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霄  刘晗  阳敏  辛未  王伟民  陈宇顺 《生态学报》2022,42(24):10029-10040
理解城镇的快速发展对河流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城镇河流科学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基础。本研究于2019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选取我国城镇化典型城市-深圳域内两个处于不同城镇化程度的代表性流域,应用多重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了流域间鱼类群落结构的差异,并探讨了驱动鱼类群落变异的关键环境要素。结果发现,城镇化程度高的观澜河流域其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城镇化程度低的坪山河流域有明显差别。 具体表现为:城镇化程度高的流域土著敏感种类如异鱲、吸鳅等几近消失,优势类群为外来入侵耐受种类,其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城镇化程度低的流域(P<0.05)。同时,外来鱼类在城镇河段其数量占比平均达92.5%,广泛分布于深圳城镇河流中。在环境因素方面,城镇化程度高的观澜河流域水体理化指标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均显著性高于城镇化程度低的坪山河流域(P<0.05)。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冗余分析显示:城镇用地占比和总氮是影响观澜河和坪山河流域鱼类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城镇化进程中河流生境的改变已影响到土著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因此,推动以恢复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河流生态治理与保护是今后水生态目标管理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婵  刘心怡  周佳诚  谭路  刘振元  王伟民  陈宇顺  唐涛 《生态学报》2022,42(24):10041-10050
着生藻类是河流生态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然而关于城镇化对着生藻类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基于深圳市9条主要河流74个样点2020年雨、旱季的调查数据,对比了城区、郊区河流样点的着生藻类α、β多样性。两次调查共鉴定出着生藻类301个分类单元,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平庸菱形藻(Nitzschia inconspicua)等污染指示种在城区组相对丰度更高,而清洁指示种微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在郊区组相对丰度更高。城镇化对着生藻类物种丰富度、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城区组样点的着生藻类β多样性(用主坐标分析质心指示)低于郊区组,城区组与郊区组藻类β多样性差异在旱季更为显著。两组样点的藻类β多样性差异主要来源于物种周转组分。与城区组着生藻类群落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包括总氮、高锰酸钾指数、电导率、pH、浊度和水深,而与郊区组着生藻类群落显著相关的是总氮、溶解性无机磷和电导率。研究发现,城市人类活动导致的总氮、溶解性无机磷、高锰酸钾指数、电导率等指标的显著增高导致着生藻类β多样性的降低。为了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建议有效控制城区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得到广泛重视, 全球、地区或国家生物多样性观测网不断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的理论框架得到发展, 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 EBV)。鱼类多样性监测的理论框架包含于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之内, 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等多层次进行。基于鱼类监测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IBI)强调不同物种的生态功能, 可以综合反映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得到广泛应用。鱼类多样性的监测方法是传统网具和现代水声学等方法的结合。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行简单的指数比较, 也可以进行长期的趋势分析, 寻找关键节点, 探讨宏观生态格局的变化。中国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网隶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 拟选取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澜沧江、怒江、塔里木河及青海湖8大流域, 对25个重要区域和24个重点物种(类群)进行监测, 从重要区域鱼类群落结构、重点物种(类群)种群动态和个体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早期资源等不同层次, 全面监测我国内陆水体鱼类生物多样性状况。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水产养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7月至9月对长江中游23个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了调查,所研究的湖泊包括以下4组:水库组(A组)、禁养组(B组)、低密度养殖组(C组)、高密度养殖组(D组)。结果显示, 4组湖泊的优势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A组优势种有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Y=0.642, Y为优势度)、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Y=0.064), B组优势种有平裂藻(Merismopedia, Y=0.428)、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Y=0.118)、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Y=0.133)、栅藻(Scenedesmus, Y=0.066), C组优势种为假鱼腥藻(Pseudanabaen, Y=0.395)、平裂藻(Merismopedia, Y=0.097)、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Y=0.122), D组的优势种为平裂藻(Merismopedia, Y=0.308)、微囊藻(Microcystis, Y=0.118)、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Y=0.077)。A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B组、C组及D组(P0.05)。各组间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对湖泊浮游植物的丰度及优势类群会产生影响,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背景下,河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有效评价河流生境状况是修复和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深圳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窗口城市,河流生境的调查研究十分匮乏。因此,为阐明深圳市不同城镇化程度的流域河流生境的差异与主要影响因素,对深圳市两个代表性流域的河流生境展开了研究。针对深圳市河流的生境特点,于2019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对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深圳河流域的13个样点和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坪山河流域12个样点河段的生境状况进行定量调查与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从河床、河道和河岸带3个方面选取10个生境指标,构建深圳市河流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深圳河流域河流生境质量总体较差,生境评价等级为"良"、"中"、"差"的样点河段分别占7.7%、38.5%、53.8%;坪山河流域河流生境质量总体较好,生境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的样点河段分别占8.3%、41.7%、41.7%、8.