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于2011年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8只成年圈养山魈进行3种食物丰容、2种环境丰容及5种食物与环境丰容试验,考察不同形式丰容方式对圈养山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期丰容试验(B)后,山魈的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和玩耍行为增加极显著(P<0.01),而交往行为和取食行为减少极显著(P<0.01);第二期丰容(D)后,休息行为减少极显著,交往行为增加显著,运动行为、采食行为和玩耍行为增加极显著.山魈对纯轮胎丰容方式的接触次数最少,而对食物丰容方式接触次数更多.有两种丰容方式(纯轮胎丰容和纯轮胎+纯麻袋丰容)仅持续很短的时间即失去作用,其余的丰容方式一般在第8d出现兴趣下降的现象,因此建议每种丰容方式的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8d.  相似文献   

2.
单调的饲养环境是导致圈养食肉动物表现刻板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的发生,探索便于操作、经济且有效的丰容方式是动物饲养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研究以狒狒圈舍废弃栖杠作为嗅觉丰容材料,对北京动物园小型(9种)、中型(4种)和大型(7种)食肉动物进行嗅觉丰容实验。在非投喂时段,采用扫描动物取样和瞬时记录法,分别对28只动物在丰容前后的5种行为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和中型食肉动物在丰容后对旧设施的使用频次显著下降(小型:P=0.026;中型:P=0.038),而大型食肉动物无显著变化(P> 0.05)。仅小型食肉动物的刻板性走动、休息和观望行为频次显著下降(走动:P=0.023;休息:P=0.023;观望:P=0.017),其他类群的各类行为均无显著变化(P> 0.05)。同时,丰容后小型食肉动物的行为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08),主要表现为动物花费较多的时间探究新的丰容设施;中型和大型食肉动物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显著。结果表明,使用带有狒狒身体气味的栖杠进行嗅觉丰容,仅对小型食肉动物有效,对中型和大型食肉动物无效。研究认为,以其他动物圈舍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丰容对圈养灰鹦鹉日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8年1、2、6、7月通过改变食物投喂方式、给予玩具、在环境中增加带皮的树干等方式,对两只饲养于成都动物园的灰鹦鹉实施了丰容试验,观察了丰容前、后及丰容期间的行为.结果表明,灰鹦鹉的日常行为有10多种,其中发生最多的行为是休息行为,其次为观望行为以及梳理行为.统计分析表明,灰鹦鹉丰容试验中鸣叫、啃树皮的行为显著高于丰容前、后(P<0.05);丰容期间休息行为显著低于丰容前、后阶段(P<0.01).环境丰容增加了灰鹦鹉行为活动,同时还减少了咬毛、咬脚趾等不良刻板行为的发生,提高了展出效果.  相似文献   

4.
圈养大熊猫食物丰容对其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3、4、7、8月选用成都动物园圈养的两只雄性大熊猫进行了3 种以食物不同投喂方式的丰容试验,即在其生活环境中分别加入装有食物的PVC管和轮胎以及冰冻食物,采用瞬时取样法对其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并对所有刻板行为采取行为取样法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表明,冰冻食物丰容显著增加了大熊猫与运动相关的行为,而轮胎和PVC食物丰容对大熊猫的日常行为影响不显著,但是3种丰容方式对减少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食物丰容对圈养猩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7年2~4月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猩猩"铁里"进行了两个食物丰容试验,即用PVC+轮胎和圆木+轮胎试验,每期8 d,观察和记录了猩猩在丰容试验前、后以及两种丰容方式中的各种行为发生次数.结果 表明食物丰容有效地恢复了圈养猩猩的多种摄食行为,增加了猩猩的运动相关行为,减少了休息相关行为;但对刻板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2009年7月-8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葵花凤头鹦鹉进行展区环境丰容试验,包括悬挂玩具、制作道具及增加取食难度等,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并分析丰容前后葵花凤头鹦鹉的行为节律及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葵花凤头鹦鹉的警戒、休息和走动行为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 test,P<0.01);环境丰容对葵花凤头鹗鹉的日常行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显著影响(Goodness of Fit test,P<0.05).主要表现为休息行为减少,活动增加;丰容区域利用增多,非丰容区域利用减少.环境丰容有利于减少动物的刻板行为、增加行为多样性,提高动物福利,同时应基于不同个体的特征和习性,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丰容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0年4—5月和2010年12月—2011年8月,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进行了环境丰容、投食丰容和无任何丰容的实验。