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锋  赵峰  宋超  杨刚  侯俊利  庄平   《生态学杂志》2016,27(1):291-298
棘头梅童鱼是长江口水域的常见小型经济鱼类,具有一定的捕捞价值.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本研究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长江口水域捕获的棘头梅童鱼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有8目30种,其中虾类(游泳亚目)是主要饵料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为38.5,优势指数(Ip)为79.1;其次为糠虾目和磷虾目.全年饵料生物中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光背节鞭水虱和中华哲水蚤等.饵料生物优势种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的主要优势种均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和短额刺糠虾,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和脊尾白虾,冬季主要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中华哲水蚤和中华假磷虾.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空胃率为10.4%,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全年平均胃饱满系数为0.6%,冬季最低,春季最高,摄食习性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
3.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鱼类对潮间带水域的利用,2010年5月、8月、11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水域进行了插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28种鱼类,隶属于10目16科,鲤形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鲈形目;群落优势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可以分为河口定居鱼类、海洋偶见鱼类、降海洄游鱼类、溯河洄游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淡水鱼类6种生态类群,其中河口定居鱼类和海洋洄游鱼类占据明显优势。对调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夏季差异显著,鮻、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是对季节差异贡献最大的3种鱼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鱼类群落主要受到海洋洄游鱼类的影响,而秋季主要受到河口定居鱼类的影响,这2种鱼类的幼鱼在不同季节利用潮间带水域索饵肥育可能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铅在中华鲟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与排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在不同浓度Pb2+溶液(0、0.2、0.8和1.6mg·mL-1)中各组织铅的积累与排放.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各组织表现出随暴露浓度升高Pb积累增加的剂量-效应关系;Pb积累的基本模式为:骨(背骨板和软骨)和肌肉中积累量最高;胃、肠和皮肤次之;肝、鳃与脊索相对较低.暴露试验结束后进行了为期6周的Pb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组(0.2mg·mL-1)各组织中Pb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浓度组(0.8mg·mL-1)除鳃胃、软骨和肌肉以外,其余组织的Pb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1.6mg·mL-1)除肝、肠和皮肤以外,其余组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积累与排放发现,低、中浓度组中鳃、皮肤和肝的Pb含量高于积累时.推测中华鲟幼鱼经鳃、皮肤和消化道摄入Pb,主要经鳃和皮肤进行排放.  相似文献   
5.
庄平  罗刚  张涛  章龙珍  刘健  冯广朋  侯俊利 《生态学报》2010,30(20):5544-5554
根据2004年6月至8月和2005年6月至8月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插网所获取的鱼类样本,对东滩水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和其它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食性、食物竞争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窄体舌鳎(Cynoglissus gracilis)为底栖生物食性;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游泳生物食性;刀鲚(Coilia ectene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为浮游动物食性;鲻(Mygil cephalus)和鮻(Liza haematochiela)为腐屑(有机碎屑)食性。中华鲟幼鱼及6种主要经济鱼类食性按照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大小排列:中华鲟(IRI):鱼类端足类多毛类蟹类;窄体舌鳎(IRI):虾类瓣鳃类鱼类;中国花鲈(IRI):鱼类虾类等足类蟹类;刀鲚(IRI):糠虾类虾类桡足类鱼类;凤鲚(IRI):糠虾类桡足类虾类鱼类;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鮻(IRI):有机碎屑底栖藻类瓣鳃类桡足类。长江口崇明东滩中华鲟与6种经济鱼类饵料重叠系数显示,中华鲟与窄体舌鳎的饵料重叠系数达到了0.4,而与其余5种鱼类的饵料重叠系数均小于0.12。这表明窄体舌鳎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余5种鱼类对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竞争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西伯利亚鲟卵黄脂磷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卵黄是鱼类胚胎发生期的主要营养物质,卵黄的含量和质量对于早期幼体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法和蛋白质电泳技术分离纯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层析洗脱共得到7个蛋白峰.对每个峰进行SDS-PAGE电泳及油红O、甲基绿和Schiff试剂特异染色,峰b蛋白均呈阳性,表明峰b蛋白为西伯利亚鲟卵中的一种卵黄脂磷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其由3个亚基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6 ku、40.8 ku和76.7 ku.对西伯利亚鲟Lv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证明是一种含有相对较多天冬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的蛋白,并且所含鲜味氨基酸含量比其他鱼偏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长江口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的资源状况,利用2012—2013年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体长频率分布的方法研究了长江口近岸棘头梅童鱼的生长和种群参数.采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模块计算了长江口棘头梅童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结合Pauly经验公式估算其自然死亡系数,并建立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预测其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2012—2013年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样本4201尾,体长范围18~155 mm,其生长系数(K)和极限体长(L)分别为1.1和162.75 mm,种群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4.040、1.683和2.357.当前长江口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的资源开发率(E)为0.583,大于Fopt (0.5),年平均资源数量为1.33亿尾,对应的资源量为576.02 t.目前长江口水域棘头梅童鱼资源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04-2006年每年的5-8月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崇明东滩鱼类群落共有14目22科37属39种,以鲈形目最多,鲤形目次之,鱼类群落可分为4个生态类型,其中淡水鱼类13种、河口定居性鱼类6种、洄游性鱼类4种、近海鱼类16种,群落优势种为长蛇绚(Saurogobio dumerili)、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刀鲚(Coilia ecten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鲻(Mugil cephalus)共6种;多样性特征值平均指标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R)为2.3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95,Wilhm多样性改进指数(H")为2.17,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Dn和Dw分别为0.60和0.45,Simpson单纯度指数(C)为0.22,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崇明东滩鱼类群落中体质量<50 g的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为了保护崇明东滩的鱼类资源,应加大重要种群和生境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15℃、20℃、25℃和30℃水温养殖中华鲟幼鱼66d,研究温度对中华鲟幼鱼8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液中能源物质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均在20℃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98g·L-1、5.6g·L-1、4.85mmol·L-1、2.44mmol·L-1和0.61U.L-1;在30℃时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达到最低值,分别为8.93g·L-1、3.1g·L-1、2.26mmol·L-1、1.34mmol·L-1和3.35mmol·L-1;代谢产物总胆红素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5℃组最高,在25℃组最低,分别为2.50±0.84和1.65±0.10mmol·L-1;尿素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在30℃时最低,为0.54±0.36mmol·L-1,显著低于15℃组和20℃组。综合不同温度组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动规律表明,20℃时中华鲟幼鱼能量支出较少,是其较适宜的生长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