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酵法生产L—缬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T6—13野生菌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多次诱变,获得一株新型的L—缬氨酸产生菌104(2—TA_r,AHV~r,β—HL~r)。经摇瓶发酵试验、显示出0.25%的玉米粉具有极显著的刺激增产作用,并可降低生物素用量。以食用砂糖为碳源代替葡萄糖发酵,主酸产量提高了30—40%,同时副生酸含量下降。在适宜条件下,L—缬氨酸累积可达10mg/ml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 缬氨酸是人和动物营养所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它是脂肪族的中性氨基酸。1856年 Gorup-Besanty 从胰脏的提取液中首先发现。但直到1901年才被 E.Fischer 从蛋白质水解物分离成功。并证明它是蛋白质中的组成成份。同时,缬氨酸还是多种抗菌素如青霉素,短杆菌肽,  相似文献   

3.
L—缬氨酸     
缬氨酸是人和动物营养所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它是脂肪族的中性氨基酸。1856年 Gorup-Besanty 从胰脏的提取液中首先发现。但直到1901年才被 E.Fischer 从蛋白质水解物分离成功。并证明它是蛋白质中的组成成份。同时,缬氨酸还是多种抗菌素如青霉素,短杆菌肽,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发酵合成L—缬氨酸—15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含有稳定同位素15N-硫铵为主要氮源的专用发酵培养液配方和相应的工艺条件,在国内首次微生物直接发酵研制成L-缬氨酸-15N高丰度精制产品。产品15N丰度97.68%,反比原料15N-硫铵丰度下降0.53%,L-缬氨酸-15N产酸率最高达4%以上(未校正)。每克15N-硫可得到1克以上的L-缬氨酸-15N(分析值)提取精制收率平均为80-90%(单程),最高达到95%以上(二次提取)。实际每克1  相似文献   

5.
L-缬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报道了L 缬氨酸高产菌XQ 6(Leu1AHVrα ABhr2 TAhr)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 ,当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NH4 ) 2 SO4 、KH2 PO4 、MgSO4 ·H2 O、玉米浆和生物素的最适用量分别为 1 4 %、5 %、0 .1 %、0 .0 5 %、0 .5 %和2 5 μg/L时 ,经发酵培养 72h ,L 缬氨酸积累可达 5 8g/L ,最高为 62g/L。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糖浓度对L -缬氨酸产生菌 (Brevibacteriumflavum)Apv- 2菌积累L -缬氨酸的影响 ,通过三十吨发酵罐发酵工艺条件的试验 ,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 ,确定了该菌种发酵L -缬氨酸的最佳初糖浓度和补糖浓度 ,在初糖质量浓度为 3.5 %~ 4 .5 %时 ,发酵至 16h开始连续流加葡萄糖 ,维持发酵培养基中残糖质量浓度为 1.2 %~ 1.5 % ,经过 4 8h左右发酵 ,L -缬氨酸发酵产酸率 3.3%~ 3.5 %。  相似文献   

7.
L-缬氨酸合成的代谢流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AS1-495及其3个逐个叠加不同遗传标记的突变株AA361、AAT231和AATV341在特定培养时段(26~28h)L缬氨酸等代谢物的胞外浓度,由此计算这一时段这些代谢物在发酵液中积累(或消耗)的速率,分别做出这4株菌在拟稳态下的代谢流量分布图,进而研究育种过程中不同遗传标记的叠加对代谢网络中L-缬氨酸合成流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遗传标记的引入使流量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节点处的流量分配朝着有利于L缬氨酸合成的方向改变。6-磷酸葡萄糖节点处流入EMP途径和HMP途径的流量分配由17.0∶83.0变为24.3∶75.7;丙酮酸节点处流入L-缬氨酸合成途径和其他途径的流量分配由15.8∶842变为76.7∶23.3/L-缬氨酸合成的分支途径上的流量由最初的5.37增大为37.3,乳酸合成途径的流量从11.1最后降为1.16,L-缬氨酸产量由4g/L提高到24.5 g/L。代谢流量分布的变化趋势与L缬氨酸产量的变化趋势是互相吻合的。以2-噻唑丙氨酸抗性突变(2TAr)和L天冬氨酸氧肟酸盐超敏性突变(LAAHss)有效地进行代谢流遗传导向的事实,在代谢流量分析的层面上,证明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和结构类似物超敏性突变是代谢流导向和设计育种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代谢流量分析会成为设计育种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8.
L-缬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培养基的模式识别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色短杆菌TV10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逐级诱变处理 ,在含磺胺胍 (SG)、α 氨基丁酸 (α AB)、2 噻唑丙氨酸 ( 2 TA)等氨基酸结构类似物平板上定向筛选 ,获得L 缬氨酸高产菌株TV2 30。应用模式识别方法 ,对L 缬氨酸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培养基组成构筑模式空间 ,通过主成分分析 (PCA)揭示模式空间的可视优化区域 ,选择优化点并逆推回到高维空间得到最优培养基组成 ,结果该菌株可积累L 缬氨酸 2 6 .38g·L-1,比初始值提高 7.8%。  相似文献   

9.
张慧  王健  陈宁 《生物技术通讯》2005,16(2):156-158
运用神经网络对L-缬氨酸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建模,在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运用神经网络并结合遗传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法.按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发酵实验64h,可在发酵液中积累L-缬氨酸28.5g/L.  相似文献   