采用焦点取样法、瞬时扫描取样法以及全事件取样法对每个实验组内褐马鸡的行为进行观察,探讨不同丰容措施对褐马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丰容组探索行为整体趋势明显低于对照组;取食相关行为在各个丰容阶段没有明显的规律;2个丰容组异常行为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将整个丰容阶段综合起来分析,发现环境丰容组在取食、运动、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显著高于对照组,警戒行为和异常行为显著低于对照组;投食丰容组取食行为和停歇行为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警戒行为与异常行为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丰容的进行,环境丰容组的实际行为多样性逐渐升高,投食丰容组先升高后降低,对照组的实际行为多样性则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环境丰容对长期单笼圈养食蟹猴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3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n=15)和环境丰容组(B组,n=15),分别圈养在规格为0.7 m×0.8 m×0.9 m(宽×长×高)的单笼内。对照组单笼内仅设有食槽和饮水器,面向墙壁;环境丰容组置于另一个房间,单笼内除设有食槽和饮水器外,还有吊环、不锈钢球以及增加采食难度的小石块和塑料瓶,单笼对面设有镜子(猴子能看到自己和邻近的同类),同时间隔播放模拟海水声、雷鸣雨声及鸟叫声等自然音响。实验周期3个月,期间由固定观察员于上午和下午各观察记录一次食蟹猴出现的异常行为,如吸指(趾)、吮生殖器、刻板转圈、踱步、自伤、拔毛癖、嗜粪癖等。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单笼圈养食蟹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行为,其中对照组的异常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环境丰容组(P0.05)。结论环境丰容对降低长期单笼圈养食蟹猴异常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对岩羊行为和活动节律的影响,于2017年3月—7月,以上海动物园的5只雌性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试验,利用瞬时扫描法对岩羊进行行为学观察,分析岩羊丰容前后昼间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环境丰容,岩羊的运动行为和反刍行为显著增加,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显著减少,取食行为无明显变化。在环境丰容基础上,开展食物丰容后,运动行为明显减少,取食行为明显增加。卧息行为有所减少、反刍行为和其他行为有所增加,但变化均不明显。丰容后岩羊的昼间活动节律也发生了变化。取食行为呈现2个高峰期(8:00—11:00和15:00—18:00),取食行为普遍提高;运动行为在13:30—17:30时段较丰容前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发生;卧息行为有相似的波动规律,但丰容后其昼间发生频次在16:00之前均降低;反刍行为波动最大,呈现出明显的2个高峰期(6:00—9:00和10:00—15:00)。试验表明,在进行环境和食物丰容后,岩羊的活动增加,优化了时间分配,福利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2013年2月,以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的10只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2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分析了丰容前后对圈养赤斑羚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的卧息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摄食、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与预期结果一致;进一步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后,卧息行为明显减少,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但其他几种行为变化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食物丰容阶段,卧息和其他行为有所减少,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但以上3种行为变化都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对丰容设施的利用上,进行食物丰容和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了赤斑羚对丰容设施的利用,分别使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活动的时间百分比由2.07%和1.44%提高到12.17%和10.83%。首次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以站立行为为主;进一步增加环境复杂度后,赤斑羚在此设施上主要行为变为卧息行为。食物丰容前,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行为是站立行为;在食物丰容阶段,赤斑羚主要的行为变成了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的刻板行为及其矫正对策——丰富圈养环境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花  王小明 《四川动物》2006,25(3):529-532
由于生活环境单一、活动空间狭小等阻碍了正常行为的表达,圈养大熊猫经常发生一种谓之“刻板行为”的机械、呆板行为。所谓刻板行为,是指圈养大熊猫无明显目的的、不变的、以固定频率反复重复的无任何功能效果的简单行为。丰富圈养环境举措(环境富集)是矫正刻板行为的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对策。介绍了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的表现、特点、发生机制及富集化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帮助改善动物园人工繁育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的饲养环境,本实验尝试研究玩具丰容对其行为的影响。2014年7—8月,对北京动物园的1个白颊长臂猿种群(5只个体)中的2只进行玩具丰容,通过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白颊长臂猿的18种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使用配对t检验对丰容前期、丰容期各行为的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丰容期白颊长臂猿的多项日常行为均有显著的提高或下降,其中受游客干扰行为显著下降而探求行为增加,但探求行为的增加持续时间不超过4 d。结果表明,玩具丰容能够影响白颊长臂猿的行为且丰容效果有个体差异。玩具丰容能够一定程度增加白颊长臂猿探求行为并减少其对游客的注意,但是效果会随时间减弱。  相似文献   

