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丝状病毒与出血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1976年间,非洲出现Marburg和Ebola两种属于丝状病毒科的成员。人体受其感染后罹患高死亡率的出血热疾病。这两种病毒在自然界的贮藏所及其自然条件下传播至人体的方式,迄未探索清楚,两种病毒所致的出血热是侵犯人类令人瞩目,30年来尚无防治有效方法的严重疾病之一。1989年从菲律宾进口美国熊猴群疾病流行中病死的动物,分离得到也属于丝状病毒科成员的Reston病毒。此病毒感染可使部分猴子患严重出血热致死,但对人类却无致病性,尽管可使受染者对该病毒抗原的特异性血清抗体阳转。本文内容涉及以上三种病毒及其所引起的疾病,在病毒学、流行病学及临床学三方面的当前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和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成员。该科病毒可导致严重的丝状病毒出血热(Filovirus hemorrhagic fever,FHF),具有成为生物恐怖武器和生物战剂的潜能。为对马尔堡病毒的形态特征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丝状病毒的电镜鉴定提供信息。本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马尔堡病毒形态进行观察,以明确其病毒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负染后的马尔堡病毒呈现多形性(Pleomorphism),病毒颗粒呈直径均一、长度不等的棒状或丝状及眼镜蛇样、球形、分支状。我国至今尚无分离到丝状病毒的报道,对该病毒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是鉴定丝状病毒的重要方法之一,明确丝状病毒的形态特征有助于该类病毒的电镜鉴定。  相似文献   

3.
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滴度和中和抗体效价的半微量空斑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滴度和中和抗体效价的半微量空斑法。小牛血清与胎牛血清的培养效果无差异。7株不同来源的出血热病毒均能在E6细胞上形成空斑。接种的病毒浓度与形成的空斑数呈直线关系。用空斑法测得的病毒滴度稍低于荧光TCIE50滴定法。空斑减少中和试验的敏感性较荧光中和试验高30倍左右。同时还初步表明了本方法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抗原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可引起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出血热传染病的最为致命的烈性病毒,致死率可达90%。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常规和有效的方法,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获得批准上市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但是已有多个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疫苗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并有几个已进入临床Ⅰ期试验阶段,有望尽快用于本次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本文对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多个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原核细胞表达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进行好研究,结果发现表达的核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小白鼠血清中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荧光抗体滴度达1:12800;用免疫小鼠脾细胞和血清做被动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脾细胞对部分乳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死感染有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血清可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也未观察到核蛋白免疫血清具有感染的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  相似文献   

6.
马动脉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祖樟  袁世山 《病毒学报》2008,24(5):404-408
马动脉炎病毒(Equine Arteritis virus,EAV)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tory syn-drome virus,PRRsv)、鼠乳酸脱氢酶升高症病毒(Lactatedehydrogenase elevating virus,LDV)、以及猴出血热病毒(Simian hemorrhagic fever virus,SHFV)同属于尼多病毒目(NidDvirale)、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中分离的EHF病毒浙10株,感染长爪沙鼠肾单层细胞,经培养后,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生物制品法规要求研制成灭活疫苗。取1ml经肌肉免疫家兔,6天后即可在血液中检出荧光抗体,至第14~21天为最高峰,荧光抗体效价可达320~2560。经活EHF病毒攻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保护率达90%以上。疫苗经1:10或1:30稀释后免疫家兔,荧光抗体阳转率仍达100%,但抗体滴度明显降低。肌肉接种优于皮下接种。本研究证明,甲醛灭活EHF病毒可破坏血凝素活性,从而影响疫苗血凝抑制抗体的产生,可能也会影响中和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1976年扎伊尔和苏丹同时发生了严重的由未知病原体引起的出血热,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0%以上.其病原体后来被鉴定为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依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译埃博拉病毒),依博拉是扎伊尔西北部一条小河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用甲基纤维素复盖层的c_6/36单层细胞微量蚀斑法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初步观察了登革热Ⅱ型病毒与靶细胞的联接反应情况。同时还制备了四种细胞的可溶性膜制剂,并研究了它们对登革热Ⅱ型病毒的抑制活性。结果提示,对登革热Ⅱ型病毒敏感的细胞表面存在登革热Ⅱ型病毒受体,在触发病毒感染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HF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用ELISA法对 30例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进而用流式细胞仪对IgM抗体阳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正常对照 30例 ,均为健康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 2例 ,检出率为 73 .33 % ,正常对照标本均未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CD4 +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CD8+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CD4 +/CD8+比值下降或倒置。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特异性强 ,可作为该病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对于判定疗效和疾病预后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蚀斑形成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有报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能在Vero-E6细胞上形成蚀斑。由于蚀斑试验和蚀斑减少试验用于测定病毒滴度及中和抗体效价较其它方法准确,且特异性高,适用于测定出血热病毒间抗原性差异,感染或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但由于EHFV在细胞内繁殖培养时间较长,蚀斑形成的细胞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尚未见成功的报道。我们基本  相似文献   

