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口低盐淡水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及半月相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6年春(5月)、夏(7月)、秋(9月下旬)和冬季(2月)对长江口低盐淡水区水域进行的潮间带鱼类调查结果,分析了鱼类种类及丰度的半月相及其季节变化. 结果表明:长江口低盐淡水区水域潮间带鱼类共有53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虾虎鱼科次之,其他科较少. 2顶网具渔获物的鱼类种类和丰度均以春、夏、秋季较高,冬季最低.各个季节的平均种类数和平均丰度均为小潮期小于大潮期. Shannon-Weaver指数(H′)在一个潮周期内的波动幅度较大,且小潮期H′值略低于大潮期. 对鱼类种类丰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冬季鱼类聚成一组,春、夏和秋季聚成一组. 从整年的情况来看,潮间带鱼类的丰度变化与水温的相关性最高;与潮高的相关性次之;而与盐度的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鱼类对潮间带水域的利用,2010年5月、8月、11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水域进行了插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28种鱼类,隶属于10目16科,鲤形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鲈形目;群落优势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可以分为河口定居鱼类、海洋偶见鱼类、降海洄游鱼类、溯河洄游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淡水鱼类6种生态类群,其中河口定居鱼类和海洋洄游鱼类占据明显优势。对调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夏季差异显著,鮻、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是对季节差异贡献最大的3种鱼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鱼类群落主要受到海洋洄游鱼类的影响,而秋季主要受到河口定居鱼类的影响,这2种鱼类的幼鱼在不同季节利用潮间带水域索饵肥育可能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口潮间带盐沼植被分布区及邻近光滩鱼类组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春富 《生态学报》2012,32(20):6501-6510
研究鱼类群落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或者变化,是评价与预测生境丧失、环境退化等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重要基础。2006年4—11月,在长江河口崇明东滩盐沼植被分布区(简称草滩)和邻近的光滩区域分别设置采样站位,每月大潮期采用定制插网对鱼类群落进行了取样调查。分析研究了长江河口潮间带盐沼植被分布区和邻近光滩区域的鱼类组成及其月际变化,并对影响鱼类分布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探讨。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标本1638尾,分属9目14科22种;其中,淡水鱼类2种,定居性河口鱼类12种,海洋鱼类5种,洄游鱼类3种。植被分布区和光滩区域鱼类组成及优势种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调查期间,植被分布区记录鱼类13种,主要优势种为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鲻(Mugil cephalus)和棱鮻(Liza carinatus)(IRI>20),其他种类基本不具有优势度特征(IRI<0.05);光滩区域记录鱼类20种,主要优势种鲻(IRI>20),其他包括斑尾刺虾虎鱼、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棱鮻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征(20>IRI>10);两个区域共有种为11种,部分种类只出现在光滩或植被分布区,但主要优势种均为定居性河口鱼类。与世界其他河口盐沼湿地鱼类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光滩区域记录的鱼类物种数、个体数、生物量和整体物种多样性水平均高于植被分布区;光滩和植被分布区鱼类相应的量比关系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但两种生境鱼类组成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均不显著。通过比较两种生境共有的优势种体长发现,长江河口盐沼植被分布区鱼类优势种的平均体长大于光滩区域,而且植被分布区部分优势种体长的上、下限范围也大于光滩区域。长江河口盐沼植被分布区,除了育幼场外,还是许多鱼类成鱼的重要栖息地。影响河口潮间带盐沼湿地鱼类组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鱼类自身的生物学与生活史特征、饵料生物的组成与分布、植被出现与表形特征等生物因素和水温、盐度、淡水径流、潮汐特性等非生物因素,其对长江河口潮间带盐沼湿地中鱼类群落的组成与分布的综合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幼鱼栖息地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鱼类对长江口栖息地的选择偏好,选取长江口春季的优势种棘头梅童鱼幼鱼为模式物种,从19个水文、水质因子及生物因素指标中,筛选出狭额绒螯蟹丰度、盐度、底质类型和水深4个因子作为棘头梅童鱼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合曲线,并计算了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SI).结果表明: 长江口北支水域棘头梅童鱼幼鱼HSI普遍较高,基本在0.5以上,而南支水域普遍较低,基本上在0.2以下,表明长江口北支为棘头梅童鱼幼鱼的主要索饵场,同时发现,其幼鱼的最适生长水域为盐度大于14、底质平均粒径在29 μm以下、水深2~5 m的水域,与HSI的空间分布一致.