13.
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单调的笼舍结构,川金丝猴行为和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包括出现刻板行为和产生较高的粪便内应激激素。本论文旨在研究环境丰容对笼养川金丝猴日常行为以及粪便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于2013年8月1日至11月1日对杭州动物园内7只川金丝猴进行环境丰容后的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上午08:30-10:30和下午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15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环境丰容降低了川金丝猴的不活跃行为(P=0.021)和刻板行为(P=0.034),增加了其活跃行为频率(P=0.018)。环境丰容后,动物表现出更多的攀爬(P = 0.012)、探究(P = 0.014)和环顾行为(P = 0.010)。粪便皮质醇激素的结果表明,除1只雄性个体激素上升外,其余6只个体的粪便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P=0.028)。以上结果提示环境丰容可改善川金丝猴的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14.
传统圈养和半自然散放环境亚成年大熊猫的行为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7月20日至8月20日,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和分析了传统圈养和半自然散放环境下亚成年大熊猫(分别为3和9只)的几种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次数。传统圈养环境亚成年大熊猫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标记行为的频次显著多于半自然散放环境下的个体;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与标记行为的频次和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圈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亚成年大熊猫探究和标记行为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在圈养环境下,迁地保育野生动物易发育刻板行为,刻板行为的发育可直接影响圈养野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从而影响迁地保育。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间,采用焦点取样及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75头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刻板行为取样,分析了性别、年龄、圈区环境、圈群结构等因素对其刻板行为的效应。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的圈养林麝在单位取样时间(10 min)内展现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为20.53%±2.43%(n=75);雌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18.14%±3.26%,n=46)略低于雄麝(20.89%±3.98%,n=25);随圈养年限(本研究中的圈养林麝"年龄"即是"被圈养年数")增加,林麝展现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5);圈区环境设施对刻板行为存在显著效应(P0.05),裸地基底圈舍中林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占比最高(33.11%±6.16%,n=24);圈群结构对林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混合圈群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19.31%±3.18%,n=53)最小;圈群密度对刻板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不显著(P0.05)。增加圈养环境的植被覆盖,进行混合圈养,可有效降低圈养林麝的刻板行为强度,并可提升林麝迁地保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对上海动物园8头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进行食物丰容(木丝、麻袋和竹筒)对取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试验因素和水平,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记录丰容前后黑猩猩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能够有效对不同的试验方案进行排序。本研究中,对黑猩猩取食行为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木丝麻袋竹筒;不同食物丰容方式对成年雄性取食行为影响不显著,所有成年雌性丰容后取食行为增加,且取食占比比雄性高,幼年个体在丰容后取食行为占比降低。3种丰容方式对成年雄性和幼年个体的取食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对4头成年雌性黑猩猩的最优丰容组合为木丝和麻袋(有无竹筒都可),对1头亚成年雌性黑猩猩的最优组合为木丝(有无竹筒和麻袋都可)。