12.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生长特性及高滴价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出血病病毒感染鱼肾(Clk)单层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繁殖周期为2—3天。病毒增殖的上升期在感染后的12—48小时。28℃下,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 Infection简称MOI)为0.05PFU/cell时,病毒滴价可达1.78×10~(11)PFU/ml,不同温度(25℃、28℃、30℃)下通气培养,测定病毒滴价略有差异。感染病毒的细胞培养液经ELISA检测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为阳性结果,并且能感染健康草鱼。  相似文献   

13.
建立可检测琉球病毒(Ryukyu virus,RYKV),索尔韦齐病毒(Solwezi virus,SOLV)以及苏里斯病毒(Souris virus,SOUV)等三种沙粒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分析三种病毒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从国际公共数据库搜索下载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检测靶标,借助primer premier 6.0生物信息学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利用化学合成和体外转录方法制备模拟样本,比较评价三种方法的检测限、特异性、重复性特征.所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均可有效扩增检测病毒RNA靶标,检测限分别为40拷贝/μL、7拷贝/μL和15拷贝/μL,检测汉城病毒、汉滩病毒、登革病毒Ⅰ~Ⅳ型分离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病毒及30份健康人血清样本无非特异性扩增,三种病毒相互间以及其他8种出血热相关沙粒病毒RNA间无交叉反应,重复性比较分析显示变异系数均在2%以内.本研究建立的检测RYKV、SOLV和SOUV三种沙粒病毒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备用于相关疑似感染者临床样本、宿主动物标本以及进出口物品的筛查检测的潜力,但因未经基于实际病毒感染样本的比较评价,检测结果的解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做反向被动血凝和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查出血热病毒抗原和抗体,不仅敏感,性能稳定,而且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同时与血清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在23例EHF患者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检出病毒抗原,部分组织中可同时检出免疫球蛋白及C3,少数组织仅能检出病毒抗原或免疫球蛋白。配对血清小也可检出EHF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及血清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有关,组织内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血清IgE水平升高相关,提示多种变态反应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等5种动物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分子克隆方法获得口蹄疫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蓝舌病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赤羽病病毒各一段高度保守的基因片段,用芯片点样仪点样到包被过的玻璃片上,制备成检测芯片。提取样品中的RNA,进行反转录和荧光标记后滴加到芯片上进行特异性杂交,对杂交结果进行扫描检测,可同时诊断上述5种动物传染病,此方法不但快速、准确、敏感,而且可同时进行多种病毒的检测,达到大批动物高通量检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ELISA法比较了几株中国和日本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抗原性,IFA法不能区分大鼠属和姬鼠属来源的病毒,ELISA竞争试验表明,大鼠型病毒(R22、SR-11和TR-352株)与姬鼠型病毒(A 9株)存在弱单向交叉反应,交叉ELISA证实,A 9株与R22株、SR-11株和TR-352株均有较显著的抗原性差异,但R22,SR-11和TR-352株彼此间抗原性相近,本文讨论了有关EHFV抗原性比较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株新的草鱼出血病病毒分离物的特性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从湖南邵阳地区患出血病的草鱼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部分提纯、负染后,电镜观察,揭示为双层衣壳、直径约71nm的球形颗粒。其核酸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呈现11条带。经核酸酶消化、吖啶橙染色及核酸的变性试验,证明为双链RNA。病毒在草鱼肾细胞株(CIK)单层细胞上,形成直径约2mm的空斑;对温度有一定稳定性;对乙醚、氯仿不敏感;经pH3、10处理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滴价。此病毒不属业已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科6个属中的任何一个属,而可能为呼肠孤病毒科中一新成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及病毒培养技术研究了家兔病毒血症动态,发现感染后第6天,病毒抗原首先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出现;次日,亦可见于粒细胞中,第10—12天的抗原反应较强,第15天则明显减弱至消失。而在红细胞及血小板中始终未见明显的抗原反应。从感染后第3—13天的血浆中分离出病毒;感染后第6—15天,外周血单核细胞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接种局部增殖后,侵入血液,并在白细胞中复制增殖,可能使病毒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其它组织脏器,造成因血传播引起的靶器官感染。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乳小白鼠的病理组织学与病毒抗原定位研究郭广松,肖红,程丽,文莉,杨占秋(湖北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71)(湖北医科大学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关键词病毒抗原,流行性出血热,乳小白鼠,病理变化Huggirls(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