生物因子可较好地表征棘头梅童鱼幼鱼对水文、水质等因素的响应;化学需氧量、铵氮、总磷和挥发性酚与棘头梅童鱼幼鱼丰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总氮与其丰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调查水域内水质的富营养化尚未对棘头梅童鱼栖息地造成破坏;而铜离子和镉离子浓度与其丰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重金属污染已经对棘头梅童鱼幼鱼的生长和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推测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水域的鱼类栖息地分布具有限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春、夏季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4月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MD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该海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11目36科56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种丰度占总丰度的82.9%;夏季共捕获鱼类58种,隶属于11目38科51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aris)和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其丰度占总丰度的60.8%.春、夏两季20个站位均可划分为3个组.春、夏季出现率大于5.0%的鱼类分别有26种和30种,并且分别相应形成2个和3个组群.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3年夏季(6、7、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水域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夏季共捕获鱼类44种,隶属于11目25科40属,以暖温性和底层鱼类为主.经聚类分析,该海域夏季各月鱼类群落可大体划分为3个站位组.经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黄河口不同水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矛尾虾虎鱼、斑鰶、短吻红舌鳎、蓝点马鲛和日本鳀等是各月份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  Yang SL  Meng HX 《动物学研究》2012,33(3):255-260
根据2005年4和11月、2006年4和9月在长江河口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种类和数量调查,并结合1990年9月和1991年3月的历史数据,对该水域的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季节变化作了研究,其结果共发现鱼卵、仔稚鱼36种(类),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秋季航次鱼卵、仔稚鱼的平均种类数和丰度均高于春季。河口咸淡水区鱼卵总数显著高于淡水区,而仔稚鱼总数略低于淡水区。与1990—1991年数据相比,2005—2006年春、秋季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均有所增加。1990、2006年秋季(9月)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特别是翘嘴红鲌和太湖新银鱼丰度差异较大。这些都说明近20年来,长江河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相似文献   

9.
徐宾铎  任一平  叶振江  曾晓起 《生态学报》2007,27(10):4224-4232
根据2004年春、秋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单元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青岛近岸水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春、秋季调查分别渔获31、32种鱼类,平均每网渔获量分别为7.36kg/h和2.99kg/h,优势种类主要包括赤鼻棱鳀Thrissa chefuensi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 sotaki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黄鳍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us、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i和长条蛇鲻Saurida elongata等。聚类分析表明,春、秋季青岛近岸水域鱼类群落都可划分为3个站位组,分别对应于北部、中部和南部调查水域。不同站位组的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不同站位组间种类组成差异显著。分析了造成站位组内种类组成相似的特征种和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相异的分歧种。不同站位组的特征种不同。赤鼻棱鳀、大泷六线鱼、黄鳍刺鰕虎鱼、方氏云鳚、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和细纹狮子鱼是春季所有站位组间的分歧种;赤鼻棱鳀、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大泷六线鱼、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方氏云鳚、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是秋季所有站位组间的分歧种。大多数特征种也是不同站位组间的分歧种,主要是由于这些种类的数量分布的空间变化造成的。青岛沿海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阙江龙  王生 《动物学杂志》2022,57(3):439,446-439
鲻(Mugil cephalus)隶属于鲻形目(Mugiliformes)鲻科(Mugilidae)鲻属,为浅海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温带和热带近岸海区,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鲻对盐度的适应广,在淡水、咸淡水和盐度高达40的海水中都能生活,适温范围3~35℃,喜暖水(区又君2015)。鲻个体大、生长快、食物链短,是我国沿海经济鱼种。鲻可栖息在近岸浅海、河口的咸淡水交界处及港湾内,在长江主要分布于其河口附近(毛节荣1991,倪勇等2006)。  相似文献   

11.