10.
L—亮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亚硝基胍处理谷氮酸产生菌T6—13,获得一株苏氧酸缺陷型;它能在发酵液中积累微量的亮氨酸,经过多次诱变并结合抗亮氨菌、缬氨酸结构煎似物的筛选,共获得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1071株,再继续筛选抗一定浓度的缬氛酸突变株,并从多次自然分离和改变培养基中生物素的添加量,最终可使920—36~#号菌株(thr~-、2—TA~r.、β—HL~r.Val~r)在发酵液中积累13.5mg/ml亮氨酸。  相似文献   

11.
L-缬氨酸作为一种支链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饲料等领域。本研究借助多种代谢工程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生产L-缬氨酸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了L-缬氨酸的高效生产。首先,通过增强糖酵解途径、减弱副产物代谢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了L-缬氨酸合成前体丙酮酸的供给;其次,针对L-缬氨酸合成路径关键酶—乙酰羟酸合酶进行定点突变,提高了菌株的抗反馈抑制能力,并利用启动子工程策略,优化了路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水平;最后,利用辅因子工程策略,改变了乙酰羟酸还原异构酶和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的辅因子偏好性,由偏好NADPH转变为偏好NADH,从而提高了L-缬氨酸的合成能力。在5L发酵罐中,最优谷氨酸棒杆菌工程菌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K020的L-缬氨酸产量、得率和生产强度分别达到了110g/L、0.51g/g和2.29 g/(L·h)。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报道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L—赖氨酸产生菌株A—77,发酵工业固体糖生产L—赖氨酸的试验研究结果。试验表明,A—77菌株对生长因子要求较高,因此对工业固体糖的发酵产酸能力较差。当添加20%甜菜糖蜜的混合糖为糖源,并提高豆饼水解液的质量时,菌株产酸能力得以充分显示出来。在一般培养条件下,该菌株可在发酵液中积累L—赖氨酸43%,转化率为31.5%,  相似文献   

13.
在用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AB—07,采用活细胞反应生产L—异亮酸的新工艺中,副产两种非天然的和不需要的氨基酸—正缬氨酸(Nva)和O—乙基高丝氨酸(O—EH)。正缬氨酸的形成可被AB—07的亮氨酸营养缺陷突变株(AB—07—Leu—2)所抑制。并发现Nva的形成与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紧密联系着。O—乙基高丝氨酸的形成可被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L—蛋氨酸所抑制。但是AB—07—Leu—2菌中的高丝氨酸—O—乙酰转移酶并不因加入L—蛋氨酸而被抑制或阻遏。推测L—蛋氨酸阻遏了O—EH形成酶催化O—乙酰高丝氨酸向O—EH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L-缬氨酸生物合成中的代谢流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流量平衡模型 ,通过物料衡算和MATLAB线性规划方法得到了发酵中后期L 缬氨酸合成过程的代谢流量分步。代谢流分析结果表明 ,在分批培养生成L 缬氨酸的过程中 ,有62 8%的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生成L 缬氨酸 ,38 2 %进入HMP途径 ,仅 9 2 %的碳架进入TCA循环。实验条件下的代谢流 (58)与理想代谢流 (92 31 )相比 ,仍应从遗传改造和发酵控制方面降低TCA循环的代谢流 ,减少副产氨基酸的生成来进一步提高缬氨酸的产率。  相似文献   

15.
L-缬氨酸发酵生产的育种思路及发酵条件优化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缬氨酸在医药及饲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根据L缬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节机制,利用代谢调控理论,重点阐述了L缬氨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及培养条件的优化,为缬氨酸发酵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化学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L-缬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化学比色法”对发酵液中L -缬氨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 ,确立了L -缬氨酸定量测定条件和计算方法。以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为参比 ,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比纸层析 -色斑洗脱比色法高 ,且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L-缬氨酸的含量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17.
<正> 1、发明的名称: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2、专利申请范围: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属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以及对L—苯丙氨酸类似物及磺酰胺有抗性的突变株制造酪氨酸的方法,该突变株在培养基中可以生成和积累L—酪氨酸。3、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是关于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用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已知的有谷氨酸微球菌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的制造方法、短杆菌属等的对一氟苯丙氨酸抗性株或棒状杆菌属的L—酪氮酸及L—苯丙氨酸的类似物的抗性菌株的制造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发酵法生产 L—酪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发明的名称: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2、专利申请范围: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属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以及对L—苯丙氨酸类似物及磺酰胺有抗性的突变株制造酪氨酸的方法,该突变株在培养基中可以生成和积累L—酪氨酸。3、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是关于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用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已知的有谷氨酸微球菌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的制造方法、短杆菌属等的对一氟苯丙氨酸抗性株或棒状杆菌属的L—酪氮酸及L—苯丙氨酸的类似物的抗性菌株的制造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黄色短杆菌XV0505为生产菌株,探讨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控制条件对L-缬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的影响。方法:应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发酵的工艺条件;利用纸层析-色斑洗脱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L-缬氨酸的含量。结果: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通过10L罐流加发酵72h,产酸量可达53.4g/L,糖酸转化率为26.7%,分别比补料分批发酵提高11.9%和3.5%。结论:环境因子和发酵控制工艺对发酵生产L-缬氨酸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AS1.495(Leu^-)为出发菌株,通过多次亚硝基胍(NTG)诱变,给AS1.495(Leu^-)依次叠加L-AAH^as,2-TA^r,Vd^-的遗传标记,得到突变株AATV341(Leu^-,L-AAH^as,2-TA^r,Vd^-),可在8%的葡萄糖培养基积累L-缬氨酸24.5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13倍。同时运用代谢流量分析理论,测定出发菌株AS1.495及其突变株AATV341在L-缬氨酸合成阶段的代谢流量,并初步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遗传标记的引入使流量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流量分配朝着有利于L-缬氨酸合成的方向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