木丝对成年雌性取食行为的影响极显著(P 0.01),竹筒对每个个体行为影响均不显著(P 0.05),麻袋对部分个体影响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实验动物环境丰富 环境丰富又称环境丰容(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是指对圈养动物所处的物理环境进行修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其生物学功能,如生殖成功率和适应性等,从而提高其福利水平。环境丰富这一概念最早在1925年被提出和应用。环境丰富化最主要的精神,就是不要让动物觉得无聊,让动物满足本能需求,包括觅食、筑巢、 寻找隐蔽物体等的本能。丰富化的环境可使动物表现正常生理,防止动物产生异常的行为与不正常的身心发展,避免内分泌或免疫系统异常常。虽然采用环境丰富技术会使得实验动物的生存状态改善,但是环境丰富度的增加,会增加实验结果的变异。总的来说,实验动物环境丰富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于2001年3月—2002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的发育,雌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少于雄麝,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野捕马麝幼年期的人工哺乳经历使其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相对小于麝场圈养下繁殖马麝。年龄对雌雄麝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相似,亚成体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较多,成体马麝体的刻板行为表达相对较少,老年马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最长,2.5和4.5岁是圈养马麝刻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此外,能顺利繁殖的个体,其刻板行为表达的持续时间少于繁殖失败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了甘肃兴隆山马麝驯养场的54头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按性别、年龄及年龄组、繁殖季节、动物来源和繁殖成效等变量区分样本动物,比较各类别间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在单位取样时间(5 min)内平均表达(0.084±0.025)次刻板行为(n=54).圈舍活动场面积对马麝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不显著,在面积较小圈舍中的马麝刻板行为的表达有较多的趋势.因雌麝的哺乳及育幼等原因,雌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07±0.03)次,n=31)显著低于雄麝((0.11±0.04)次,n=23,P<0.05),但雌雄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均无显著月间差异,呈连续变化趋势,从8月开始,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逐月攀升至1月的最大值( (0.020±0.012)次),而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升至12月即急剧下降.马麝非交配季节的刻板行为频次( (0.037±0.017)次,n=47)显著少于交配季节((0.140±0.05)次,n=32).虽年龄较大的马麝的刻板行为有表达较强的趋势,但年龄及年龄组对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的效应均不显著.自繁圈养个体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10±0.06)次,n=15)有高于野捕圈养个体((0.07±0.02)次,n=30)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性不活跃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7±0.12)次,n=10)显著地多于性活跃雌麝((0.05±0.02)次,n=15,P<0.05),性不活跃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0±0.04)次,n=13)高于性活跃雄麝((0.06±0.02)次,n=9),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2013年3—4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及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混合圈养下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马来穿山甲的个体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混合圈养下的马来穿山甲主要有取食(摄食,饮水)、运动(攀爬,爬行,踱步)、社会(相互爬背,相互追逐)、隐藏(箱内未知活动)和其他行为(暂停,挖掘,排遗排泄,洗澡等)。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摄食行为(18.56%)、爬行行为(16.11%)、攀爬行为(11.51%)以及社会行为(11.51%)。挖掘行为(0.92%)发生较少,踱步行为占4.40%。从傍晚19:00一直延续到次日06:00均有活动发生,高峰为20:00—23:00。该时段的摄食行为、爬行行为、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摄食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时间分配(R2=0.920,P0.001)、爬行行为(R2=0.796,P0.001)呈极显著相关。我们认为,圈养马来穿山甲的活动规律可能与食物提供的时间以及取食行为发生的时间有关。长时间圈养的动物会表现出刻板行为,而混合圈养下的社会行为有助于削弱这种趋势。因此,为避免饲养条件下马来穿山甲行为多样性的减低,在丰富圈养环境的同时,可适当进行混合圈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