The structure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fish community in the intertidal estuarine zone of shallow mud areas have been poorly studied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el, semi‐lunar and seasonal patterns of fish assemblag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in 2006. Fish were collected by consecutive day and night samplings using tide‐stow‐nets deployed parallel to each other in three stations. A total of 56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21 families was caugh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family Cyprinidae dominated with 25 species. Freshwater fish species were the important dominant commercial fishery species and well represented with five species (sharpbelly Hemiculter bleekeri,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bream Parabramis pekinensis, likely‐bream Pseudobrama simony, and glossy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nitidus) in the three stations. Juvenile fishes dominated the fish community, comprising 93.9% in station 1 and 96.6% in station 2 of the total abundance. The number of fish species in day tides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ight tides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the opposite in other seasons. In neap tides, the numbers and abundance of fish species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tides. Fish abundance was lowest in winter, increasing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March–September) in both stations 1 and 2, with obviously large fluctuations in each season. The pattern of habitat selection of fishes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food competition of intraspecies or interspecies and favour the growth and nursing of young fish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tidal zones in the estuary may serve as important nursery areas for fish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声学探测的香溪河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  &#  &#  &#  Ma&#  gorzata Godlewska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20-929
为了掌握三峡水库香溪河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2013 年5 月和11 月运用Simrad EY60 型分裂波束回声探测仪在香溪河进行了水声学探测, 辅以常规渔获物分析方法。渔获物调查共发现鱼类7 科41 种, 其中似鳊、贝氏、、银和蛇等小型鱼类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 香溪河春季鱼类密度显著高于秋季, 采用加权平均法求得2013 年5 月和11 月探测的鱼类密度分别为53.4 和15.4 ind./1000 m3。鱼类资源在空间上不均匀分布, 从高岚河至香溪河口鱼类密度逐渐降低;在垂直方向上, 春季和秋季水声学探测的鱼类密度显示出相同的趋势, 即表层 中层 底层。在运用鱼类生物操纵改善水质途径方面, 建议通过壮大肉食性鱼类种群来控制小型鱼类资源量, 同时通过增殖放流鲢、鳙以加强对浮游植物的滤食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庆江段是长江下游重要渔业资源水域之一, 为了解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2016年4月17日至8月15日对安庆江段仔稚鱼进行了逐日调查。结果显示: 研究共采集仔稚鱼个体92160尾, 鉴定90457尾, 隶属于7目11科49种, 其中鲤科(Cyprinidae)种类数居第一, 32种, 尾数占比为90.16%; 鰕虎鱼科(Gobiidae)居第二, 3种, 尾数占比为5.71%。在生态类型及产卵方式上, 淡水定居性鱼类和产漂流性卵鱼类数量占比最大, 分别为87.57%和88.30%。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是该江段第一优势种, 数量占比44.53%, 其余优势种为?(Hemiculter leucisculus, 占比14.21%)、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占比8.11%)、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 占比5.60%)、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 占比4.75%)、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占比4.13%)、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 占比4.50%)、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占比2.63%)、刀鲚(Coilia nasus, 占比1.89%)、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占比1.57%)。仔稚鱼丰度出现4次明显的高峰时期, 第一次在5月1日, 后面三次集中出现在6月中下旬, 分别为1127.00、1608.44、1568.35 和1202.94 ind./100 m3。通过冗余分析(RDA)表明, 影响安庆江段仔稚鱼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流量、水位、透明度(P<0.05), 大多数仔稚鱼丰度与水流量、水位呈现负相关, 与透明度呈现正相关, 可能与该年份过高的水流量、水位有关。研究表明, 安庆江段的仔稚鱼种类较丰富, 但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 且经济性仔稚鱼类占比小。研究初步探明了安庆江段的仔稚鱼资源状况, 其结果为安庆鱼类早期资源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渔业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口江段连通长江与鄱阳湖, 是诸多鱼类的洄游通道, 在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于2016年5月—8月在长江中下游鱼类繁殖期内对湖口江段系统开展鱼类仔稚鱼资源的调查, 研究分析了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变化、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8d连续采样共鉴定出隶属于8目12科39个仔稚鱼类群, 其中37个类群鉴定到种, 1个类群鉴定到亚科, 1个类群鉴定到科。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为该江段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 其余优势种有虾虎鱼科(Gobiidae)、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仔稚鱼密度在7月1日达到峰值, 峰值为1230.77 ind./100 m3; 7月1日至8月15日仔稚鱼密度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时间尺度的聚类将6个时期分为5月下旬—7月上旬与7月下旬—8月上旬2个群组, 贝氏?