomorphine-1和endomorphine-2。我国学者研究成功的羟甲芬太尼的八个立体异构体合成,发现F-9202和F-9204是当前μ受体选择性最高的配体。计算机模拟μ受体三维结构及定点突变工作证明Tyr-148及His-319是羟甲芬太尼的结合位点。这些进展反映了当前神经分子药理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9.
自从1975年Hughes从脑内发现有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以来,有许多作者相继报道从体内分离出许多具有吗啡或鸦片样活性的物质,主要有亮啡肽、甲啡肽,β-内啡肽,α-内啡肽,γ-内啡肽、垂体吗啡样物质,快泳动性吗啡样物质和非肽类的吗啡样物质等近10种。它们总称为内啡素(endorphins)或内源性鸦片样物质(endogenous opiate like substances,OLS)。  相似文献   

10.
内啡素的生成释放和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1975年Hughes等发现两种脑啡肽(甲啡肽,MEK;亮啡肽,LEK)以来,陆续发现存在于体内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不下20余种。Simon曾建议用endorphins一词泛指内源性吗啡样肽,中文译为内啡肽。但以后此名称多用作β-趋脂素(β-LPH)分子中的特定片断如β-内啡肽(31肽,β-EP)、δ-内啡肽(19肽)、γ-内啡肽(17肽)、α-内啡肽(16肽)等的总称,而不包括脑啡肽、强啡肽等在内。看来,内源性阿片(吗啡)样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观察家兔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紧张性高血糖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向家兔侧脑室内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或羧基肽酶 A 的抑制剂 D-苯丙氨酸以分别减弱或加强脑内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作用。结果表明,纳洛酮能使由乙醚或2-脱氧葡萄糖所引起的高血糖反应减弱,而使由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加强并延搁其回复过程。D-苯丙氨酸表现为相反的效应。在已对吗啡形成耐受的家兔,2-脱氧葡萄糖所引起的高血糖反应也呈减弱。这些结果提示,脑内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与紧张性高血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吗啡的强效镇痛功能及广泛的生理、药理作用是几百年来药学、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其作用机理未能得到阐明。70年代初发现脑内存在阿片受体以来,随之在脑内找到内源性阿片肽──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接着又发现了β内啡肽、强啡肽等多种内啡肽(endophines),从而在学术界里掀起一股研究神经肽的热潮,对吗啡药理机理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阿片肽的生理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各种阿片受体配体特性功能表达的差异,证明脑内存在多种阿片受体类型。公认的主要有μ、三种亚型。要深入研究阿片受体亚型的结构功能,必须…  相似文献   

13.
孤啡肽受体是阿片受体的家族成员,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中A类视紫红质样受体,其天然的内源性配体被称为痛敏肽。孤啡肽受体分布广泛,对神经系统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孤啡肽配体-受体系统生物学作用做简单综述,从而为孤啡肽受体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存在于动物体内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不仅是阿片肽,还包括非肽类的吗啡样化合物,后者主要是吗啡和可待因,它们可在动物体内自身合成。  相似文献   

15.
池志强 《生命科学》1998,10(2):90-93
阿片受体研究自1992年δ受体克隆成功,发展迅速,1993年μ、k受体也克隆成功。1994年发现阿片孤儿受体ORL-1,1995年即找到了ORL-1的内泊性本体Nociceptin。1996年成功地应用基因敲出技术制成缺乏μ受体基因的小鼠,证明吗啡镇痛及成瘾形成通过μ受体。1997年又发现了μ受体内源性配体endomorphine-1和endomorphine-2,我国学者研究成功的羟甲芬太尼的八  相似文献   

16.
μ型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物镇痛与成瘾的分子基础。从人脑组织总RNA通过RT-PCR法扩增获得μ型阿片受体的cDNA,将其克隆至pcDNA3.1( )中,转染CHO细胞后筛选单克隆细胞株,检测重组细胞株表达的μ型阿片受体与激动剂慢性作用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能力。通过激动剂慢性作用信号转导分析证实,DAMGO能够明显抑制吗啡慢性给药引起的重组细胞株胞内cAMP水平的上调作用,初步揭示了阿片受体与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吗啡在慢性痛治疗中的应用因其耐受性的存在而受到阻碍。吗啡可以激活mu阿片受体 ,而不引起脱敏和内吞。实验发现DAMGO可以加强吗啡引起mu阿片受体内吞的作用。进一步的结果表明 ,如果用这两种物质同时慢性处理大鼠 ,表现出的镇痛作用耐受性较单独用吗啡处理要弱。以上结果说明mu阿片受体的内吞可以减缓耐受的发展 ,因此提示在治疗慢性痛中利用一些阿片类似物将可能降低耐受性受体寡聚化对阿片受体运输和吗啡耐受性的调节@孙衍刚  相似文献   

18.
内吗啡肽-2的人工合成及其酶促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吗啡肽-2(endomorphin-2)是Zadina等人[1]于1997年发现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四肽,它存在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2].它是内源性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具有高亲合性(K1=690pmol,L)和选择性(δ/μ=13400、K/μ=7600).  相似文献   

19.
自1975年Hughes等从猪脑中提取出脑啡肽(enkephalin),已先后发现十几种内源性阿片样肽。研究这些内源性阿片肽的生理功能,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阿片拮抗剂(如纳洛酮)去阻断阿片受体,以观察哪些功能发生了改变,进而推测内源性阿片肽本身的功能。纳洛酮阻断法有不足之处:用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后,所有阿片样激动剂都将失效。因此,不能区分究竟是哪一种阿片肽在起作用;纳洛酮对不同类型的阿片受体有不同的亲和力,较小剂  相似文献   

20.
镇痛多肽——内吗啡肽-1的人工合成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用液相合成方法合成了具有镇痛作用的μ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内吗啡肽 - 1(endomorphin- 1 ) ,该四肽为 Tyr- Pro- Trp- Phe NH2 .液相合成法是在氨基酸的 N端用 Boc(叔丁氧羰酰基 )作保护基 ,C端用 HOSu(N-羟基琥珀酰亚胺 )活化 ,与未加保护基的氨基酸在碱性条件下接肽 .先分别合成 C端二肽和 N端二肽 ,再缩合为四肽 ,产物的保护基用盐酸脱帽去除 .中间产物用薄层层析和熔点鉴定其纯度 ,最终得到了高纯度的四肽 .小白鼠脑室注射 (i.c.v)测定表明 ,8.2 5nmol剂量给药 ,其镇痛活性为 87% ,明显高于吗啡 (morphin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