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调查河流生境状况无显著性差异,短时间跨度内河流生境状况变化较小;两个流域河流生境状况差异显著,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坪山河流域河流生境质量显著好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深圳河流域。河流生境评估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强度、河岸稳定性、河道变化、底质、河岸土地利用及植被多样性是影响深圳市河流生境变化的主要因子。本文对河床、河道、河岸带3个方面分别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建议,对深圳市河流的生境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准确评估鱼类群落结构是渔业管理和鱼类资源养护的必要前提,而不同渔具采样结果往往会产生较大差异。研究同时采用欧洲标准采样网具-复合网目刺网(Multi-mesh gillnet)和中国传统网具-网簖对长江中游典型浅水湖泊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估。2种网具共采集到27种鱼类,并发现黄尾鲴(Xenocypris daviai)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2种新记录种,扁担塘的鱼类群落结构较1999年和2003年均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2种渔具捕获的鱼类组成、相对丰度和生物量以及鱼类体长分布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鱼类的相对生物量和相对丰度的NMDS排序表明2种网具捕获到的鱼类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还比较了复合网目刺网与其他定量采样网具间的差异,作者认为复合网目刺网比较适合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鱼类群落研究的定量取样,但仅凭单一网具评估鱼类群落结构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禁捕初期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研究于2020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鄱阳湖21个采样点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全年共采集到57种鱼类, 隶属于8目12科43属。优势种有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蛇(Saurogobio dabry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4种鱼类。江湖洄游型、江海洄游型和河流型鱼类物种数共占比45.61%, 平均体重<20 g的物种的丰度占所有渔获物丰度的88.47%。在空间结构上, 基于鱼类丰度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分析将鄱阳湖分为通江水道和主湖区两个大的空间类群, 方差分析表明通江水道鱼类丰度显著低于主湖区, 但多样性高于主湖区。在季节变化方面, 不同季节渔获物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差异极其显著, 高水位时期(夏、秋季)的多样性高于低水位时期(春、冬季)。2020年10月在鄱阳湖主湖区中部的S9和通江水道的S20两个采样点发现了鄱阳湖历史文献中没有记录的广盐性近海鱼类——鲻(Mugil cephalus), 可能得益于长江禁捕, 由于消除了捕捞压力, 促使了该鱼类的资源恢复和上溯, 也不排除其他人为因素的可能, 因而需要更长时间序列的跟踪和监测。研究为全面评估鄱阳湖禁捕的生态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 也为制定鄱阳湖鱼类资源的保护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通过逐月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大通湖河蚬的种群动态,并采用体长频率分布法计算其次级生产力。调查共采集分析河蚬4108个,壳长(SL)和湿重(WW)范围分别为3.41—29.58 mm和0.005—10.03 g。大通湖河蚬SL和WW之间的关系为WW=–3.52+3.08logSL (R2=0.97),表明其种群呈异速生长;繁殖高峰主要集中在3—4月和8—10月。河蚬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以无灰干重计, AFDW)分别为(274±95) ind./m2和(20.1±5.7) g AFDW/m2,年次级生产力(P)为23.90 g AFDW/(m2·年), P/系数为1.20/年,周转率为298d。基于VonBertalanffy季节生长方程估算的河蚬生长参数为:渐近壳长L∞=31.91 mm,生长速率K=0.45,振幅C=0.84,冬季点WP=0.09,表明大通湖河蚬生长呈明显的季节性, 1月生长速率最低。河蚬最长寿命(tmax)约为4.44年,年总死亡系数(Z)为1.68,自然死亡系数(M)为0.89,捕捞死亡系数(F)为0.79,年开发率(E)为0.47。结果表明大通湖河蚬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资源进行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9.
了解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鱼类对各种捕捞方式的脆弱性,对于制定最佳的捕捞策略和合理开发鱼类资源至关重要。研究从渔获物组成、捕捞效率和个体大小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牛山湖的四种渔具(网簖、刺网、电捕和鸬鹚)的捕捞选择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具捕捞对鱼类物种的选择性,同时通过计算渔获物的平均营养水平(MTL)和饵料鱼与凶猛性鱼类的重量比,分析捕捞对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网簖和电捕捕获的鱼类种数多、体长范围广,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性最大,应当加以限制或废除;鸬鹚是捕获鳜(尤其是高龄鳜)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对幼鳜和其他幼鱼也有较大损害,应控制其捕捞强度;刺网主要捕获几种经济鱼类,并可平衡捕食者和饵料鱼之间数量关系,是利用鱼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关键在于对刺网网目大小和捕捞强度的限制。建议湖泊捕捞应从单一物种转向多物种综合管理,并考虑物种之间的营养生态关系,以更好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0.
2010—2011年对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进行了4个季度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共发现大型水生植物8科12种,其中沉水植物9种,挺水植物1种,浮叶植物2种。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微齿眼子菜(P. maackianu)、篦齿眼子菜(P. pectinatus)和菹草(P. crispus)为全年优势度较高的水生植物,但4个季节大型水生植物的优势种类组成差异明显。秋季的水草生物量最高,其次为夏季和冬季,春季最低。结合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和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利用GIS的Kring插值法对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及主要优势物种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可视化模拟。结果发现洪泽湖现阶段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区北部水质较好、透明度较高且相对封闭的成子湖区。文章也分析了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变迁的潜在影响因子,为水生植物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