、翘嘴鲌和刀鲚等在6月下旬达到峰值; 鳊、四大家鱼和鳜等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江段断面上南北近岸采样点仔稚鱼密度高于断面中心。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仔稚鱼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水温、透明度、流量均为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与仔稚鱼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两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 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较为丰富, 仔稚鱼群落结构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且江湖洄游性鱼类占比较高; 仔稚鱼对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适应特点, 仔稚鱼与水温、透明度、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补充了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资料, 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摸清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开挖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鱼类物种资源家底,文章于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用刺网对20个断面作了采集,获得鱼类标本13379尾,经鉴定有60种,隶属于8目17科45属。其中,鲤形目有2科28属41种,鲈形目7科8属8种;洄游鱼类2种,河口鱼类8种,其余均为淡水鱼类。IRI≥1000的优势种合计有9种,刀鲚(Coilia nasus)是5条河流共有的优势种。ABC曲线反映除金汇港外,其他河流总体上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鱼类群落受到了严重干扰。βc指数和βr指数均反映浦东川杨河与大治河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大,浦南金汇港与龙泉港之间的鱼类组成相异性最小。20个断面可分为3组, D1和Z2断面为组Ⅰ,金汇港、龙泉港和除Z2断面的大治河为组Ⅱ,川杨河和除D1断面的淀浦河为组Ⅲ,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刀鲚、鲫(Carassius auratus)和?(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研究认为,这5条人工骨干支流保存了比黄浦江源头、干流...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禁捕初期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研究于2020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鄱阳湖21个采样点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全年共采集到57种鱼类, 隶属于8目12科43属。优势种有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蛇(Saurogobio dabry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4种鱼类。江湖洄游型、江海洄游型和河流型鱼类物种数共占比45.61%, 平均体重<20 g的物种的丰度占所有渔获物丰度的88.47%。在空间结构上, 基于鱼类丰度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分析将鄱阳湖分为通江水道和主湖区两个大的空间类群, 方差分析表明通江水道鱼类丰度显著低于主湖区, 但多样性高于主湖区。在季节变化方面, 不同季节渔获物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差异极其显著, 高水位时期(夏、秋季)的多样性高于低水位时期(春、冬季)。2020年10月在鄱阳湖主湖区中部的S9和通江水道的S20两个采样点发现了鄱阳湖历史文献中没有记录的广盐性近海鱼类——鲻(Mugil cephalus), 可能得益于长江禁捕, 由于消除了捕捞压力, 促使了该鱼类的资源恢复和上溯, 也不排除其他人为因素的可能, 因而需要更长时间序列的跟踪和监测。研究为全面评估鄱阳湖禁捕的生态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制定鄱阳湖鱼类资源的保护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 southern Brazil, cold ( La Niña ) and warm ( El Niño ) episodes of the 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phenomenon cause drought and high rainfall, respectively. The low precipitation and freshwater outflow associated with La Niña during 1995–1996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marine species in the Patos Lagoon estuary. During the 1997–1998 El Niño , high precipitation and river discharge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 abundance of marine species in the estuary. ANOVA results showed a higher abundance during La Niña than El Niño for estuarine resident (RES) and estuarine dependent (DEP) fishes. During La Niña catch per unit of effort (CPUE) of RES increased from the marine to estuarine area, but during El Niño CPUE increased at the marine area and diminished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some estuarine sites. DEP fishes had an opposite abundance pattern. During La Niña , these fishes were abundant at the coastal marine area and along some estuarine sites, but during El Niño , CPUE remained almost the same at the marine area but dropped along some estuarine sites. These different abundance patterns for dominant fish groups yielded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ions and climatic events. With higher river discharge and the consequent decline of dominant euryhaline fishes, such as Mugil platanus and Atherinella brasiliensis , freshwater species increased in abundance and richness in the shallow waters of the stuary. The ENSO phenomenon influences precipitation and estuarine salinity in southern Brazil and thereby seems to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recruitment,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dynamics of fish species living within and adjacent to estuarine habit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